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何小东:泾川县发现传承有序的佛教大雄宝殿

2016年05月1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位居古丝绸之路要冲,为长安西部的门户重镇。建国后因大云寺遗址三次出土佛舍利而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

  如果说大云寺是佛宝舍利的集中之地,王母宫石窟是佛教雕塑宝库,那么南石窟的核心是七佛文化,罗汉洞石窟的重心是罗汉文化。离奇的是,在泾川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中,迟迟不见有大雄宝殿的记载和图文,实为多年来的遗憾。

  早就听说泾川县红河乡龙凤寺(又名哈家寺)是保护传承较好的民间庙宇,一直没有前往考察的机会。四月初九,看到网络上发出的龙凤寺庙会的消息,便欣然邀朋前往参观。

  龙凤寺位于泾川县红河乡东庄村。寺内殿宇众多,但核心主殿是佛教的大雄宝殿,前殿是道教的玉皇楼,配殿是佛教、道教兼有,是典型的明清时期三教融合的民间宗教庙宇。

  从历史上看,汉魏时期的儒道互补、隋唐时期的佛道合流、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教合一、三教融合成为历史的主流。信众只从自身需求出发、不分教派的信仰行为使佛道二教界限趋于模糊,寺庙和道观的建筑规制高度一致,民间信众佛道不分,民间佛道二教的宗教活动内容基本相同。

  进入主殿,一个完整的大雄宝殿格局映入眼帘。正面高度约1米的佛案上,是高约2米的金色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的坐像及高约1米的莲花座。另人惊奇的是,莲花佛座下塑有力士手托莲花,似乎在说一个佛教东渐到古泾州的故事。中间的佛祖头顶,还有一只大鹏金翅鸟。佛塑像后面的墙上,有佛雕祥云纹,技法纯熟。殿中两根立柱上,两条护法天龙活灵活现,甚是威武。

  门内两侧,三世佛的对面,塑有高约两米多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呈现女性形象,分别乘坐狮子吼、白象坐骑。

  两边侧墙上,最下层是泥塑十八罗汉,塑像技术成熟,罗汉神态自然,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文静贤达,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武勇猛。从形体上看,体现了泾川人的审美观。

  第二层是二十四诸天,二十四诸天最早是二十诸天,名称都本于印度教(婆罗门教)。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代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从二十四诸天的形态和服装,明显能看出明代泾川人的影子。

  第三层,是佛太子游览四门的佛传故事。佛太子出家之前,从王城四门出游,分别看到“生”、“老”、“病”、“死”四苦,坚定了解脱的信念。看庙的脱姓会长说是“唐王游四门”,我们点头不语,因为他年纪大了,耳朵也有些不大灵光。

  第四层也是最上层,是西游记神话的浮雕。可以肯定地说,浮雕早已不是罗汉洞石窟中见到的木钉麻绳草泥浆工艺,但是传承了历史。西游神话对中国民间宗教影响很大。

  据民国《泾川县志》载:“龙凤寺,在丰台洪河北,俗名哈家寺,相传建自汉唐,原名弥陀寺,明朝时改为龙缠寺,清乾隆间寺被河水冲没,居民兴工,寺移脱家坪,势颇壮,洪水自东而西,寺内有梧桐一株,上有孔水流出,疗病甚有效”。从史料记载和民人记忆看,该庙宇最早始于唐代,历经历史上多次毁建。从雕塑的人物判断,现在的庙宇传承最迟为明代,虽然在文革中被毁坏,但是10多年之后,老百姓根据记忆复建,使历史和信仰没有中断。龙凤寺的庙会的正会是佛诞节四月初八,从四月初七起会,四月初十结束,一共四天,庙会在红河川及周边的乡镇影响较大。

  因此,有理由相信,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洪水暴发,淹噬泾州古城,带走了泾川大地熔炼千年之盛世荣耀,但是在红河川,有一个完整的佛教大雄宝殿被保存了下来,传承了泾川佛教文化的历史。虽然雕塑、浮雕不是非常精致,略显粗糙,但是龙凤寺仍然是古泾州大雄宝殿保护传承最完整的寺院。龙凤寺大雄宝殿的发现,补上了泾川佛教文化的最后一块短板。

  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4位帝王下诏、敕兴佛教,佛教文化遗存丰富。始凿于北魏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泾河两岸现存石窟群7处,石窟龛600多个,形成了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

  泾川佛教寺院众多,据清元统元年(1909年)《泾川县直隶地理调查表》(现存甘肃省图书馆)载,至1909年,泾川直隶州城乡存在佛寺、庵133处。当前,泾川佛教文化遗产的整理正在进行,寺院遗址发现很多,但大雄宝殿传承完整的仅此一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