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 泾川也是城

2017年07月27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泾川县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时“八个着力”指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强支撑,抓民生、促和谐,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质量提升、效益凸显、活力释放的良好态势。

从产业培育向转型升级迈进

7月20日,走进玉都镇康家村的鼎惠农业产业基地,立架栽植的矮化密植园一眼望不到头,肥水一体滴管给果树正在补充“营养”,两辆大型弥雾机在行距4米的果园中来回穿梭,作业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而在七十里之外的罗汉洞乡挽头坪村,鼎欣公司建设的400亩现代苹果苗木繁育基地上,50多名工人忙着锄草、抹芽、施肥、打药,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鼎惠公司和鼎欣公司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都是该县豹子沟煤矿依托全县55万亩苹果基地建起来的现代农业科技公司。

这两个公司的建成,既解决了煤矿面对资源枯竭、效益下降的转产转型问题,又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全县果品产业发展的又一次革命,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委书记林铎四月份在陇西调研时指出:“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抓县域经济的目的就是富民强县,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城乡协调发展就会缺乏内生动力,农民群众稳定脱贫致富也无从谈起。”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泾川始终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富民强县的首位支撑,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和“五个百万”增收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以南北二塬为主的全国优质苹果产业适生区、以泾汭河川区为主的蔬菜产业区和以太平、城关回民聚居区为主的畜牧养殖区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效益初步显现。

目前,全县果园累计达到55.3万亩,2015年泾川苹果首次实现了对外出口,2016年全县果品总产量43万吨,果农人均果品收入4300元。今年,新建矮砧密植示范园4处1750亩、果品冷藏库1座;蔬菜产业按照“村村布点、联村突破、区域覆盖”的思路,今年建成日光温室80座、大中拱棚879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2万亩;畜牧产业今年开建肉牛养殖小区6个,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在产业培育中,泾川县注重链条延伸,坚持以市场化提升产业化,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招商建办了万鑫果品气调库等龙头企业,多方扶持陇原红、正大饲料、鼎惠农业、润昌公司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产业协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457个。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16年全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4%。

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产业规模总量明显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和水平得到显著增强。全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6:31.0:38.4调整为40.6:20.2:39.2。

从项目带动向聚集发展转变

连日来,35度以上的高温炙烤着泾川大地,但在南滨河景观大道施工现场,工人们依然顶着烈日,忙着拓宽路面、搭建涵洞、铺装水管、实施绿化……

据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该工程是市列重大项目,道路全长14.4公里,概算总投资6.92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网络、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如果还有什么比炎夏的骄阳更热烈,那一定是全县干部群众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狠抓有效投资的决心和热情。

七月的泾川大地,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演绎“速度与激情”。

第二十三届兰洽会上,积极推介洽谈各类投资项目,共签约项目18项,投资总额30.17亿元;

县医院整体搬迁项目落实投资4830万元,内科大楼、外儿科大楼、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建设路、青年路、泾灵路等6条街路改造工程已建成投用;

……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实施无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是关键。该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抢抓国家大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申报201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60项,概算总投资26.6亿元,争取各类专项资金7.72亿元,衔接落实专项建设债券资金5.18亿元。探索多元化社会资金筹集模式,引导各类资金向农田水利、电力、公路、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坚持项目任务化、任务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严格落实“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和生态文明试点工程示范县项目获得批复实施,泾河北大路、汭河风情线、泾州大桥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朱家涧水库、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进展顺利。至6月底,计划实施的101项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95项,开工率94.06%,完成投资25亿元,项目建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以上。

同时,为了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泾川县注重发挥园区聚集效应,以各类园区为依托和载体,以提升重大产业项目承载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增强竞争优势,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益和网络支撑能力。通过努力,西北纺织城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通过省发改委批复,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列入全省36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无论身处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无论是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腹地,一个个已经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点项目,正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撑起县域经济转型赶超的脊梁。

从精准“滴灌”向补齐短板延伸

今年46岁的赵文才是玉都镇刘李河村的一位农民,在大山深处住了半辈子的他,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刘李河,搬到平一点的塬上去。

“出门不是上山就是跋洼,到镇上办个事来回得三个小时,娃娃上学也不方便……”说起这些年的日子,赵文才连连叹气。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位于北部干旱山塬区特困片带的玉都镇西王、刘李河、星火、贾洼4个村被泾川县列入了精准扶贫的主战场。

针对4个贫困村地处山区,群众大多居住窑洞的实际,县上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精准扶贫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制定了整村移民搬迁的思路。规划在临近街道的玉都村什字组建成安置区,安置这4个村的305户1153名群众,并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服务设施。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6栋住宅楼主体,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明年可实现全面入住。

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小康,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该县抢抓被列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重大机遇,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坚持项目向贫困乡村倾斜、资金向贫困乡村聚集、力量向贫困乡村聚拢,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七个一批”工作要求,紧盯四大特困片带,精准识别脱贫对象,逐村逐户制定计划,因地制宜发展山地核桃、油用牡丹等多元富民产业,集中实施易地搬迁、整村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等扶贫项目237个,配套完善幼儿园、卫生所、电商服务站等公共设施,着力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基础条件、提升公共服务,切实补齐贫困乡村发展短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贫困人口降为8.23%。

安居,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衡量美好生活的首要标准,也是当下农村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的最大期盼。

“要高度重视特殊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特别要把解决困难群众安全稳固住房作为‘书记工程’,确保年内实现所有特殊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年初,县委书记吕鹏举在调研乡镇重点工作时发出了这样的动员令。

为了补齐县域经济这块短板,筑牢特困群众的幸福底线,从3月份开始,一场消灭D级危房歼灭战在泾川县打响。县上集中组织力量,分3次对215个行政村所有农宅,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要求,进行全面拉网式核查摸底,准确掌握了县域内农村危房的数量、类别、分布和危险等级等情况,为2017年整县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至目前,全县2114户D级危房已全面开工建设,10月底前困难群众可实现全部入住。

从文旅融合向全域旅游拓展

泾川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境内半个世纪先后三次出土佛舍利,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国内罕见、世界少有,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

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泾川县的做法就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树立文化品牌,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该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大景区建设等机遇,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为重点,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心编制大景区规划,全力加快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开发,建成大云寺舍利塔、钟鼓楼等工程,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山门建成主体工程,文旅综合体项目加快实施,百里石窟长廊保护项目通过世行正式评估和国家发改委批复。

今年,随着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泾川将发展旅游的区域拓展到了全县范围内。

按照全县“15544”发展思路,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揽,全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个核心景区、六个精品景点、四条旅游景观带、十个旅游名村”,计划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2%以上。

“走,到牛角沟乘凉去!”

入伏以来,泾明乡白家村牛角沟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到这里来休闲纳凉、体验农趣的人络绎不绝。

坐落在泾河川区最东端的泾明乡白家村,因出土5万年前“泾川少女”晚期智人头盖骨闻名全国,该县利用牛角沟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建成生态旅游示范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成为当地群众增收新亮点。

在泾川,正在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

依托全省两轮新农村建设试点、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和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建设,按照“一乡一特色、一村一风情”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5月18日至19日,“和谐之声”农民音乐晚会、“低碳生活·快乐骑行”、“激情火把·万人篝火”等活动,在党原城刘广场隆重举行,现场热闹非凡;

5月24日,玉都镇“传承文明,畅游乡村,品尝美食,全民踏青”系列文化活动在下坳村开幕;

6月14日至19日,汭丰镇“首届绿色蔬菜节暨乡村旅游季”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

至目前,全县乡村已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30场次,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5.4万元。

酒香也要勤吆喝,通过连续举办四届华夏母亲节和大云寺佛舍利文化活动,组团参加“兰洽会”、“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被列入全省20个大景区,王母宫被中央台办、国台办授予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至6月底,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

在泾川,大旅游的春天正在到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