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用文化照亮未来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成效显著:1952年,泾川全县粮食产量4.77万吨,2015年底,县上除了产粮16.57万吨,建成的55.3万亩果园中,32.4万亩挂果园产值达20亿多元,17.1万亩蔬菜产值达2.4亿多元,饲草的肉牛饲养量18.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4.6亿多元。

  地下没“实矿”,只是发现了“国宝”——佛陀舍利文物,且同一区域三次出土佛舍利等文物,震惊全国;埋葬着红军长征途中在甘肃牺牲的最高将领——吴焕先;还有四季的温泉和比北京山顶洞人早2万多年的“泾川少女”。

  地上没“重工业”,却有中央电视台时常“光顾”的“天下王母第一宫”——西王母宫,全国最大的金朝皇家后裔部落——完颜村,“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的丰碑,绵延百里的“石窟长廊”,以及“潇洒走全国”的苹果。

  既有的资源,似乎注定了泾川必须去探索和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黄土地上生态建设的“排头兵”

  泾川县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坡、沟壑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8%,解放前,这个县森林覆盖率不到1%,水土流失率却达98.6%。为“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泾川县早早树立了“生态立县”意识和战略,县委、县政府带着干部群众,一届接着一届开荒种树、治理水土。

  “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凭着“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泾川人成为了“全国绿化排头兵”、黄土高原生态建设领域的“挑旗手”。

  成效显著:1952年,泾川全县粮食产量4.77万吨,2015年底,县上除了产粮16.57万吨,建成的55.3万亩果园中,32.4万亩挂果园产值达20亿多元,17.1万亩蔬菜产值达2.4亿多元,饲草的肉牛饲养量18.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4.6亿多元。

  然而,“无工不富”。位处甘肃“东大门”、“长安”门户的泾川,发挥区位、交通、土地、人力、产业等优势,引进建办了西北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天纤棉业,陇东最大的饲料企业——正大饲料,及果汁、陶瓷、肉鸡养殖加工等大中企业。

  但常规的“经济资源”有限,和周边区县一样,这条路上早已“人满为患”。

  唤醒“文化”,欲与敦煌试比高

  文化资源丰富,能不能“点石成金”?

  2007年4月,在一片荒芜的泾河北岸田野里,泾川县大云寺景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标志着泾川“文化探索”的开始。尽管那时,“国宝”还坐镇于省博物馆,百里石窟长廊依然沧桑,完颜村依然落寞,农业大县的财力依然薄弱。

  景区怎么建?资金哪里来?学术研究怎样开展?宣传推介怎样定位……一切都从零开始。同年8月,当大云寺景区第一个项目、高95米的大云寺博物馆动工时,泾川人开始了满怀期待。勒紧“裤腰带”,泾川县在“埋头苦干”中探索前行。

  “十年没放过一天假”:2010年,大云寺王母宫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4年,该景区被列为为全省重点建设的20个大景区之一;2015年,4枚佛陀舍利文物喜归故土,西王母宫成为全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随来之的,还有平凉市首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休闲渔业基地”、“四季滑雪场”等相继落户泾川。

  “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今天的泾川人这样自豪地介绍家乡。

  底气十足,源于无数日夜兼程的奔波和会议。学术研究会、勘查保护会、规划设计会、宣传推介会、进度调度会……比如去年8月,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19位研究员、人民大学等学术界的40多名教授学者相聚泾川,在“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现场为泾川文化发展“把脉”、“导航”。这在西北区县极少见到。

  “文化+”,转型发展的“第一力”

  华灯初上,泾川县美年文化城的公园里,“花样年、全球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全国房企五十强”的发光大字十分显眼。在西北投巨资打造高端综合项目,深圳花样年控股集团是第一次,董事局主席潘军也没料想到:项目会是在一个小县城里。

  专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都市圈”、“成渝经济区”和中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或区域核心城市投资地产等业务的花样年,在泾川县投资20亿元,正紧锣密鼓建设着集休闲度假、文化金融、综合购物、养老旅游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潘军说:“我们选择泾川,就是看中泾川县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大景区建设为“龙头”,泾川县同时挖掘县域厚重的佛教养生文化、西王母女性文化、吴焕先红色文化、完颜村民俗文化,及乡村生态和“历史再现”等文化,建成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涌现出康家村、城刘村、白家村等平凉市有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化知名度的快速提升,给泾川城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文化探索,丰富了“泾川精神”在新时期的内涵。今年初,泾川县对接上位规划,修订编制《泾川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城市性质被新确定为“休闲养生、生态宜居型文化旅游名城。”站立新起点上的泾川,再次用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文化+”发展模式,可以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

  重点项目清单就是有力证明:今年,泾川县实施10个文旅产业项目总投资37.7亿元,16个城建项目总投资31.4亿元,年内共将完成32.7亿元投资。令人振奋的是,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奔着“泾川文化”而来,或是以“文旅名城”的定位而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