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何小东: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17年03月2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概括。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县区,比如平凉市泾川县,拥有西王母文化、佛祖舍利等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如何把丰厚的、世界级的文化资源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景区,基本路径就是创新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展开历史文化画卷,实现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内涵;旅游开发;文化旅游融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概括。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思维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甘肃泾川,拥有西王母、佛祖舍利等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游客流连忘返的火爆旅游景区,核心问题在于能否科学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给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笔者结合对四川、云南、广州等地旅游景区的实地考察、全国著名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研究以及对文化旅游理论的探索,提出如下观点,仅供参考。

一、用创新的思维把握文化旅游产业的时代脉搏

(一)文化旅游产业是知识型产业。对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放在历史朝代的横轴、历史编年的竖轴以及历史文化故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纵轴,三者构成的三维立体空间中,历史文化资源才能以适合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形象面貌,展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在历史文化资源到旅游资源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历史、考古、宗教、民俗、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支撑,因此,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

(二)文化旅游产业是智慧型产业。从当前国内旅游发展形势来看,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即智慧景区建设。当前,泾川的景区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新一轮的景区开发中,需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白天景区和夜晚景区的差异化,从体量上实现景区规模的翻倍。同时,要深入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饭店建设,形成智慧旅游体系。当前,甘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已经开通,为泾川的智慧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文化旅游产业是创意型产业。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创意开发是传说故事类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意利用新的表现手法、新技术、新视角、新消费观念对文化进行二次升华,给历史传说故事以全新生命和活力。文化创意是连接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纽带,不但为历史传说故事现代产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切入点,更为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突破口。新建旅游景区,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视角进行创意策划和规划,只有创意如潮、异想天开,"从文化活化、文化体验化、文化产业化三个方面着手,开发神秘性高、奇特性强、震撼力大、吸引力强、特色味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精品。"[1]

二、用创新的理念再现旅游景区的文化灵魂

(一)"影视城"理念。对于依托文化资源开发的旅游景点,要在充分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树立所有建筑物、设施都是景观的理念,按照"一步一景,三步一画"的原则,复原历史本来的画面,重现文化活态。例如,一个房子以及其内部的布设,都要按照影视城的要求,复原历史中本来的面目,才能体现文化事象本来的价值,实现游客体验文化内涵的目的。

(二)"室外博物馆"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对于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很少设计修建室内博物馆。除过重要文物需要室内博物馆保护展览以外,以历史文化故事为主题的文化景区,大都以"室外雕塑主题公园"的形式,来满足游客文化体验和游乐的需求,简称"室外博物馆"。"通过情境化设计,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变为人性化的观赏过程,转变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兴奋的产品。"[2]

(三)"文化体验"理念。旅游本是享受,然而传统旅游一成不变的模式,千篇一律的线路,成为游客集中抱怨的焦点。市场需要创新的、更适合中国人的旅游产品,颠覆传统旅游便成为一种必然。体验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差异于城市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体验感悟,是游客追求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出游意识的日趋强烈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游客的自我意识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尊重和满足,旅游景区的角色定位也必须发生变化,从"观光产品"向"体验产品"转化。

(四)"六轮驱动"理念。一个地方的旅游景区能否成为热点、火爆景区,需要核心景区、文化主题公园、游乐场、实景演艺、大型土特产市场、温泉小镇六个核心要素,其中的核心景区、文化主题公园、游乐场是满足游客旅游和体验的需求,实景演艺、大型土特产市场、温泉小镇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可以把旅行社的利益兼顾起来,实现地方景区和旅游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用资源普查和学术研究夯实文化旅游创新的实践基础

(一)资源普查的问题。依据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和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包括历史名人故居、古墓、宗祠;历史生活古城、古镇、古村;宗教建筑群;军事或战争遗址等显性文化旅游资源。一种是包括历史人物、名人文化;历史事件、古代战争;民俗活动、传说故事等隐性文化旅游资源。显性和隐性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显性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感强,但由于历史原因,完整度不等,数量有限,且因其具有不可移动和不可改变的特性,开发中会受到一些诸如区位、可塑性等因素的限制。而隐性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极多,与显性文化资源相比,关联性相对较弱,因此旅游开发的选择性和可塑性较强,但开发的随意性也较大。

(二)文化体系架构的问题。文化体系的架构即文化挖掘,就是在纷繁复杂、横跨时空的文化散点之间寻找其内在的关联性,并通过科学的归类,形成一条或多条清晰的文化脉络,提取其中最适宜旅游开发方向和功能构成的文化载体,构成文化旅游项目的主题,形成文化旅游项目在市场上的聚焦点;同时将其他文化载体通过脉络的关联,形成文化主题下的支撑型文化,共同引导文化旅游项目的景观设计、建筑风貌、体验类型、体验方式,从而以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孕育出项目独特的性格、情调、品味与魅力,完成文化挖掘的使命。以泾川县为例,文化的主流是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和古泾州文化,但是不能忽视泾川的古人类文化、完颜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例如,军事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军事设施,北魏当原之战中大将军崔廷伯使用的"排城",就是全国唯一的、具有独占性的旅游资源。

(三)学术研究目标的问题。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面对当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大景区建设机遇,需要先从理论的突破指导实践的突破。例如,对某一个特色文化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归纳,以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四、用前瞻性、独占性的视角引领文化旅游发展潮流

(一)"个性"原则。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是当地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并表现在人们衣饰、居住、宗教活动、行为、心理、口头上的"固化"、"活化"的文化事物,它是一定地域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这个独特性也就是"个性",只有挖掘并放大这个"个性",才能在同域、同源的项目之中形成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第一"原则。一个项目的成功打造并非仅仅依托一种类型的文化就足够,很多情况下,需要挖掘项目最具价值和垄断性的文化来塑造项目的核心吸引力和卖点,就是"第一"原则。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同步起跑,谁瞄得准、谁出手快,谁创意新、谁大手笔,谁就占领先机,谁就是第一,"第一"就是焦点,就可观、可看、可品。有条件要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造势发展也能成为第一。比如,法门寺是全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供奉地,江西无锡灵山圣境景区中的九龙浴佛、灵山梵宫都是佛教旅游产品的"第一",江苏常州春秋文化主题公园,就是春秋文化旅游产品的"第一"。

(三)"价值"原则。在文化内涵的提取中,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中普世价值,比如西王母文化中的和平、团结、长寿、团圆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母亲、母爱、母性等人类普世价值,通过景观策划,用雕塑、建筑等手法表现出来,必定能赢得游客的瞩目。比如,兰州市的黄河母亲雕塑,就是挖掘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普世价值,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成为兰州市的名片之一。

(四)"震撼"原则。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特别在文化旅游核心景观规划中,需要奇思妙想,需要异想天开,需要古为今用,需要概念炒作,需要无限夸张,需要尽善尽美,靠照搬、靠抄袭、靠模仿、靠传统思维,不能做出一个高质量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文化景区规划。从全国著名的、成功的景区规划来看,一个高质量的规划,一般需要具有较高水平、懂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规划专业团队,实地调研3个月以上,召开官员民众、文史学者等征求意见会60次以上,绘制草图300幅以上,才能找准当地文脉,放大当地文化价值,获得文化和规划的共鸣,得到社会各界及旅游市场的认可。

五、重视智力资源,以"人才+产业"汇聚发展新动能

(一)借力国内高端学府。在文化内涵的挖掘方面,泾川和中科院宗教研究所、西北大学及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端智库、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议通过列建文化研究项目的方式,鼓励兰州、西安高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以泾川的佛舍利文化、西王母文化为课题,开展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双方共享。同时,要积极收购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西王母文化研究论文版权,使其成为泾川西王母文化构建和宣传的"利器"。

(二)积极引进紧缺人才。泾川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级别较高、内容繁杂,需要古汉语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旅游学、管理学、规划学等方面的高端专业人才,开展文物的保护、非遗的传承、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等工作,建议每年能引进这些专业的硕士各1-2名。同时,通过招聘、猎头等方式,引进外地文化旅游发展成功地区的高端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人才洼地"效应。

(三)大力培养现有人才。建议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当地有识青年积极探索泾川历史文化内涵和文脉,促使具有这方面爱好和特长的青年干部健康成长,构建泾川文化生态,使其成为泾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第159页.

[2]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第319页.

(本文2016年8月荣获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组织的平凉市首届社科论坛---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