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州:古代军事重镇

2017年08月1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7月26日,记者离开崇信县又去泾川县采访,沿泾柏公路东行至泾川县城关镇天池村,看见在靠近王母宫景区塬上一块长满杂草的空地里,耸立着一座残缺土台,旁侧立有指示牌,上书“古泾州烽火台遗址”。烽火台西侧不远处,还隆起一座大土包,上面长满绿色植物,形似陵墓。

出于职业习惯,记者与城关镇书记何会军取得联系,他告诉记者:古泾州烽火台遗址旁边的大土包是“陈平墓”。2015年,为保护这两处古迹,他们在周边立了铁围栏,并栽植了柏树,用砖铺了通向“陈平墓”的台阶。

问及烽火台是哪个朝代的,他说没有考证过,向记者推荐了家在水泉寺村的王秀成老人,说他对当地文史有研究。201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新影春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组在泾川拍摄大型纪录片《西北望崆峒》有关佛教镜头时,王秀成老人和另一位文化工作者杜玉明,每天陪摄制组早出晚归,攀援绝壁,探访石窟。

王秀成老人是泾川县畜牧局退休干部,今年74岁,他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他认为古泾州烽火台遗址是汉代的。他出生在水泉寺村,长在水泉寺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非常熟悉,退休后在这里居住了10多年。每天早晨他都要上北山锻炼,发现古代军事防御工事遗迹很多,曾徒步从东向西逐山头进行过实地考察。位于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的兼山之北就有人工依崖修筑的城墙,现存约500米长,墙高约4丈,城墙每隔50米有一城垛,这应该是兼山守军的宿营地,是一军事据点。兼山西侧是陡峭的山崖,是堡子沟东岸,这里有沿峭崖挖凿的山崖城墙,上与兼山顶城墙相连,下与川道西城墙相连。兼山南有青石崖,顶有城墙,北有横沟,是泾州城防的主要屏障。他还讲了在蔡家山、堡子山发现的古代军事遗址。

“北山古代军防工事,其建造年代,没有具体记载,应该说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出于安全考虑都有修建或维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靠近王母宫景区的这座烽火台,应该也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王秀成老人说,据他多年考证,北山共有9个军事据点,这些据点、烽火台、山地城墙、壕沟以及青石崖共同组成了山地军事工程防御网,其对自然地形的巧妙利用和周密的军事布局,使北山区域的防御工程坚不可摧、固若金汤。至今在泾河川道两边山头,还可看到每隔数里修建的烽火台,直达长安。

记者以为何会军说的“陈平墓”是民间传说,没想到采访泾川县博物馆副馆长魏海峰的时候,他说就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宰相陈平的墓地。清乾隆《泾州志》和民国《泾川县志》均有记载:“陈平墓,在回山岭。”

“陈平是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他怎么会埋在泾川?”记者疑惑。

魏海峰解释说:“历史上的名人墓葬,不限于墓在京城或其故乡,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名人墓,或为祭祀,或以防真墓被盗。”

关于烽火台,魏海峰说无从考证,但它是古代泾州军事防御工事一部分,确凿无疑,其作用是每有敌情就在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向守城将士和长安传递信号。

魏海峰说,由于泾州地处关陇战略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唐代,泾州作为大唐抵御吐蕃入侵的边关要塞,曾派重兵驻守,至今在泾川县境内还留有两处城堡,一处是“圻土庶城”(又名薛举城),位于城关镇蒋家村;一处是“长武城”,位于泾明乡长武城村。

圻土庶城为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距今1400多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建唐刚刚一个月,在天水建都,自称“秦帝”的薛举率领大军来争夺泾州,占据此城。李渊派李世民率军讨伐,后将战场转移到陕西长武县东北浅水原,双方交战激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浅水原之战”。战争的结果是:薛举病死后,由其子薛仁杲率领秦军与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作战,后被李世民战败,薛仁杲率残部退守圻土庶城,终被困投降。

长武城是一处大型土筑古城,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东、西墙各长1200米,墙体夯筑,基宽12米,残高3.5米,四面开门,城内及附近出土有唐石造像塔及瓷碗、牌饰、驽机等。城东南角发现有铜矿石、冶铜渣。据《元和郡县志》载,长武城建于隋开皇年间,唐武德元年废。《资治通鉴》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邠、宁节度使郭子仪派将军李怀光重修长武城。从此,唐王朝将长武城列为左神策军(唐天子的精锐部队)的八镇之一,常驻重兵并派都知兵马使镇守。《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先后担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的有韩全义、高崇文、李怀光、高霞寓等将军,驻防的有浑瑊将军。驻兵平时训练,战时出征,城附近的练家坪,唐代时叫“练马坪”,是训练骑兵的场所。

长武城为何会成为唐军事重镇?魏海峰解释说,因唐“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弱,吐蕃贵族乘机东侵。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与吐蕃大相(宰相)尚结赞订立“清水之盟”后,吐蕃仍然常袭盐仓(今王村镇)、黄菩塬(今飞云乡)、盘口(今黑河乡)等地。而长武城作为西阻吐蕃的国防前哨,边陲重镇,还控制着通往长安的川道。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将军浑瑊和泾原节度使马璘曾联军大破吐蕃军于黄菩塬。此外,长武城还可与东北方向的邠州、宁州、庆州(今邠县、宁县、庆阳)形成犄角之势。唐以后,吐蕃内部分裂,其中主要势力移到西部方向去建立政权,分支势力则向东迁徙,和其他少数民族争夺的主要战地整体北移,长武城在军事上的地位逐渐削弱,遂置为镇。北宋置长武镇为县,又降为长武寨,属保定(今泾川)县管辖。宋德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又改为长武县(今泾明乡长武城),归泾州管辖。金朝仍为长武县,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还在短期内将泾州治所迁至长武县。元代仍为长武县,公元1274年,长武县并入泾川县,长武城废,农民逐步开垦成粮田,住进百姓人家。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王朝在宜禄(今陕西长武)置县时,袭用了长武之名,沿用至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