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柿子王”的心里话

2015年11月20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每年深秋,是泾川县罗汉洞乡柿子的采摘时节。这个时候,县内外的大批游人都会赶到这里参观采风,感受别样的“柿”情画意。

  近日,记者来到罗汉洞乡丈八寺村,只见平直的水泥路上,农民正用架子车或电动三轮车,拉上满筐的柿子去销售。走在村道上,感觉整个村庄都被柿子树包围着。距学校不远的柿林里,一群刚放学的孩子在树下追逐嬉戏。

  当记者问把柿子卖到哪里去,农民田何玉回答:“柿子卖给‘柿子王’。”带着好奇,记者和大伙儿一同前往“柿子王”家。

  “柿子王”名叫赵来福,今年55岁,是一个从包产到户后就在村里搞柿子贩运销售的“代办”。30多年来,老赵见证了丈八寺村柿子产业的起起落落。

  老赵家的大门口有条近10米长的巷道,满载柿子的架子车、三轮车排起了长队。一进门,只见老赵戴着眼镜,一手拿着本子和笔,一手拨弄磅秤上的秤砣。他说,“柿子每斤0.5元收,一斤有4到5个果子,今年估计能收10吨。”

  问起这些年村里柿子产业的发展变化时,老赵打开了话匣子:“全村有2400多亩柿子,退耕还林时山上就栽了1000多亩。2000年前后,柿子产业行情最好,每年能产1000多吨,收购价到了每斤1元。1997年,是我收购柿子最多的一年,按每斤0.5元的价格,我收了500多吨,装了50多康明斯卡车。”

  “这几年,由于市场原因,来我们这里收柿子的客商越来越少了。”赵来福说,由于行情不好,村民对柿子树疏于管理,很少有人施肥、防治病虫害,很多树都开始起病。另外,柿树大多在山上,如今精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没人手管理,村里大多数的柿子树都是自生自长。

  柿子的产量和质量“双降”后,精明能干的“柿子王”也思谋着转型。

  记者在赵来福家门口还看到十几筐按大小分拣的苹果。“柿子王”还在收苹果?一问老赵,才知道他现在开始转型种起了苹果,3亩多苹果园成了家里的“摇钱树”。

  “山上种苹果好得很,去年2亩苹果均价卖到了每斤4块,收入了3万多元。”这么好的效益,着实让老赵一家人欣喜。老赵说,今年的行情稍微差点,3亩多苹果产了1万来斤果子,按2.8元均价出售了,收入了近3万元。

  “和苹果相比,家里的柿子基本不挣钱。”老赵说。“还是种苹果效益好,咱这儿山地苹果光照充足,品质好,每年收购的客商也很多。”

  产业跟着市场转,在“柿子王”转型种苹果的带动下,丈八寺村的苹果也会和柿子一样红起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