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魏海峰:隋代佛教发展的浮世绘

2018年03月0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西魏到隋唐期间,泾州历来是“关陇贵族集团”倚重之地,北周时,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大将军杨忠曾任泾州刺史。隋王朝统治的短短37个年头间,是佛教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隋文帝杨坚从一上台便采取了包括度僧、建寺、诏送舍利、造像、写经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佛教复兴措施。在这种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泾州佛教发展迅速,除了隋文帝给泾州敕建大兴国寺、诏送佛舍利之外,民间佛教信仰互动积极、活动兴盛,在今泾川水泉寺出土的隋“李阿昌造像碑”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周武帝禁断佛事的决策始复解弛,隋文帝普诏天下听任出家,各地广立僧尼二寺。就在这时,前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郡守、居于泾州的李阿昌等二十余家邻里乡亲(其中2名长安人)竞施财物,合资在城内营造一座精舍(寺院)。精舍修成后,他们又采名山之石,建碑造像,即“李阿昌造像碑”。

“李阿昌造像碑”通高146cm、宽50cm、厚16cm,分四层造像,第一层雕帏帐龛,中为释迦、多宝,两侧为一佛二菩萨;第二层中造一佛二菩萨,两侧菩提树下雕舒相菩萨;第三层中造依坐弥勒佛二弟子,两侧各为一佛二弟子小龛;第四层中雕维摩、文殊对坐,维摩仰坐于帐内,与坐在另一侧的文殊进行激烈的辩论。碑阴上部正中雕弥勒菩萨龛,碑身通碑以楷书题发愿文和供养人姓名。

在艺术风格上,此碑人物造型优美,比例适当,在脸型及身段上既残留着北朝石造像“秀骨清像”的审美观念,又具有向未来盛唐丰腴型发展的迹象,衣褶裙带线条流畅,质感厚重。菩萨装饰不像其他隋代造像那样缨络繁重,仍保持着北周健壮朴厚的特点,只有碑阴的弥勒菩萨具有典型的隋代风格。施彩以石青、石绿和红色为主,庄严神秘。在雕刻技法上,运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主要人物基本用圆雕,次要人物用高浮雕,将主次人物、背景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且圆刀技艺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圆润光滑、细腻精致的特点。

该碑造型简朴生动,其内容丰富、布局精巧、色彩斑斓、技法多元,堪称隋代造像艺术佳作,从侧面折射出隋代虽然处于立国之始,但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两朝,各种文化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佛教综合了南北体系,在艺术发展上体现出划时代的特色,可谓隋代佛教初兴的浮世绘。现该碑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