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何九如 宋钟鹏:长武城

2015年06月2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长武城,位于泾川县城东30多公里的泾明乡长武城村境内,是有名的古城堡。该城址从周代至汉唐,文物内涵丰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雄踞在泾河南岸距河约100米高的坪上,东西两面被两条百米深的沟壑与其它山地自然分开。沟至城有数条隧道将泉水引入,在城中掘竖井可汲取。南面为人工挖断的"斩断山",北面100米以下为泾河。地势非常险要。

  现在,城内原建筑物全毁,仅有城墙的轮廓明显可见。城有内外两层,外城沿自然沟边建,内城为夯土筑。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1200米,南城仅有330米,呈梯形。城墙最高处35米,宽约20米,夯土层厚8至10厘米,夯迹圆窝形,整个面积相当于原泾州城的规模。原有4个城门,现只有门豁。南城外靠斩断山处,有人工开凿的护城壕。可以看出,当时除城门可以出入外,再就插翅难入。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长武城初筑于隋朝开皇年间,据今已有1400余年。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邠、宁节度使郭子仪派将军李怀光重修长武城。从此以后,唐王朝将长武城列为左神策军的八镇之一,常驻重兵、并委派"都知兵马使"镇守。从《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看,先后在长武城担任都知兵马使的有韩全义、高崇文、李怀光、高霞寓等将军,驻过防的有将军浑瑊等。驻兵平时训练,战时出征。该城附近的练家坪,据说在唐时叫"练马坪",曾是训练骑兵的地方。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该城还发生了一次兵变。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闰五月,将军韩全义驻军长武城时,被调去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军士嫌该地艰苦不愿去,发生兵变,杀大将王栖岩,韩全义偷越城墙逃走。都虞侯(军法官)高崇文指挥平息了兵变。从此,高崇文被提升为都知兵马使。

  唐王朝其所以将长武城作为军事重镇,据史料分析,有如下原因:首先,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弱,吐蕃贵族乘机东侵。德宗建中三年(782),唐朝与吐蕃相尚结赞订立"清水之盟"。盟约规定,唐朝的国界西至弹筝峡西口。但是实际情况是吐蕃军常侵扰盐仓(今王村)、黄菩原(今飞云)、盘口(今黑河)等处。《资治通鉴》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甲戌,吐蕃驱邠、泾(泾州)人畜万计而去,置之弹筝峡西","泾州恃连云堡为斥候,连云既陷,泾州西门不开,门外皆为虏境,樵采路绝。"是说,泾州城门都不敢开,军民的烧柴都成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长武城就是国防前哨了;其次,长武城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它雄踞泾河中游,控制着通往长安(今西安)的川道,往南上去约20华里,就到有名的黄菩原(今飞云乡西高寺),这里原来也有堡寨可驻兵防守。这是通往宜禄(现长武县),直达长安的主要通道(现西兰公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将军浑瑊和泾原节度使马璘曾联军大破吐蕃军于黄菩原。长武城就直接控制着这两条通往长安的要道。另外长武城东距邠州,北距宁州、庆州都较近,且与其为犄角之势,长武城城池坚固、宽敞,既可屯积粮草,又可驻扎军队,退可守,进可攻。《旧唐书·李怀光传》载:"……怀光频岁率师城长武以处军事。城据原首,临河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为西边要防矣……"。

  但在唐代以后,因吐蕃内部分裂西去,其他王朝的国都东迁和少数民族争夺的主要地点的北移,长武城在军事地位上逐渐削弱,遂被改置为镇。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置长武镇为县。咸平五年,又撤销县制,降为长武寨,属保定县(即安定县,现泾川县)管辖。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改长武寨为长武县,属泾州管辖。

  金朝,仍为长武县。在宣宗元光二年(1223)还将泾州州治迁到长武县,但不久又迁回原址。

  元朝初期,仍为长武县。至元十一年(1274),将长武县与泾川县合并为泾川县(金大定七年改保定县为泾川县)。从此以后,长武城被废,农民逐渐开垦成粮田,住进了人家。

  明万历十一年(1583),明王朝于宜禄镇置县时,袭用了"长武"之名,沿用至今。

  历年来,在长武城址出土过大量文物。如:战国提梁铜壶、汉铜鼎、唐石造像塔、瓷碗、匈奴牌饰、驽机、箭镞等。过去还在城东角出土过大量铜钱及炉渣堆积,并有铜矿石。这里在建城前,曾是周代的遗址,并有战国、汉代的墓葬,唐代文物尤为丰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