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张怀群:朱元璋后裔在泾川(2017修订版)

2017年03月1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一、王村完颜朱元璋的孙子朱冲火或及夫人李氏墓今存

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有九顶梅花山,多年来,我只是在完颜坪边随众人遥望,确信有九座错落重叠的山包,随季节变化,或清晰,或迷蒙。世人总认为这是当地农人钟情乡土而世传下来的民间话语描写,各地每一个小村落莫不有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名山名水”和奇闻传说、悠久历史。其实向北行完约三里慢坡,竟有一个梅花山村民小组,20多户100多口人世居在此,真如未被发现的“隐居”部落。

2011年9月1日下午,我与袁居银、吕志厚等一行在汗流浃背中终于走进了梅花山间,一座圆圆的独立的山包下,有两户人家,座西面东,依山包建起窑洞与房屋的庄园,门楼开进汽车有余,四处那么寂静与超脱。并列的另一山包,是又一座独立的山包,浑圆秀丽,山脚也有若干户窑洞兼房屋的庄园。两山之间,是百米左右的平缓坡地,进村的车道沿坡地通达。转过这座山包,还有一座又一座独立的山包,共有九座。九座之外,还有重叠的三座山,完颜村人称为十二连连山。如果能在空中俯视,这九座山真正是一枝上的九朵梅花,古人亦称九顶、九鼎。还有人说这九座山有人工的痕迹,是堆起来的墓冢。总之,它比关中数不尽的汉唐古墓大的多。

九顶梅花山向南慢坡而下,是平展展的一平方公里许的完颜坪,坪背靠香炉山。香炉山之后是九顶梅花山。坪之东西,是完颜大沟、小沟,坪之南端崖下,是泾河。

背靠香炉山,有两座小山般的古墓,当地村民称“王子坟”。墓封土高、阔约20米,东面一座墓道部分暴露,有约60厘米见方的整块石梁,梁下有厚重的石门,这是第一道石门,当地农民讲,向南共有九道石门,从墓门口经过九道石门,可进墓室。墓室用明代大砖、白灰砌成拱型窑状墓室;中、左、右三室相通,中室高约6米,宽约5米,层层青砖砌箍,坚不可摧。想当年,砌成墓室、筑成墓道之后,用黄土封成山状,墓门关闭,与世隔绝。完颜坪下有山嘴,名楼(炉)子嘴,是明代为修此墓,先在坪边筑砖窑,民夫当差,烧成无数大砖,砖与巨石运上山筑墓。成千上万人十数年间在此服役,为服役者烧水喝,沿山嘴就地挖成烧水炉灶,安上大锅,多年之后,楼(炉)子嘴成为地名。

现在,山下的完颜村内,自然就势的民居尽显原始纯朴之意,许多人家门前,或包砌门边土台,或砌台阶,或砌井房,或砌畜圈,或一摞一摞叠放,均是山上大墓的明代青砖,这是70年代“革命”时社员们毫无顾忌地挖山上的大墓,把砖挑下山,以致实用。约万余块砖从此与农人生活、家园相伴。现在,再无人敢从古墓上挖砖了。

这座古墓,就是韩恭王朱冲火或的墓。

2011年9月1日,我与袁居银等拍得《韩王圹志》照片,该圹志为青沙岩石,高、宽各72厘米,现镶于泾川王母宫石窟文管所碑墙,其文字辨认已很艰难,现抄录如下,这是自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至今未曾见诸书刊面世的可以补载于正史或《全明文》的一篇明代文献。

韩王圹志

王讳冲火或,韩宪之长子,母妃冯氏。王生于洪武三十年九月初七日,永乐二年四月初四册为韩世子,九年十月十三日袭封王,洪熙元年四月之国平凉,正统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疾薨,享年四十有四。讣闻哀悼,辍视朝三日,遣官致祭,谥曰恭,命有司营葬事。妃韩氏,中兵马指挥彬之女。子男五,范圮、范、范、范、范墅。女四。以正统六年九月初十日癸酉葬于平凉府泾州长寿里香炉山之原。呜呼!王以国家懿亲,孝褒恭俭,乐善循理,藩闻中外,宜享多福,不止于中寿,岂非命耶!爰述其概,纳之于圹,用垂不朽云。谨志。正统六年十月初十日。

朱冲火或是朱元璋的孙子,其父朱松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于辽宁开元,因开元接近边防,不安全,未去。遂改封朱松为韩宪王,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死于南京。永乐九年(公元1425年)其子朱冲袭封,谥号韩恭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来平凉,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薨,在位30年,享年44岁,为悼念朱冲火或,朝廷辍朝三日,派官员致祭。朱冲火或有五子,长子范圮和次子范袭封,从此,其孙、其孙之子孙共传十世,封地在平凉。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葬朱冲火或于泾州长寿里香炉山之原,正是今日完颜村九顶梅花山下之完颜坪。韩王圹志曾被完颜村村民从现存的暴露墓室的“王子坟”中移至村中收藏,后存于王母宫石窟文管所碑墙。

韩恭王墓之西约20米处,是韩恭王夫人李氏之墓,封土略小于韩恭王墓,墓道下陷成10多米宽的沟,清晰可辨。我们离开墓地下山,在向南一千米之外的土坎下,发现明砖砌就的地基,应是夫人墓的墓道口,足见其规格、地位。夫人墓室被封土掩埋,难见墓室内景。据记载,1976年,曾有文物普查队在完颜村见到“韩王夫人李氏圹志”,以为李氏是陪葬人物,不是封土的主人,仅作笔录,至今圹志全文未曾面世。多少年里,我闻知完颜村有韩王夫人墓志地,但总无缘相见。本文开头描述的我们一行进入梅花山之际,在梅花山一户人家院落里,见到了文字向背的圹志,青石,石质较好,长宽各72厘米,厚12厘米。经过反复辨认,终于抄录出圹志全文,这同样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至今未曾以书刊面世的,可以补载于正史或《全明文》的明代文献。据收藏圹志的农民讲,该圹志是从“王子坟”捡得。

韩恭王夫人李氏圹志

夫人李氏祖贯大名府清丰县望族,洪武庚午九月初十日生。永乐十五年二月册立恭王妃韩氏。上命选美人侍从,夫人恕冯。正统五年十二月恭王薨,长子开城王封先爵,夫人所生也。王念母恩,以封号恭请,正统八年九月二十日赐封韩恭王夫人。未几,本年十月初十日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四。闻,遣司营葬事,以是年十二月二十日葬于平凉府泾州长寿里香炉山之原村,祔于恭望茔也。呜呼!夫人之淑行懿德,虽深为王宠异然,愈日谦抑,奉太妃尽孝,事韩妃尤谨。此所以蔫生贤嗣,获袭王爵。而夫人亦蒙褒封,正宜安享荣养,而遽至于斯,亦其命耶。爰述其概,志之于石,纳之于圹云。大明正统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立石。

至此,完颜坪上的韩恭王墓、韩恭王夫人墓,不考自清。

韩王夫人不同于韩恭王夫人,韩王夫人是世人俗称,韩恭王夫人李氏是皇帝赐封之号。这位李氏,是中兵马指挥李彬之女,祖籍大名(今河北大名)府清丰(今属河南)县望族。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皇帝曾册立恭王妃韩氏,应是正室。皇上又选美人侍从,选中李氏,侍奉朱冲母亲太妃冯氏。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丈夫韩恭王卒,三年后,李氏卒,享年54岁。恭王正室韩妃未生育,因李氏生的儿子朱范圮为韩恭王的长子,袭封为开城王,谥号为韩怀王,怀王念生母之恩,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九月二十日请皇上赐封李氏为韩恭王夫人,20天后,夫人以疾而卒。李氏不仅深为韩恭王宠爱,又生下袭封王爵的儿子范圮,更受人尊重的,是敬孝太妃朱冲之母太妃冯氏,勤勉伺候正室韩妃而蒙褒封。

朱冲火或卒世近一年后安葬。夫人李氏十月卒,十二月安葬,可见,两座墓是在墓主人生前的几十年间从容筑就的。

从封土到墓砖、石柱、石梁、石门看,又从当地农民口传的茔城规模计,亲王尽享着“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冕服车骑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的荣耀。其墓规格仅次于北京十三陵,墓外有百亩茔城,有百人守陵。

应该强调的是,两块圹志所载部分内容,与正史、省志、州志、府志、县志所载韩恭王史实不符。正确无误的应是圹志所载。

何谓韩王

何谓韩王?朱元璋把中国的疆土划成块,给一个儿子封一块,封地称国,封地在平凉的儿子称韩王。何谓韩?韩在此不是姓,仅仅是皇帝挑选的一个字,和肃王、岷王、安王一样,是藩的代号,称韩藩。韩字之后,又有一字,这一个字叫谥号,如恭王、怀王、靖王,全称韩恭王、韩怀王、韩靖王。除袭封亲王之外的皇帝诸子,被封为郡王,郡王的封号皆为二字,多用地名,如临汾王、开城王、彰化王,地名仅是封号名,实际上王子并不去地名所在地。

封在平凉的韩王,传十一世,除宪王朱松外,其余十世都在平凉。十一世韩王中,在平凉的韩藩系统至明末共有三十五郡王,如临汾王、襄陵王、乐平王等。“明制:郡王之子除袭封郡王者,其余都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奉国中尉。”据《平凉府志》记载,“嘉靖时,平凉有亲王1,郡王19,镇国将军40,辅国将军79,奉国将军212,镇国中尉259,辅国中尉77,奉国中尉3。王、将军、中尉共690。王的女儿封为县君,县君的丈夫名为仪宾,有全俸仪宾394、半俸仪宾163。这一庞大的皇室家族,岁支禄粮4071104石,该银111396.36两。当时平凉县夏秋两季田赋仅21003.74石,他们的正式俸禄相当于19个平凉县的收入”(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明代的平凉就是现在的城垣,多为王爷、将军府第。韩王府遗址即今崆峒区政府所在。府内外有承奉司等17个司、所、仓、库、厅等单位,韩王府的服务人员有一万多人,20个郡王府也有一万多人,将军以下各府也有一万多人,仅此统计服务人员已超过三万人,还不包括左右长史等高级官员和其他官吏,这些人都由国家供给。中低层服务人员以户为单位,也是世袭的”(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初封的藩王握有较大的兵权,至韩王时减少,也有军人2000人左右,军队还大量屯地,占民地后还叫民纳税。朝廷不准宗室有私产,不准经商,其实私产无数,且袭断了平凉工商业。不仅如此,欺民辱地方官乃寻常事。

明永乐后,朝廷大削诸王军政之权,成为“封土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只拥有虚名,没有实权,也不干正业。那么,如平凉韩王一般的数万宗室在200多年间何为?实际是朱元璋把中国分成几十块,让其子孙分别长住看护,以保全中国国土都是朱家王土。如此而已。

自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平凉,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定陕西,农民军由泾州至平凉,第十一代韩王亶塉逃至庆阳被执(捉),韩王至此结束,在平凉计212年。

清初,凡明代宗室格杀勿论,“在平凉之遗族多已外逃,或改名换姓,闻镇原县有襄阳王后裔”(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二、朱元璋第七世孙、朱冲火或的玄孙朱旭持的家谱现存泾川

泾川县博物馆现存有朱元璋第七世孙、朱冲火或的玄孙朱旭持的家谱《大明宗卷》,家谱为金绢装裱封面、正方型开本。

《大明宗卷》始写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上元朔二日,续写于1912年正月初八日。这是清朝初年“明代宗室格杀勿论”的灭顶之灾过去之后,生存在泾川的朱元璋后裔创立的家谱。

据《大明宗卷》记载,可证明韩王部分后裔确实生活在泾川、镇原,个别在长武生存,殁后迁灵回泾川。

《大明宗卷》记载的始祖是奉国将军朱旭持,其子朱融煅封为镇国中尉,恭人(四品官之妻封号)赵氏、王氏。朱融煅有五子,其中朱谟坻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九月十一日由赵氏生,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四月十七日授封辅国中尉。朱谟坻子朱郎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二十四日母宜人(五品官之妻封号)孙氏生,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授封奉国中尉,其妻刘奇长女刘氏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8月6日授封安人(六品官之妻封号),七月二十日入府成婚。

《大明宗卷》记载的朱融煅、朱谟坻世系待考。

三、朱元璋第八世孙、朱冲火或的玄孙朱旭持的家谱主要记载

《大明宗卷》主要记载是:

一、三世奉国中尉朱郎镰娶刘氏生五子,至1912年,共繁衍505人,定居泾川。

二、镇国中尉朱融煅二子朱谟坵生三子,至1912年,共繁衍355人,定居泾川,个别在长武生存,殁后迁灵回泾川。

三、镇国中尉朱融煅三子朱谟城生三子,至1912年,共繁衍101人,定居泾川。

四、镇国中尉朱融煅五子朱谟埵生三子,至1912年,共繁衍271人,定居镇原。

由此可知,奉国将军朱旭持五个儿子中的3个儿子(谟坵、谟城、谟埵)定居泾川、镇原,至清末共繁衍727人。

朱旭持不知其孙总数之一的孙子朱朗镰有五子,定居泾川,至清末共繁衍505人。

综述,至1912年,朱旭持的部分嫡系后裔共有1232人,定居泾川、镇原。从1912年至2011年的99年间,这1232人的后人有多少,不详。

按韩王府名字排行20字为“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诏亶愉颖慥,令绪价藩维”推论,朱旭持即是韩恭王朱冲 火或 的玄孙(五世孙),朱旭持其父、其祖、其曾祖至今很难考证。也就是说,平凉韩恭王朱冲 火或 与夫人墓在泾川,他的部分嫡系至1912年在泾川、镇原约有1232人生存,目前肯定还在生生不息。

朱冲火或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之子,朱旭持是朱元璋第七世孙,朱朗镰是朱元璋第十世孙。应该说,至1912年,有朱元璋的第十世前后的后人1232人生活在泾川、镇原。1912年以来,有韩恭王朱冲火或嫡裔、朱元璋的第十五世前后的后人至少有2000多人生活在泾川、镇原。

四、朱元璋第七世孙朱旭持的家谱《大明宗卷》记载的荔堡镇朱氏今被确认

2011年前后,我在撰写此文过程中,偶尔与荔堡籍好友、今在县城担任领导职务的朱先生多次交流过朱元璋后裔在泾川被“历史回避了的历史”,但当时不能确认朱元璋后裔今天定居在泾川哪些乡镇、哪些朱姓门第。之后,我把用数字相机拍摄的《大明宗卷》全部照片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朱先生,不久,朱先生喜出望外的打电话、又当面相告,他在《大明宗卷》中找到了爷爷的名字,是1912年正月初八日修谱时写入的。朱先生还告诉我,他回到荔堡老家,和宗族中健在的老人们考证家谱记载的诸多名字、枝朵,老人们一致认定《大明宗卷》记载的荔堡镇朱姓世系实真无误。

由此证明,朱元璋后裔在泾川之说肯定不是龙攀凤附。根据《大明宗卷》记载的地名线索推论,朱元璋后裔今天定居在泾川县的荔堡镇、红河乡、王村镇、县城、北塬为多。全县朱姓是否全是朱元璋后裔,尚不可定论,但解开这一历史之秘并不难。镇原、长武等地定居有朱元璋后裔,也是肯定的。

“平凉应有亲王郡王的王子坟70个”(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目前,较完整的除安惠王墓外,泾川完颜村的韩恭王朱冲 火或及夫人墓极为珍稀,墓室基本完好,且两块圹志均存。世传墓在清代即被盗掘,实际是明末清初公开发掘,是改朝换代世局所致,墓被掘,茔城被毁,延伸至泾河川道的神道、石刻、牌楼均被毁不足为奇。庆幸的是,目前存在的明韩恭王及夫人圹志、墓室、茔城原地原貌,和背靠的香炉山、九顶梅花山,金兀术后裔芮王坟,还有皇甫圣母墓、皇甫圣母祠,山下的完颜宗祠,共同组成了可观的旅游资源。

如果以明藩宗室行踪是被“历史回避了的历史”论,现存的朱元璋之孙朱冲火或夫妇墓和在泾川、镇原生存的朱元璋十五世孙2000多人则是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公开,实际上一直存在的明代秘史的章节。

发表《泾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2017.3.10.修订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