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汭丰人的“聚宝盆”

2017年07月17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现在,有一半多群众的收入是靠大棚。”7月15日,汭丰镇枣林子村支书朱忠喜告诉记者,全村蔬菜大棚基本实现了川区全覆盖,“枣林子甜瓜”品牌影响力越来越高,蔬菜大棚成了全村群众的聚宝盆。

汭丰镇枣林子村位于泾川县304省道边,尽管交通便利,但是人多地少,没有支柱产业,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413人,占到了全村人口的近一半。

贫困户李笃学种了20多年的菜,起早贪黑,怎么种都挣不了大钱,更别说存款建房子了。

如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立足便利的区位优势,汭丰镇因势利导,以打造汭河川区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为目标,按照“村村布点、联村突破,区域覆盖、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和“日光温室带动、拱棚蔬菜增效、大田蔬菜扩量、间作套种补充”的模式,在川区建成了设施蔬菜园区8处,修建日光温室208座、大中拱棚826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1000亩,带动发展露地蔬菜3000亩。其中,在枣林子村规划建设占地265亩的蔬菜产业园区,搭建日光温室40座,大中拱棚220座。

政府出资,棚建起来了,群众不愿意认领成了难题。“刚开始,许多人都在怀疑、观望。到底能不能挣钱?”在朱忠喜看来,贫困群众致贫原因有好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种不好咋弄,种多了能不能卖出去?”

针对群众的疑虑,枣林子村“两委”带头,村社干部在入户宣传的同时,主动认领,发挥示范榜样,做给群众看。

朱忠喜今年务做的一棚甜瓜成了全村人学习的榜样。“开园最早、价格最高、卖的钱最多。”说起自己的棚,朱忠喜一点不含糊。因为开园早和质量好,朱忠喜一棚甜瓜收入2万多元。“几个月的时间,短、平、快,比干什么都强。”

李笃学跟着村干部,认领了3座日光温室,6个大拱棚。

棚里种什么?脑子活泛的李笃学经过观察了解,决定蔬菜和甜瓜各种一半,“哪个行情不好,另外的还可以补充。”经过试种,李笃学发现甜瓜的收益更高。“这两年,棚里全部是甜瓜。今年前半年,收入在五六万元左右,加上后半年的收入,大棚的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然而在前几年,李笃学的紧张日子,跟村里其他贫困户一样:住着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老两口在家,还要承担女儿在外地上大学的费用。

蔬菜大棚,彻底让李笃学翻了身。在他的精心务做下,大棚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在外打工的儿子也赶了回来,承担起了对外销售的任务。

同样在外打工的柳军娥苦于外面的活不好找,也不好干,选择回到了村上,打理起了自家的一个拱棚。这两天,她一棚的甜瓜刚卖完,“仔细一算,收入4千多元。既照看了家,也挣了钱,两不误。”

前段时间,朱忠喜在蔬菜园区发现,朱根处家的甜瓜叶子上有零星的白粉病。朱忠喜立马告诉朱根处,在什么地方购买什么药,及时防止了白粉病的蔓延。

在务作过程中,村上强化示范引领,采取“合作社+农户”“致富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为贫困户无偿提供菜苗、技术指导、帮助销售等服务,让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

和李笃学一样,目前,全村有78户328人依靠蔬菜大棚,脱贫摘帽。

泾川县汭丰镇农民正在大棚里劳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