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健康学院>健康情报 >> 正文内容

清代老百姓才知道有辣椒

2015年08月03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辣椒大国,产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然而,就在400年前,中国人还不知辣椒为何物;300多年前,四川正规菜谱中还没有辣椒的身影。辣椒是凭借什么在短短几百年征服了中国人……

  1、中国成为辣椒大国

  中国很大,喜欢吃辣椒的人很多。

  四川、湖南、贵州、云南,这是有名的吃辣大省,几乎人人吃辣、顿顿吃辣。

  海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广西、甘肃、宁夏以及东北三省,每个省都有超过一半的居民成为辣椒的忠实粉丝。

  过去在我印象中,广东人不爱吃辣,跟辣椒无缘,可是去年到广东南雄出差,才发现南雄人民吃起辣椒来比我们河南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有一朋友是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专攻辣椒栽培,他说现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辣椒大国:辣椒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辣椒种植面积是中国蔬菜大军中的副将,仅次于大白菜),辣椒产量居世界第一,辣椒消耗量世界第一,吃辣椒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过去墨西哥号称“世界第一辣国”,恐怕过不了几年,这个称号就得让给咱们中国了。

  但是您知道吗?我们这个辣椒大国早先并不种植辣椒,辣椒只是最近几百年才从海外引进的一个新鲜物种,而且在辣椒刚刚引进过来的时候,咱们中国人并没有把它当成食物。

  2、唐宋时期没有辣椒

  中国人吃辣的历史很长,吃辣椒的历史很短。

  唐代长安早市上出售羊肉胡饼,以辛辣口味为主(参见《唐语林》卷6),说明长安人民喜欢吃辣。

  南宋临安的夜市上出售“辣脚子”、“辣骨头”、“辣菜饼”、“姜辣豉”、“芥辣瓜儿”……各种带有辣字的小吃,说明临安人民也喜欢吃辣。

  宋朝有三大菜系:北食、南食、川饭。其中川饭来自四川盆地,其最大特色是麻辣,就像现在的川菜一样。

  遗憾的是,宋朝川饭里的辣味并非来自辣椒,而是来自于川椒。川椒又叫“麻椒”和“蜀椒”,它是花椒的一种,却有着普通花椒所不具备的强烈麻辣味儿。

  临安夜市的辣味小吃和长安早市的辣味胡饼也跟辣椒无关,它们的辣味主要是胡椒提供的。胡椒跟辣椒一样属于外来物种,不过比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早得多,早在汉朝就已经本土化了。

  3、辣椒的前辈是胡椒

  在没有辣椒的漫长时光里,古代中国餐桌上的辣主要靠五种食材来提供,这五种食材分别是川椒(花椒)、胡椒、黄姜、茱萸和芥末,其中又以胡椒最为贵重。

  胡椒之所以贵重,一是因为需求太大,二是因为产量太少。

  西汉时期,当胡椒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其独特的辛香味儿让中国皇帝为之痴迷,再加上方术之士不懂装懂,夸说胡椒来自西方仙人处所,可以助人长生不老,于是整个上层社会掀起了一股胡椒热:皇帝用胡椒粉掺白膏泥为爱妃涂抹墙壁(这就是传说中的“椒房”),贵族用胡椒粉掺沉香来熏衣服,官僚们上朝之前也要含上一枚胡椒,一是为了清新口气,二是为了壮阳——他们听信术士的意见,愚蠢地认为胡椒是神奇的壮阳药物。

  与此同时,中国适合胡椒生长的地方不多,产地太少,产量太小,远远供不应求。宋太宗时,越南曾向中国进贡,贡品包括犀角10支、象牙30支、玳瑁10斤、檀香60斤、沉香100斤、胡椒200斤。犀角、象牙、玳瑁、檀香、沉香,这都是贵重物品,胡椒能并列在同一张贡单上,说明它一定不是大路货。宋哲宗时,广州每年向朝廷进贡檀香2000斤、胡椒50斤,后来哲宗认为这个数目太大,广州人民吃不消,遂把檀香缩减为1000斤,把胡椒减到20斤。偌大一个广州,每年只让进贡20斤胡椒,说明胡椒一定很稀缺。

  川人做菜需要胡椒,医生配药需要胡椒,道家养生需要胡椒(唐宋元明四朝道士均相信口服胡椒以及呼吸胡椒燃烧时产生的香气有助于延长寿命),迷信房中术的士大夫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产量小,需求大,这个缺口靠什么补上?靠进贡和进口,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胡椒。

新疆,戈壁上晒辣椒的壮观场面新疆,戈壁上晒辣椒的壮观场面

  4、当胡椒成为收藏品

  进口货必然昂贵。

  唐朝有位大官被抄家,抄出一大堆金银珠宝,也抄出几千斤胡椒。他要那么多胡椒干嘛呢?因为胡椒昂贵,耐于存放,存胡椒就像存金条一样。

  《金瓶梅》第十六回也有类似故事:小富婆李瓶儿收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沉香是贵重香料,白蜡(即蜂蜡)是贵重药材,水银是贵重金属,李瓶儿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来收藏,可以理解,可她收藏胡椒干什么呢?她又不开火锅店,平常炒菜,随便买上一斤,够用三年五载,她居然存了八十斤,怎么吃得了!原因无他,还是因为胡椒贵重。

  南宋中叶,浙江民间有一种风俗:如果有贵重客人赴席,主人会捏一撮胡椒面儿撒到这位客人的汤碗里(参见拙著《宋朝饭局》,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礼节,意思是胡椒太贵重,俺们不配吃,您是大贵人,只有您才配。

  当中国人像收藏金条一样收藏胡椒的时候,欧洲人也把胡椒当成了宝贝。

  在中世纪,欧洲人把胡椒当成香料,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香料。当时印度和东南亚是胡椒的主产地,阿拉伯人从印度进口胡椒,运到埃及,在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转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发给各地零售商,再几经转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路途遥远,程序复杂,高昂的运费加上中间商的层层加价,以至于胡椒的终端零售价几乎与黄金等值。如果我们穿越到中世纪,一个人在欧洲作长途旅行,完全可以携带一把胡椒,钱花完了就用胡椒付账,应该可以通行无阻。

  5、哥伦布去找胡椒 结果发现了辣椒

  大航海家哥伦布看到了欧洲市场对胡椒的渴求,也看到了贩卖胡椒产生的暴利,于是他向王室申请资助,试图开通一条最短的航道,把进口胡椒和其他贵重香料的成本降到最低。

  公元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横渡大西洋,他抵达美洲,他发现了新大陆,同时也发现了辣椒。

  美洲是这颗星球上最早种植辣椒和食用辣椒的地方,美洲土著印加人食用辣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遗憾的是,由于美洲和其他大陆的隔绝,直到公元15世纪,辣椒仍然只在这块陆地上称霸,世界上其他人民无福品尝,连听都没听说过。

  哥伦布也没见过辣椒。如前所述,他想去的地方是印度,他要寻找的宝贝是胡椒,当他登上美洲大陆的时候,他还以为他到了印度;当他在美洲看到辣椒的时候,他竟然以为那就是胡椒。他在日记里兴奋地写道:“这里有一种红色的胡椒,产量很大,每年所产可装满五十艘商船,这里的人不管吃什么都要放它,否则便吃不下去,据说它还有益于健康。”

  正是这种阴差阳错的发现把辣椒带到了世人面前。当哥伦布把辣椒的种子带回欧洲以后,地中海周边的居民开始种植辣椒,并很快喜欢上辣椒的风味。在此后的几个世纪,欧洲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航海技术在世界各地殖民,无形中把他们的食俗和食材迅速传播到了其他大陆,这其中就包括他们刚刚从美洲人那里引进的辣椒。

  6、辣椒通过 东南亚传到中国

  辣椒是怎样传播到中国的呢?众说纷纭。

  有人说辣椒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最初传入杭州;有人说辣椒是从越南传过来的,最初传入海南;也有人说辣椒是从马来西亚传过来的,最初传入广东;有人说辣椒通过陆路传播,其传播路线是中亚、新疆、甘肃、陕西,进而传入内地;也有人说辣椒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在云南西双版纳经过人工培育,进而再传入其他省份。

  以上说法大多不靠谱。首先辣椒不可能通过日本传播,因为中国人引种辣椒的时间比日本还要早;辣椒也不太可能通过陆路传播,因为它跟胡椒不同,它从来都没有成为上流社会推崇的贵重物品,如果有人通过陆路来长途贩运辣椒,非赔死不可,像这种廉价食材只有走海运渠道才可能赚钱。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中亚商人贩运珠宝来到中国,随身携带了一些干辣椒,但是现有文献告诉我们,中亚食用辣椒的历史也只有三百年左右,跟中国差不多,中亚人应该没有机会去做中国和辣椒之间的红娘。

  四川某些地方管辣椒叫“海椒”,海南某些地方管辣椒叫“番椒”,这说明辣椒是外来物种,而且是从海路传入中国的,最可靠的传播路线是从马来西亚到广州。去年我参与制作一部讲述辣椒传播的纪录片,有机会跟马来西亚的华侨后人作交流,他们说:哥伦布航海之后不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来到马来半岛,把马来西亚当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一艘艘马六甲大帆船从这里乘风破浪驶往中国,运回了丝绸和瓷器,带去了香料和辣椒。

  7、饥饿是辣椒传播的原动力

  哥伦布发现辣椒之后一百年,中国戏曲家汤显祖在他的名作《牡丹亭》里描述一个富贵人家的后花园,他提到了四十种花卉,其中一种就是辣椒花,但是他跟他的同时代作家从没提到辣椒如何食用。当时的辣椒在中国,只当作花卉用于欣赏,并不食用。

  现存的文献显示,辣椒与红薯、土豆、花生、玉米、南瓜这些作物大致在同一时间传入中国,但它走上餐桌的时间却远远晚于其他作物。这是因为辣椒的味道过于刺激,最先引进辣椒的沿海居民无法适应它的口味,内陆居民也不敢率先尝试。

  不过金子总会闪光,因循守旧的生活习惯终究无法长久掩盖辣椒的强烈个性。明朝末年,一场因为天灾和战乱引发的大饥饿席卷半个中国,人们寻找一切可以救命的食物,辣椒借此进入了广大饥民的肠胃。特别是万山环抱的贵州,由于交通不便,食盐和蔬菜极度匮乏,贫民只能用辣椒佐餐,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饥荒年代。

  贵州南部平塘县,万山丛中散布着历史悠久的苗族村寨,当地苗家每餐必有辣椒蘸水。白酒、米饭、蒸腊肉和几碟辣椒蘸水,这些很温馨也很寻常的家庭晚宴,在饥饿时代却是不可想象的奢侈生活。当地老年人回忆,早年只有过节时才可能吃得上大米和腊肉,平常只有辣椒可供佐餐,超半数人家连盐都买不起,只能用辣椒代替盐巴,用辣椒的刺激来改变饮食的寡淡。民国旅行家薛绍铭在他的《黔滇川旅行记》中也写道:“途经都匀,在旅店打尖,菜是白水煮豆芽,没有盐,另一个碗里有整块的盐巴,客人嫌菜淡,可以把筷子放到盐巴上擦一擦再吃。盐价很高,大洋一元只能买盐二斤,故此人多淡食,能在盐巴上擦一擦筷子,那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享受到的口福了。”

  不止是饥饿时代的贵州,在湖南,在江西,在甘肃,在陕北,在河南,大多数农民都爱吃辣椒。确切说,人们不是爱吃,而是不得不吃,因为辣椒是适应性最强的蔬菜,既容易种植,又便于存放。更重要的是,辣椒固有的刺激性辛香可以给人们单调的饮食增添一种美妙的风味。从这个角度看,正是辣椒帮助广大贫民挨过了饥荒岁月,它是上天赐给穷人的神奇礼物。

  8、辣椒是一种优势方言

  贵州人和四川人喜欢从养生角度解释自己爱吃辣椒的理由:西南地区多阴雨,湿气重,多吃辣椒,可以防止身体出毛病。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甘肃农民在气候干燥的区域生活,跟重庆人一样将辣椒视为人间美味。当然还有更为普遍的例证:陕西没有湿气,可是陕西人一样爱吃辣度很高的油泼辣子彪彪面;山西也没有湿气,而晋南的运城人民在吃起辣椒来跟湖南人民相比毫不逊色,当地人吃羊肉泡馍,汤碗里总是漂浮着厚厚一层红油,食客们不满足,还要再码上厚厚一层干辣椒。

  现代大多数中国人吃辣椒,不是因为贫穷和饥饿,也不是为了驱湿和养生,跟气候之类的东西大约没有太多的关系,巴蜀人能吃辣椒,岭南人照样能吃辣椒,广州的朋友之所以不爱吃辣椒,或者吃了上火,只是因为没吃惯罢了。我认识一位香港编剧,以前完全不吃辣,2009年我请他吃了几回湘菜,他发狠试吃,结果越吃越勇敢,越吃越喜欢,现在已经离不开辣椒了。

  人总在流动,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人们总在互相交往和来回迁徙,不同的饮食习俗总是在彼此影响,但是吃辣椒这种饮食习惯往往会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当喜欢吃辣的张三遇到不喜欢吃辣的李四,结果总是双方都喜欢上吃辣。

  语言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优势方言”:不同人群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总有一种方言因为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显得比较强势,使得其他方言人群不由自主地学说这种方言。在广州,粤语是优势方言;在北京,普通话是优势方言;在全球,英语是优势方言;在饮食领域,辣椒是优势方言。我的意思是说,辣椒刚烈、热情、激进、诱人,它是植物中的草莽英雄,它是食材里的优势方言。也许这正是辣椒能在短短几百年就红遍中国的原因所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