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2016年06月02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2015年,泾川县第一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建成。博物馆在红河乡田赵村,它的展厅简单而奇特,是一条198米长的隧道,而它的建设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田沛的老支书。

  把时钟拨回1984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在全国推行,这位村支书分到了家门口山前山后两片土地,但是两块地之间耕作要爬40多分钟的山,十分不便。田沛作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决定:把山凿穿,把山前山后的两片土地连起来。为了凿山,他把一面镜子悬挂在树上,让阳光折射进洞里,以此来保证隧道挖得笔直;为了凿山,他挖坏了36把锄头,后来为了省下买工具的钱,他甚至学会了炼铁自己制作工具;为了凿山,妻子跪着求他不要让8岁的孩子进洞推土,别让老田家断了根。田沛的举动孤独而勇往直前,如同神话故事里的愚公,其心之固,固不可彻。

  这一挖,就是3年。1987年的端午节,田沛终于凿穿了山,他成功了。隧道全长198米,高1.7米,宽2.3米,他用小推车运送了1000多立方米的土,也就是1600吨。

  我问他,您觉得值吗?他说,没什么值不值的,土地终于属于自己,再苦再累都要种。他还在后山挖了两个大鱼塘,实现了自己的养鱼梦;他带着乡亲们穿过隧道,在后山种上了满山的苹果树,实现了全村人的致富梦。这是一个农民的信仰,担负起为一家人谋生计的责任,这也是一个老支书的信仰,用自己的力量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

  另一位老人叫张学俊,他是《泾川女神》一书的作者。为了记录泾川这片土地上的庙宇神像,他用14年的时间走遍了泾川1422个自然村,有些采访点走过10遍以上。他采访的那些老人大多已经过世。他以76岁高龄,完成了对泾川民俗文化的抢救性记录。

  而他本人在完成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居住在月租60元,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间里,每个月领着不到300元的低保。他的胸前总别着一枚国旗胸章,那是1997年他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时领到的纪念品。他是一个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他的信仰就是不让泾川的名俗文化在这一代断裂。

  在交谈中,两位老人从头至尾对自己经受的磨砺谈之甚少,但是当谈到达成目标的意义时,他们的眼睛里都如同少年一般散发出执着而振奋的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是每个平凡信仰的实践堆积起了让人仰望的高度,正是每个普通的信仰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信仰之根基。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我们的信仰决定着国家的信仰。我们的国家正是有一群像田沛支书这样的为民服务者,像张学俊这样的文化热爱者,有着千千万万爱岗敬业忠于职责的工人、教师、警察;有信仰公平正义,信仰真理的人民,有即便在看到社会最黑暗的一面,依然能够心怀光明坚定信仰,并且勇往直前的人,我们才能有信心说:这个民族将变得更加强大。

  这就是坚持信仰的全民力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