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问道崆峒】“老支书”康广生

2015年07月30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盛夏时节,走进玉都镇康家村,只见一排排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小康屋整齐排列,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路通家连户,设施齐全的村文化中心和活动广场气派美观,“小别墅”式的农家乐门前廊榭亭台宛如画中,村民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村民谈起康家村的变化,他们总会说:“这多亏了他们的康支书,是他带着我们致富奔小康,我们才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村民口中的“康支书”名叫康广生,今年58岁的他在“村支书”这个岗位上已经奉献了23个春秋。

  “临危受命”挑重担

  1993年初,适逢康家村“两委”换届,已经干了18年的老支书卸任,时任村上文书的康广生被任命为村党总支部书记。年仅36岁的他刚上台不久,困难就接踵而来,村上的基础条件极差,村部、学校破烂不堪,主干道路几乎无法通行,拖欠多年承包费不交,农户之间庄基地界划分不清,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村上在银行贷的8.8万元款已经逾期拖欠好几年,利滚利涨到了19.2万元,而更大的问题在于群众对他缺少信任、不服气,甚至有人预言:“老支书比他本事大都下台了,我看他连3个月都干不了!”

  面对种种质疑和困难,年轻的康广生决定从归还银行的贷款打开缺口,取得村民的信任。经过翻阅村上的账目,他发现村上有54亩果园对外承包,承包费每亩仅100元,远远低于别的村。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的上门和3户承包果园的农户协商,希望提高果园的承包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一再努力下,农户们终于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同意每亩承包费由原来的100元提高到300元,并一次性交清了15年的承包费,康家村也一下子还了清了银行的19.2万元欠账。

  通过这件事,村民一下子服了康广生。“这个年轻娃娃脑子活,有冲头,能干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这样评价他。而康广生却并没有被取得的这点“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又紧张的投入到了逐队逐户摸排矛盾的新工作中。

  盘活资产出新招

  康家村有一座砖厂,但多年来一直对外承包,由于管理不到位,经营很不景气,每年交给村上的承包费也不足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02年承包到期后,康广生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全村党员群众商议,决定收回村办砖厂的承包经营权,并承担了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12万元债务。砖厂收回后,康广生征求了群众的意见,村上掏钱更新了生产设备,招聘了管理人员,专门成立了一套班子,制定了管理制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康广生带头做表率,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砖厂负责人严格要求,从不占一分钱便宜,砖厂从此开始走上扭亏为盈的良性发展道路。

  “多亏了老康当年的这一大胆决策,才造就了现在砖厂年均为村上贡献集体资金20万元的‘奇迹’,也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康家村十几年因砖厂而引发的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打好了基础”,村主任康小祥说。

  村上家底殷实起来后,康家村又筹集资金52万元建成了小学教学楼,紧接着村部办公楼、标准化村卫生所、村文化广场等村级服务设施相继建了起来,以村委会为中心,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社区框架初步形成。

带领村组干部规划新建果园

  村上富了,怎样才能让群众鼓起腰包,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成了康广生的心头大事。

  康家村耕地面积大,户户有余粮,多数群众都有种植果树的传统,发展果品产业有着比较好的基础,老康又动了在全村发展果品产业的念头。为此,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6次到陕西礼泉等地学习考察,最终,他下定了带领全村发展果品产业的决心。

  “考察回来后,老康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磨破嘴皮子分析前景、算对比账试着说服大家栽植苹果树,但是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回想起当初的情形,庄口组组长康贵良记忆犹新。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面对群众的不支持,老康没有就此罢休,决定先自己干出个样子给大家看。他带领五个村民小组的组长筹集资金,以个人名义承包了村上120亩机动地,全部栽植了果树,劳力不够,他们五个人就相互帮忙。2006年,经过他们努力,果园全面挂果,当年纯利润达到15万元。这一数字一下子就把群众的积极性给提高了,全村建果园发展产业的势头一下子提了起来。

  目前,康家村果园面已积累计达到了6520亩,人均2.2亩。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234元,其中果品收入达到了3600多元。

  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和镇领导共同规划新农村建设

  康家人富了,康广生又抢抓国家易地搬迁、危旧房屋改造的政策机遇,提出了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想法。

  “我们有钱花了,不缺吃少穿了,就想盖新房。但是,一家一户盖房占地方,基础设施还难配套……”康家村民康有怀说。

  群众所愿,干部就要抓紧干。于是,他和村班子成员一道,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召开群众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植入社区化理念,采取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流中心村目标,将康家村打造成美丽乡村。

指导村民建设小康屋

  2009年底,康家村第一批建设小康屋建成,30户村民的终于告别了原来的土胚房,高高兴兴搬进了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青砖灰瓦四合院。

  走进农户康有怀家,只见3间上房气派美观,客厅装潢考究,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大理石茶几一应俱全。“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漂亮、宽敞的新房子,这要放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说起搬进新房子的感受,康有怀高兴得合不拢嘴。

  看到新修的小康住宅如此漂亮,其他的村民也争先恐后的加入到到建设小康屋队伍之中,“组团”向中心区域靠拢。如今,全村小康住宅累计达到534户,占总户数的75%。

  小康屋建成了,康家村又充分发挥村上“家底”厚实的优势,同步配套实施了道路硬化、排水排洪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引导群众清理门前粪堆、柴堆、生活垃圾等杂物,在房前屋后栽植桃树、杏树、柿子等果树苗木,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康广生并不满足于这些喜人的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陕西袁家村学习参观时,那里发达的乡村旅游产业又一次触动了他,一个“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参与农村生活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很快便在他脑海中产生。

  老康说:“一个村子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华丽的外表,更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气”。

  乘热打铁,很快,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农家乐、农家采摘果园、民俗大观园一个接一个相继建了起来。为了让富起来的群众不忘本,体悟稼穑之艰难,康广生还特意组织群众在民俗大观园内建起了一个农耕文化馆,收集各类农耕展品110多件。

  如今的康家村,环境美了,乡村旅游搞起来了,村里的人气也旺起来了,俨然已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

   乐当群众“贴心人”

入户访民情

  谈起当“村官”的感受,老康说:“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始终要明白你这个位置是全村2000多口人给的,不是让你当官,而是为村民服务。小事不公,大事不通只有明白这个的道理,大伙才能服你,才有威信”,这也成为了他做事的标准。

  2012年全膜玉米补助物资发放过程中,由于村上文书疏忽,导致村民康喜存家2亩地没有纳入补助范围,康喜存多次找村上,村文书当时觉得是小事,就没有理睬。因为这个事,康喜存对村上干部有了看法,积下了怨气。2013年,在全村组团式修建小康住宅的过程中,康喜存家旧宅正好在规划中心区域内,属于必须垦复对象,但康喜村就是不让步,前前后后做了无数工作都无济于事,拖延整个工期长达半月之久。后来,老康从群众口里得知症结所在,就和文书一起到康喜存家赔礼道歉,康喜存说:“村上修新房子这是一件好事,我打心底里高兴,但是你们当初发补助物资时没有把我的事当事,这是把我不当人”。后来,虽然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康喜存的话让他深有体会。

  “干村上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把群众的事当回事,只要在小事上不失公平,大事上不含糊,群众就会支持你,就会跟着你干”,康广生深有感触地说。

  康胜利和康文存是两邻居,他们的耕地也是一家挨着一家,正当大家都忙碌于播种的时候,因康文存私自挪动了两家的地界石,两人闹的不可开交。康支书详细询问了事情缘由,见康文存不肯认错,拿着地账,亲自到两家的地里进行了丈量、核算。康文存无言以对,很不好意思地将地界石重新挪了回去。

调节矛盾纠纷

入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真心换来真情。现如今,“有纠纷,找老康”已成为群众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康广生眼里,康家村就是他自己的家,在康家村群众眼里,康支书就是他们的家长。康家人心里深知能有康广生这样的当家人,是他们的福气。康家人大事小事,有这个家长处理,才是最公平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