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荐读】魏海峰丨怀念高原风

2017年11月2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绝非附庸云在青山的风雅,这位若干年前泾川文学青年的扛旗人、今日散淡隐逸的泾川博客,从来是我引以为豪的。

爱文学的人向来不少,十多年前泾川这样的人似乎更多。最具标榜性的事件就是冰心题写了“高原风”,高原风以一个团队、一份刊物成为当时泾川青年趋之若鹜的风尚,留下了九十年代初泾川文学青年的足迹和梦想。就是这种契机,将云在青山和我拉近。

在这条链环上,朴素温醇的周文泉、张扬而内敛的董浩亮、以王为马的王剑、深刻抑郁的张佳都成为我日后要好的朋友。若干年后,我们捉笔的手都在忙着数钱,文学就像一片狼藉的餐桌上供我们消遣的烟酒,偶尔兴之所至,吃了又吐掉。我们在这个经济的年代里数落着文学的不是,却又离不开这类话题的维系。细细想来,这就是一种缘分,而创造这种缘分的正是云在青山。

云在青山从乡间村学的讲台上一路走来,以自己过人的才情和独立的思考踏上了一条我很陌生的道路。文人从政历来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我始终没有搞明白在一个人一生的坐标中,到底那个更大,却总乐意看到眼镜后边那个文气十足、举止儒雅的云在青山。在这座小城里,我们时常会面,却很少再谈到文学。

不仅仅只有物是人非,很多时候,事物的变化不断诠释着时空的交错,人的改变却缓慢甚至凝固。忽然间一日从新浪博客中再读云在青山那些熟悉而动心的文字,让我清晰地感受了一个人心中那些美丽而永恒的东西。这种不期而遇的心灵碰撞,有掀动历史门帘的忐忑,有重拾美好记忆的不安。

造化弄人,十多年后的今天,文学对于我已经没了形如处子的那份神圣,文学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慵懒而固执,除了偶然一而再三的读某人某篇佳作外,极少去碰那些叫做文学的书籍。我觉得文学以及所有的艺术品,是需要天才来经营的。我和十之八九乃至更多的舞文弄墨者,最大不过与天才比邻而居。在有了为主旋律而叫卖文字的若干年工作经历后,我对文学的认识愈加叛逆,写文章更是毫无章法,间或写些东西,都是世事所迫。云在青山这个时候带着我一贯欣赏的天赋和智慧以散淡的心态、隽秀的笔触,隐逸沉静的呈现到了我的面前,叫人深思。

“这就是世间的事。价值在不断地被建构又被解构。当人类自以为是地向自然宣战索取到一定程度后,又不得不回首忏悔,精卫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精神标本,而认识的过程是那样漫长和艰难!……一匹月光下的马,让我到哪里去寻找呢?它多么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沉静的幸福,总是求之难而逝之易。”云在青山在《夏日午后,日影西斜》的美好意象中如是说。那些白驹过隙的时光,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更留给我们几多惆怅。“还有什么能让我心头一震,如被月光照临。”一点细微的美,被云在青山哲思的文字打磨的光亮而令人心动。夏已收场秋又来,夹带着残菊的苦香。时光蹉跎中,“那些简单素朴却曾经刻骨铭心的瞬间意象”,还会生动鲜活的溜进在云在青山细腻而温婉的眼界里,同样牵动着我的情愫。

我欣喜云在青山重拾文笔,一如怀念高原风,是对于文学的纯粹和纯粹的文学的一种怀念,更为今天沸腾生活中又现那圈平静而美丽的涟漪而欣喜。文学发展到今天,就像所谓的电信宽带,拥堵的让人焦躁。已经很难在一个小地方看到一如云在青山这般沉静的文字和思考了。我无意攀附他的骥尾,但却会在一个日影西斜的午后,和他一同再沐浴这高原之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