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主要内容摘要

2015年07月14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一、规划层次及范围

  1.市域:为平凉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169.7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东起白水打虎村、西至市域行政边界、南至麻武乡及大寨塬、北至白庙塬及草峰塬,总面积约805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3.中心城区:东起马峪口河,西至后沟及颉河川区,南起高速公路及南部台塬地,北至北山根,以及外围白庙塬和精细化工组团,总面积约142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

  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等建设为突破口,将平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三、发展策略

  1.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以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点,建设对外开放通道上的重要节点、省际合作门户和枢纽、带动陇东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2.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加强空间管制、生态培育,积极建设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3.城乡统筹、差异化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要求,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4.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升改造能源化工产业,优化提升农产品加工、农业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接续产业,构建优势产业突出、多元协同发展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实现成熟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

  5.空间优化、特色发展。结合带型城市的空间特征,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和功能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增量建设用地,实现中心城区土地的高效开发。

  四、城市性质及职能

  1.城市性质: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陕甘宁结合部以文化旅游和工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枢纽,甘肃省东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和交通枢纽,甘肃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五、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市域:至203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50-2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65%,与全省城镇化水平同步。

  2.中心城市: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5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63.2平方公里。

  六、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开发开放。以文化旅游合作与交流为突破口,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及国家建立文化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打造旅游合作平台。贯通新亚欧大陆桥西安至兰州段第二通道,共建商贸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家能源“金三角”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共建能源交易市场和能源公共服务平台。

  2.主动承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加强与西安、兰州在文化旅游、科研教育,煤电供应、电力、能化等装备制造产业,以及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共推古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共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3.加强与庆阳协作,共同承担省域副中心城市职能。协同共建陇东国家级能源基地,陇东农产品主产区和出口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共同开发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路、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养生平凉。

  4.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调与合作互动。一是加强与天水在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分工协作。共建以始祖、道源文化为特色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推进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建设。二是加强与宝鸡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协同推进文化保护与传承,共建特色旅游线路。三是与固原共建六盘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目的地。四是加强与定西在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培育红色旅游线路。

  七、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区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

  1.“一主”:区域发展核心中心城区,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甘肃省域副中心。

  2.“三副”:市域副中心城市华亭县城、泾川县城和静宁县城。

  3.“三节点”:市域节点城市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和庄浪县城,为各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两轴”

  (1)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312、青兰高速、平定兰铁路、西平铁路,形成沿泾河川联系静宁县城、中心城区、泾川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提升平凉的区域开放能力和区域联系强度。

  (2)特色资源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566、庄静高速、平天高速、省道S304、灵华高速S26、华崇灵泾铁路等,形成联系静宁县城、庄浪县城、华亭县城、崇信县城、灵台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

  5.“三区”

  (1)平凉都市区:包括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全部,共同打造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区域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建设引领全市跨越发展的核心区。

  (2)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包括泾川县、灵台县。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能化产业为带动,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西安、庆阳等的联系。

  (3)农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升区:包括静宁县、庄浪县。重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带动,强化沿省道S218和庄静高速的轴线联系,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天水、兰州等的联系。

  6.“双通道”

  (1)天-平-庆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依托平庆高速、彭大高速、平天高速、省道S318、省道S304等,形成对外联系庆阳、天水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东北-西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

  (2)宝-平-固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依托华泾高速、宝汉高速、国道G344等,形成对外联系固原、宝鸡等区域城市的西北-东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

  八、市域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及重点示范小城镇

  1.等级、职能结构:构建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乡镇5个城镇等级结构,强化综合型、工贸型、商贸型、旅游型、农贸型五种城镇职能类型。

  2.重点示范小城镇:在全市建设文化旅游、商贸集散、工矿园区、绿色产业等10类50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重点示范小城镇。

  九、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及空间结构

  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东扩、西控、北展、南延”。

  第一阶段:中部更新、向东拓展、向西优化。完善中心城区职能,提升建设品质。老城区有机更新,突出空间风貌特色。向东集聚产业,建设平凉工业园区。向西结合崆峒山大景区建设,优化生态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第二阶段:向北拓展。结合平凉机场、城市外围环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发展白庙组团,拓展空港物流等新兴服务职能。

  第三阶段(远景):向南延伸。为旅游发展和产业集聚做好战略储备,配套建设生态型旅游服务区、生态型居住组团和教育服务组团。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其中,“一轴”为沿崆峒大道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三区”为“一中心两园区”,即城市中心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平凉工业园区。

  (1)崆峒大道东西发展轴:横贯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三大功能区,是中心城区重要发展轴。

  (2)城市中心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承载平凉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片区。

  (3)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崆峒山大景区的核心区,面向西北地区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市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平凉地域文化展示区与旅游产业集中区。

  (4)平凉工业园区: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要基地、甘肃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枢纽,推进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1)主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以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为主,服务面向全市域。

  (2)副中心:四十里铺副中心,以工业园区配套的生活服务、科技研发等服务为主;崆峒副中心以面向区域的旅游服务为主,同时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供配套生活服务;白庙副中心(远景)以空港物流、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主。

  十、中心城区分区发展指引

  1.城市中心区发展引导: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居住环境,承接新型现代服务职能,重点完善文化、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项目,构建功能复合、彰显文化的活力城区。

  2.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引导:一是加强综合旅游服务接待能力,重点建设面向区域旅游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度假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以生态文化、康体养生和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建设人文生态综合旅游服务区。二是打造以文化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民俗体验、节庆旅游产品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

  3.平凉工业园区发展引导:规划形成四十里铺综合服务、商贸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工业、仓储物流、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七个功能组团。

  十一、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按照分级配置、均衡配置、保障公益和兼顾区域的原则,构建多中心、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中心体系。

  (1)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档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新建文物古迹、艺术文化、民间民俗类博物馆。各居住区内设置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

  (2)教育科研设施:加强甘肃医学院高校建设,整合现有5所市直中职学校,在双桥路东侧建设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中学16所,小学36所。

  (3)体育设施:建设市级体育中心,改建现状体育场为群众体育健身中心,各城市组团分别配置体育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按照规范严格配建健身活动场所。

  (4)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医院18所,其中:保留现状11所、新建7所。3-5万人配套建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5-1万人的人口集中区域配套建设卫生服务站。

  (5)社会福利设施:完善市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院,新建市级养老院和社区级社会福利院。每个街道办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敬老、便民、康复医疗、托幼助残等社区功能。

  2.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市级、区级商业商务中心和商业步行街。旅游服务组团建设特色商业中心和游乐设施。四十里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综合性商业设施和生产性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区,严格按照居住区人口规模配置社区级商业设施。

  3.居住用地:一是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及大运量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相结合,规划形成天门塬等13个居住片区。二是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中低密度、中低强度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为主,规划形成3个居住片区。三是工业园区,在四十里铺镇集中布局居住用地和生活服务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同时,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有序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

  4.工业和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中心区现有工业逐步搬迁至工业园区。白庙组团重点结合机场建设发展空港物流,平凉南站片区重点发展铁路与公路物流。

  十二、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1.对外交通:一是公路方面,将青兰高速工业园区段改线至南山根,现有高速公路改建为东西向联系的城市快速路。城区外围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彭大高速和平庆高速。二是铁路方面,新建宝中铁路、西平铁路复线,平环定铁路和平定兰铁路,城区段与宝中铁路共用走廊。扩建平凉火车站和平凉南站为二等站。三是规划设置汽车客运站5座。四是建设平凉支线机场和联系中心城区的机场快速路。

  2.城区道路系统:一是重点保障城区横向3条快速联系主干路、5条辅助干路和纵向16条主干路的贯通。二是以区域划分停车控制分区,大力发展地上与地下、平面与立体互补的多样化停车设施,在公共服务、居住等设施用地内严格按标准配建停车场(库)。三是结合用地功能布局,针对旅游、休闲、通勤等不同出行目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的构建慢行交通系统。

  3.公共交通系统:依托城市主干路形成“四横二纵”的公交干线。其中,规划在崆峒大道上设置快速公交线路,作为服务中心城区东西向快速公共交通需求的最主要的公交走廊。城区内部结合快速公交走廊规划5个换乘枢纽,主要为衔接市内、外客运交通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对外综合换乘枢纽。远景结合发展需求建设城区轨道交通。

  十三、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以“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核心理念,通过景观结构塑造、绿地水系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共同展现平凉“山水秀城、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特色,形成“群山为屏、绿网相连、一轴贯穿、两带引领、三区辉映、多核点缀”的中心城区总体景观结构。

  1.生态绿地网络:加强面山生态绿化建设,形成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强化中心城区“多沟一河”两侧绿带建设,打造南北绿色通廊。沿主要景观道路两侧规划控制景观绿带,提升道路绿地覆盖率。在城区规划布置规模不等的10处综合公园、4处专类公园,结合居住区和主要交通节点设置社区公园与街旁绿地。沿铁路、高速公路两侧,以及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隔离防护绿地。

  2.水体生态网络:泾河水系加强主题性景观塑造和水体整治,强化泾河湿地生态功能。南北向水系加强河道及驳岸整治,营造亲水型生活景观廊道。结合城市公园、开放空间和组团中心建设点状开敞水面,与河流水系共同构成城市水体生态网络。

  3.景观轴带规划控制:一是南北中心景观轴线,以南山公园-韩王府-柳湖公园-绿地公园-中心商务区-虎山公园等重要节点和区域构成南北中心景观轴线,形成通畅的观景廊道。二是崆峒大道文化景观带,道路两侧用地以公共服务为主,加强沿街环境景观塑造,提升整体观赏性、游览性和景观节点的标识性,突出崆峒大道城市轴线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三是泾河生态休闲景观带,加强河岸两侧生态绿地和带状休闲公园建设,打造绿色景观长廊。沿街建筑以现代风格融入地域传统元素,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沿河景观界面。

  4.景观风貌分区规划控制:中心城区划分为都市人文风貌区、生态文化风貌区和现代工业风貌区三大风貌片区,其中,都市人文风貌区强调生态环境改善、街区空间形态塑造和建筑风貌控制,突出打造水绿交融、个性鲜明的城市中心区。生态文化风貌区以道源养生、民俗文化为主题,建筑风格体现先秦、汉唐建筑和民俗传统建筑元素,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旅游区。现代工业风貌区以现代简洁的风格和色彩,整体展现大体量、规模化、高效率的工业化特征。

  十四、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1)供水水源规划:主要包括水库水、地下水、外调水及再生水。水库水源包括崆峒水库、白杨林水库、大路河水库及小路河水库等,地下水水源为现状养子寨水源地、景家庄水源地、南部山区水源地、颉河水源地等,外调水为白龙江调水工程。

  (2)水厂规划:规划保留现状养子寨水厂,将七府水厂、泾河川水厂和南部山区的供水设施作为备用水厂。扩建景家水厂水源来自现状的颉河(景家庄)水源地及颉河(永红)水源地。中心城区西侧新建一座崆峒水厂,水源来自崆峒水库及崆峒山景前区水源地。颉河拓展区新建安国水厂,水源来自白杨林水库、颉河(白杨林)水源地。工业区北侧建设大路河水厂,水源来自大路河水源地及大路河水库。工业区南侧新建工业园区水厂,近期水源为工业区南部山区水源,白龙江调水水源到来后,水源置换为白龙江调水水源。白庙拓展区新建白庙水厂,水源来自小路河及大路河水源地或区域外调水,供水规模考虑白庙乡区域供水需求。至2030年,规划区供水总规模达到22.9万立方米/日,可满足用水量需求。

  2.其他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对中心城区污水、雨水、电力、通信、供热、燃气、环卫等工程设施进行了统筹布局,其中:污水工程保留扩建现状天雨污水处理厂,在工业园区下游和白庙塬分别规划新建1座污水处理厂。电力工程结合中心城市发展需要,规划扩建现状眉岘330千伏变电站,保留现有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新建6座110千伏变电站。燃气工程在工业园区建设天然气门站,改建甘沟储配站为天然气次高压中压调压站。环卫工程保留现状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和建筑垃圾处理场,完成羊渠沟垃圾填埋场的二期扩建,强化海螺水泥新型干法窑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在工业区北侧规划新建1座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场。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15.28 MB ]

 点击下载文件: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公布.pdf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