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六措并举”打造旅游产业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2015年12月20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被列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泾川县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纵深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县份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子。

  一、深化旅游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旅游发展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快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为重点,整合现有景区管理机构,组建成立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清理下放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管理权限,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制定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和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目前正在按照程序报批。二是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开发旅游资源,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创新旅游开发运营模式,依托大景区管理机构,组建旅游开发公司,以独资、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参与景区开发,探索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景区门票担保、土地质押等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引导企业用好银行贷款、开展融资租赁、发行企业债券,与国内外战略投资商和企业集团合作建设景区基础设施。三是全面放开旅游市场。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行业壁垒,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资景区管理、餐饮住宿、演艺培训、户外运动、旅行社等要素市场,着力引导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景区、优势景点集聚,把分散的旅游景点聚合成精品旅游项目。招商引进花样年控股集团,投资20亿元实施集四星级温泉酒店、文旅综合体、商贸一条街、商业金融、养生养老社区地产为一体的美年文化城项目,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

  二、注重规划引领,优化旅游产业布局。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旅游、发改等部门按照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科学编制《泾川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学习借鉴敦煌等地成功经验,精心编制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大景区建设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产品体系、营销策略和体制机制,做到了旅游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运输等规划衔接配套,增强了规划的透明度和社会的参与性。二是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联系,积极融入天水-关中经济圈,加强与西安、兰州、天水等地联系,合理布局旅游线路,建立资源共享、品牌共树、线路互联、市场互动的旅游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通道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主导融入旅游发展联盟,着力打造丝绸之路上黄金区段。三是加强规划执行。“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提高规划的执行力,依法落实景区景点建设规划,杜绝随意更改规划,防止盲目开发。

  三、加快项目建设,推进景区升级转型。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围绕大景区建设,谋划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一是加强项目谋划管理。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向西开放战略支持政策,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道教文化、田家沟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体验等四大特色旅游区,对接谋划了景区改造、资源开发、文化创意、文博研究、科考探险等文化旅游项目73个,概算总投资50亿元。二是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王母宫景区建成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主体工程,维修了红军楼,新建了瑶池蟠桃园;引资建设泾川创意农业花卉观光游乐园,一期项目天池滑雪场完成投资3000万元,今年元月份建成投用,二期花卉观赏园和采摘体验园完成投资1800万元,9月底投入使用;汭河风情线全面建成;投资2100万元的王母宫景区道路改道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大云寺景区规划占地1800亩,在原先工作基础上,去年3月份以来建设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天王殿、前区广场等附属配套工程,总投资2.2亿元,年底前中轴线建设项目基本建成。三是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各相关责任单位认真落实项目并联审批制、限时办结制,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健全了从项目招商、立项备案、落地建设到建成发挥效益的全程服务保障机制,有效保障了旅游项目建设。

  四、多元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兴业态。坚持跳出旅游看旅游,强化“大旅游”理念,着力培育多元融合的旅游产业群。一是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以城镇、景区周边和交通沿线为重点,大力开发生态观光园、农产品采摘园、休闲垂钓园、农家客栈等乡村旅游,重点培育了汭丰郑家沟、王村二十里铺、玉都康家、党原高崖、红河田赵、泾明白家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形成了“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二是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旅游商品研发中心,鼓励申请旅游产品设计专利,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开发了一批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培育一批加工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土特食品、养生保健品、工艺美术品等游客“必购商品”,大力发展特色购物商店和电子商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购物需求。

  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有效组合各类要素,不断激发旅游产业综合效应。一是健全完善交通网络。按照“互联互通、快捷进出”的原则,加快推进新城西路、泾州大桥、王母宫景区道路等交通项目,积极构建覆盖大景区的交通网络。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抓好美年文化城和温泉度假小镇建设,改善旅游住宿、餐饮、卫生、通讯、车辆和游客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条件,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运营质量。三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着力提升旅游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探索发展“智慧旅游”,推进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立集资讯查询、电子商务、微博微信、虚拟旅游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票务预订和游客活动场所网上营销、查询、预定及无线免费网络全覆盖。

  六、加大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一是创新旅游宣传机制。整合宣传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旅游宣传机制。通过与旅游列车、客源地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游客对泾川城市形象、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的认知度。二是丰富宣传营销手段。在积极办好各类文化旅游节会的同时,策划举办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地方特色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多形式、广覆盖、立体化的宣传促销,切实提高旅游知名度。三是提高市场营销精准度。加强对客源地市场的调研,充分考虑周边城市的目标定位,充分考虑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充分考虑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细分市场设计、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鼓励旅游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展市场推广活动,主动“请进来”,邀请重点旅行商和主流媒体记者来泾川采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