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千鸟送佛——北宋龙兴寺传奇

2015年05月09日 来源:泾川县博物馆 点击数:

  却说这新任的泾州城知府杜名此刻正在赶往泾州城的路上,就在盛夏六月之时,杜名终于赶到了泾州城往南十里的一条山谷。这山谷幽情冷静,林木繁茂,杜名与随从走在其中丝毫感觉不到盛夏的暑气,心情不由的轻松起来。

  在赶往泾州上任之前,杜名就听说过吴义新的名声,这位在此二十年的知府绝对是天下知府的楷模。杜名也是年轻气盛之人,一片雄心壮志也想在这片灵地干出一番功绩,博个身后美名。

  "阿福,你可知这山谷叫什么名字?"杜名悠悠的问道。那仆人阿福目不识丁,又从未来过泾州,怎么会知道这山谷的名字,于是道:"主人,这山谷又不是什么名胜,我怎么会知道它的名字。"杜名淡淡笑道:"此谷名为'紫合沟',是泾州城南边的一条小山谷,过了这条山谷我们就到泾州城了。"阿福点了点头,他这位主人博古通今,年轻时曾游览中原各地,少年时还励志重注《水经》,后来在南方游玩时不慎伤沾了湿气,故而阴雨天气腿脚不便,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专心考取了个功名。杜名接着说道:"这谷中的这条小溪出谷后会汇入芮河,而后进入泾河,是黄河水道上一条很大的支流。这泾州城是泾芮相汇之地,据说西王母成道前就是出生于此地。"

  阿福虽然认不得一个大字,但是这王母娘娘他还是知道的,那可是一位极其厉害的神仙,于是脸上顿时恭敬起来,说安顿好之后一定要去祭拜这位神仙。主仆二人正说着,突然发现前边有一个人睡在地上,于是立马跑上前去。

  原来倒在地上的是一名行脚僧,阿福将其翻过身来。这僧人满脸泥土,看不清年纪。

  阿福和杜名将他靠在路边,灌了几口清水,而后有喂食了一点干粮,这僧人才渐渐恢复了神志。休息一阵过后,杜名问起了这僧人的来历。

  "小僧法号云江,乃开封府人士,历经此处,不想身上盘缠用尽,本想去泾州龙兴寺暂住,只不过走到这里时实在受不了这烈日,晕倒在了这里。有劳施主相救了,小僧有礼了。"那僧人说着挣扎着起来给主仆二人行了个礼。

  杜名连忙还礼,之后三人在此处歇息了半日,然后才一同上路。

  出了山谷,阿福便远远的瞧见一座清秀灵静的山在他的眼前,这正是泾州的灵山--王母宫山。只见这山虽不高大,但是山下绿水环绕,山上草木森森,果然是一处灵地。那僧人笃远见状不禁感叹:"果然是成道修仙的好地方,怪不得当年隋炀帝曾在此修建国寺。"

  说着,云江从自己随身的布袋中掏出一套笔墨,然后拿出一张粗布,记录起来。杜名好奇问道:"大师这是为何?"云江头也不回的说道:"小僧素有一志向,就是走遍我大宋的各处山川,绘制一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宋山河图!每当路过一处,就会记录此处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此次来泾州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杜名听候不禁肃然起敬,这僧人的志向跟他年轻时的志向几近相同,甚至更为艰难伟大,不觉间又多了几分敬重,心想日后在此处为官,一定要好好帮助这位师傅。

  云江又给杜名一卷白布,杜名打开一开,竟然是他们刚才路过的'紫合沟'的地图,而且上边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泾水之源,千鸟望春而还。"杜名看后不明其意,本想开口问,又觉得自己乃堂堂一朝进士,怎可屈尊去问一个行脚僧问题。虽然杜名对这云江的志向颇为敬重,但他心高气傲,自负学富五车,而且年轻时也有相同的志向,怎可输于别人?于是想了想也就作罢。

  说话间三人进入了泾州县城,见这泾州城内车水马龙,各地客商人来人往,不禁感叹此地在吴义新的治理之下一片繁荣景象。进入泾州城后,三人也就此分离,杜名也交代了自己的身份,说日后处理完交接之事一定去拜访,云江也就告辞去了大云寺。

   (三)

  不觉间杜名来到泾州府已经半月有余,此时他与吴义新的交接已经完毕,这日杜名做东,在泾州最大的酒楼"回香阁"做东,并且邀请了大云寺的高僧,智明、云江二位僧人也在座。

  这一日泾州城内的名流富商全部聚集于此处,凡是到此地的,都是在这城内颇有身份之人。天未亮,回香阁的老板左为东便叫醒了所有的伙计,开始收拾准备起来。到了中午时分,邀请的客人已经陆陆续续的赶来了。

  "小靴子!赶紧准备招呼客人!"回香阁的掌柜胡掌柜里里外外忙的不可开交,见天色已经大亮,赶忙让小二招呼客人。

  "城东张先生到!"进门的第一个客人正是泾州城最著名的秀才张先生,他十六岁考中秀才,但是却早早看透了名利场,只是在家做一个教书先生,这泾州城范围内求学的子弟,大多都是他的门下,在泾州城威望极高。

  接着,陆陆续续有来了很多名流以及几位在泾州城大有名头的富商,这城内四大家族--李家、王家、高家、刘家--族长也都前来,顿时这回香阁便热闹起来,门外也挤满了看热闹的民众,毕竟城中的名人汇聚一堂这可是罕见的大事。

  到中午时分,吴义新已经杜名才缓缓走来,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大云寺的三位高僧以及两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两位老人正是老知府吴义新请来的贵客,也就是那日在三舍楼的两位老人。

  人都到齐之后,城西的刘家族长站了起来。

  刘老爷身材高大,他双手举起示意,回香阁的大厅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刘老爷清了一声嗓子然后说道:"诸位诸位,容我老刘说几句吧……"话一开口众人都笑了起来,这刘老爷平日素来爱热闹,也是个口齿伶俐之人,所以城中谁家娶亲得子,总是请他去做司仪,他也落的个高高兴兴。

  众人笑后又安静下来,仔细听着刘老爷说话。刘老爷道:"我们今日有幸坐在此处,主要有三件事。大家可知是哪三件事?"这时一位乡绅道:"想来是吴知府离任和杜知府上任这两件大事,可不知这第三件又是何事?"

  众人也纷纷点头,这场宴席不就是杜知府为吴知府摆的送别酒吗?而且也是诸位乡绅为吴知府的接风宴。刘老爷微微一笑:"不错不错,这头两件事的确是为了两位知府大人,可是这第三件事确实为了我们泾州城这一方百姓的大事啊!"

  这时在座的人都纷纷议论起来,到底是什么大事,竟然比两位知府的事情还重要?

  这时杜名站了起来,他先是向所有来宾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诸位,今日我设宴招待各为,其实只是为这第三件事,至于我与吴知府的事,比起这件事都是小事。"说罢向吴义新做了一个揖,吴义新点了点头,示意让他继续说了下去。

  "我初来泾州,看到这泾州城如此繁荣,吴知府功不可没,我杜某实在是汗颜。于是这半月以来,我日日向吴知府请教为官之道,可谓是受益匪浅。而吴知府也拜托我做一件事情,他说,只有做好了这件事情,我才能称之为一方父母官!我深感责任之重,实在凭我一人之力难以办到,只有借此机会求助于各为,否则实在难以为官。"

  杜名的话让在座的所有人心中疑惑,是什么事竟然如此重要,做不好竟然就难以为官?

  这时候吴义新站起来说道:"哈哈哈,杜知府严重了。杜知府年轻有为,才华更是胜于老朽。要说起来,这件事本应由老朽解决,因为这件事实在本是由老朽无能所引起的,只不过老朽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求杜知府帮老朽解决这件事啦。"

  说罢底下的众人又问道:"老知府,到底是何事你就说罢,您在任这么多年将我们泾州城治理的如此繁荣,我们早就想还您的恩情啦!"

  吴义新接着说道:"说起来这件事还得感谢这二位老哥,如果不是他们我至今也还沾沾自喜呢。"然后他朝着二位老者点头示意:"俗话说盛极必衰,我们这小小的泾州城在这二十年间已经繁荣至此,可是也埋下了祸根。想当年秦灭六国之时,齐国为六国中第一大国,但是却被秦军轻易击垮,诸位可知为何?"

  众人大多都是乡绅商人,对这一段历史并不了解,只有张秀才张先生说道:"齐国倚靠东海,盛产盐铁,国力强盛不弱于秦国。可是齐国人贪图享受,秦王在征讨齐国之前,早已派入大量秦人进入齐国境内,这些人去之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带着秦王给他们的黄金吃喝玩乐,败坏齐人的风气。十年之后,偌大的临淄城,上至皇宫内院,下至平民百姓,竟然都成了只知赌钱淫乐之徒,面对秦军的虎狼之师,自然不是对手。"

  张秀才说罢,众人不禁点头,秦王的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也感叹齐人堕落腐败,最终得了一个亡国的下场,而在场的聪慧之士也明白了吴义新的意思。

  泾州城乃是大宋西北要塞,如今虽然繁荣昌盛,可是如今人们生活富裕,早已忘记了他们的祖辈大多都是坚守在此的士兵,也渐渐失去了先辈艰苦朴素的作风。

  吴义新见到众人都若有所思,知道早已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接着说道:"如今西夏国,契丹国都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如果我们宋人再贪图享乐,失了天道,那后果老夫不敢想象!所以老夫建议在泾州重修大云寺!佛法自汉传入我中原以来,泾州城历来都是佛教重地。老夫想借着佛法重新教化民众,让其知礼,知节,知俭,知民族大义!素来有盛世兴佛之说,意思就是借助佛法的力量教化民众,去除浮华,一心向善,这样我们泾州城才不至于沦个盛极必衰的下场!"

  说罢吴义新又叫出二位老者,说了当日他在三舍楼的所见所闻,这泾州城如今的风气已经日渐浮华,奢侈之风盛行众人也都心知肚明,可从未想过后果,今日听的吴义新一说,顿时感到一股危机,也对吴义新重兴佛教,教化民众的事情点头称赞。

  这时大云寺的三位高僧也站了起来,领头的正是如今大云寺的方丈普慧大师,普慧大师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诸位施主,老僧在这里多谢各为了。"这时张秀才道:"大师,我听闻盛唐之时龙兴寺为国寺,曾在此处安放佛祖舍利十四枚,不知是真是假?"

  自唐末安史之乱以来,泾州连年战乱,宋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后才逐渐安稳下来,可是这兴佛的传统也没有持续下来,故而泾州城内多数人都不信佛,自然也不知道这龙兴寺也就是盛唐时大云寺当年之辉煌往事。

  普慧大师恭敬道:"张施主所言非虚,我们龙兴寺寺当日的确是藏有佛祖舍利十四枚,而且这十四枚舍利子也并非在盛唐之时才有,早在隋朝大业年间,炀帝杨广就从天竺国请来了佛祖舍利十四枚,安放于金棺银椁之中,供奉在弊寺,当时此处还叫大兴国寺。后来武后建周,又在此处建大云寺,将金棺银椁之外又造一石匣,重新掩埋舍利子。直至安史之乱之时,我们寺僧人为了躲避灾祸大多逃走,舍利子的埋葬供奉之处也无人知晓了。"

  众人听候一阵唏嘘,原来如今这破败的龙兴寺竟然还有这么一段历史,同时也感到无比汗颜,作为泾州人竟然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年如此神圣。

  这时有人道:"哎!如果我们能重新找到舍利子,这龙兴寺定可重现盛唐荣光了!"

  吴义新见众人对自己的意见都持赞同,也深感欣慰,和杜名相视一笑,这是他们交接之时的夙愿,希望全州上下,共同改变泾州城内的这股歪风邪气!

  杜名又感叹道:"我听闻高僧圆寂后会有舍利子出现,只是未曾一见,如果能重新供奉舍利子,我想这龙兴寺一定会重新成为天下名寺!"听了杜名的话,坐在一旁的智明低头沉思了一阵,然后说道:"二位大人,诸位施主,小僧有一主意。"

  这智明正是当日请求吴义新重修大云寺的僧人,吴义新对其甚为敬重,于是道:"大师但说无妨。"

  "当日隋炀帝在天竺请回十四枚舍利子,不过是想借此显示他的威名。而我今日在此许愿,我愿用毕生之力,为大云寺重新请回佛舍利!如果诸位不嫌弃的话,我明日便启程前往天竺,但凡路过一处寺庙,我便进去向求,必让龙兴寺重现舍利圣光!"

  一席话说的慷慨激昂,众人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想到这其貌不扬的僧人竟然有如此宏愿。

  那云江也有感而发道:"智明师兄佛性超然,竟能有如此志向,小僧不才,也愿明日启辰,走遍我大宋各地,为大云寺搜集舍利!"

  二僧双目相视,顿时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情。

  杜名此刻大笑道:"好好好!没想到二位高僧竟然会行如此公德,古有玄奘法师去天竺求经,如今二位所为,一点也不亚于当年的玄奘法师!来,我们诸位以茶代酒,敬二位大师一杯!"众人高高举杯,无不为二僧的心意所感动。

  这时普慧大师道:"没想到我龙兴寺竟然有如此高僧兴临,实叫贫僧汗颜。贫僧乃此寺主持,本应我去行此大事,可是我年事已高,如果上路,恐怕走不出泾州,就……"

  普慧大师话未说完,智明就道:"大师休要过谦,大师乃得道高僧,在此地已经四十余年,向来都是行善积德,在座诸位哪个不知道大师之美名?我当日也是慕名而来,想拜见大师,这件事就交给我跟云江师弟,只求大师为我们每日诵经,愿佛祖保佑我们平安归来罢。"

  众人都知道智明说的在理,这普慧大师在此地一向行善,而且佛法经理无一不通,就连儒道之学也是颇为精通,在平凉府境内崆峒山的道人也经常于他求教易理。

  这时有那刘老爷问道:"方才两位大师一个说要去天竺求舍利,一个说要在我大宋各处求舍利,不知两位大师是先去天竺呢?还是先走遍我大宋?又或者各去一处?"

  这一问让众人也颇为好奇,就连云江和智明也为想过此事。

  云江思索了一会说道:"不如这样,我们各去一处,三十年后,我们都重聚此处,彼时看谁求得的舍利子多如何?"众人听后觉得这个建议颇为有趣,也都点头称是,智明也笑道:"好!那我于笃远师弟就比一比,看谁求得的舍利子更多?"

  这样一来,二人便立了一个赌约,不过赌注是何物早已不重要,在场众人竟然都期待这三十年后到底是谁求得的舍利子多。看到如此场面,吴义新笑道:"二位高僧准备一去三十年,想来那个时候老夫也早都归于黄土喽……"

  那两位老者也都点头称是,不过他们并为因此伤感,反倒觉得能再次见证如此盛会,也不枉此生了。

  大事已定,众人这才开宴,杯觥交错,虽是以茶代酒,而且全是素宴,但是众人均觉得今日之事实在是一件美事,不少文人墨客还借兴赋诗作词,为二位高僧送行。

  次日,二位高僧在全城人的送别中上路,或悲壮,或兴奋,各种情绪难以言表,此处也不多说。

  知府杜名在二位僧人离别前做了半首《南乡子》:

  彩云落回山,一眼望去尽风光。古来名士今朝看,泾州。待得功成千古谈。

  众人都不解其意,为何这位知府做词只做半阕?难道是一时情急做不出来了?唯有云江微微一笑:"知府大人,待小僧归来,必定补完这剩下的半阕词!"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杜名这词只做一半,就是为了等二僧回来后做另外一半,这也是祝愿二僧平安归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