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朱儒珍:昔日阳保乡的煤炭“脚户”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阳保乡,即今汭丰乡。解放前,这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人民勤劳俭朴,生活困难。除长年累月从事农业生产外,很少寻找别的经营门路,唯一传统的生意就算赶毛驴子贩运煤炭了。人们习惯的称其为“炭客子”。

  这种贩卖煤炭的经营,在阳保川已有几代人了。它主要分布在境内汭河南北两岸,如焦家会、龙王村、郑家沟、沈家沟、百烟村、张山沟、三十梁、枣林子、东王家、高庄里、上王家、军沈家。还有山区的范家洼、窑儿洼、马家湾、任家崾岘等10多个村庄,是一个由农家自愿群结,人数颇多,用畜量较大,又无组织的个体性副业生产。这种经营,每年除春播、夏收和秋收大忙季节在数量上有所减少外,常年从不间断。全乡每天有70到100多人,吆毛驴100多头(有的赶一头,有的赶两头)驮炭。到了冬闲季节,其人数逐渐增加到180至190多人,牲畜头数增多到200余头,年平均可运贩煤炭1万多公斤。基本上可以解决当时泾川县城居民和机关的用煤需要。

  驮运贩卖煤炭,两日往返一次,逢单日(1、3、5、7、9)去崇信收买,双日(2、4、6、8、10)往泾川出售。牲口精壮者,则去新窑煤矿直接购运,每头驴可驮运煤炭不足80公斤以上者,则到崇信县从私人(煤贩子)手中收买。其交易方式:由卖主和收买者双方按煤炭袋子大小,估计轻重,当面议定价格成交。驮运煤炭时,如每袋子煤炭净重75公斤,而自家的毛驴只能驮运60公斤,为了多赚钱,剩余的就得靠人背。但是到了泾川市场销售和在崇信收买的情况,就显然大不相同了,要经过街乡约的重重压榨和剥削,他们派出的秤行(司秤的)有盯哨的、挖炭的、收钱的等等,都要从中敲诈。贩煤人如每百公斤煤炭能卖3元,扣除本钱和交纳秤钱外,所得盈余只有1元左右,用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油、盐和零用支使。

  当"脚户",披星戴月是常事。过去泾川流传着阳保川的娃娃,不认识他爸的故事。这话虽有夸大,也是事出有因。白天人人脸是黑的,真是"千人一面",晚间他爸回家娃娃睡着了,赶早他爸整装待发,娃还没睡醒。那种炎夏汗水浸透衣,煤沫涂头面,严冬缠毛帘,足把麻鞋穿,冰雪泥浆齐膝盖,朔风刺骨不觉寒,"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当时煤炭"脚户"苦难生活的写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