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田赵,别有洞天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的“愚公洞”)

  一个偶然机会,我走进田赵,看见了另一片洞天;巧遇田沛,感受到了另一种胸怀。

  --------题记

  (一)

  花说开就开了。最初是一朵一朵开,之后,一树接一树,一村连一村,梨花呀,苹果花呀,相继开放。猛地一抬眼,油菜花又铺满了田野。

  周末,阳光很好,我们几个老同学驾一辆车,贴着山根看春天。

  胖子提议说,去红河谷吧,这个时节,那儿有一种别致的美。

  顺着新柏油的一条公路一直往深处走,山上花树、嫩柳团团簇拥,谷中红河潺潺有声,田畴里麦苗青菜花黄——绿树村边绕,青山郭外斜,真是好看。

  红河谷是能让想象飞起来的地名。悲怆唯美的爱情故事若不发生在红河谷,便是罪过吧。红河水却不这样想,只在谷底坦然自若流,地势稍陡就飞泻成袖珍瀑布,给沿途的村庄添了清秀赋予灵性。

  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随意说着话,知根知底,一年一年陪伴下来,亲如手足,年龄越长越和睦。说不说话没关系,彼此看得见,就心安,便意足。

  远处山底下有几畦水亮闪闪的惹眼,有大风车在水边站着,有凉亭闲浮在水中央,有大红火罐灯笼高高挂,有各色车子一溜儿停靠。

  胖子说,那就是田赵村。

  村子南依连绵高山,花开山上;北傍曲折红河,杨柳依依;怀抱片片方塘,鱼翔浅底。山脚下稍微平阔之处,有湿地、木楼,曲径、石阶,栅栏、旌旗,鸡舍、农家,虽说小巧,却也新鲜有味,对于久困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养眼也可,栖心也可,就着山乡野菜喝几杯也可。

  绕过中间最大的一片鱼塘,我看见一位老人在垂钓者身边穿梭,帮着整理钓鱼的用具,拾捡旁边的垃圾,一只小狗紧随在他的身后。

  百家姓里“赵”和“田”是两个大姓氏,这个村子这么偏僻,怎么会是以这两大姓氏命名的呢?我看老人是本村人,就询问村名的来历。他说,村子里绝大多数居住着田姓和赵姓的人家,其他的我就说不清楚了。我便给老人说起了两段传说。

  西周时,赵姓的祖先造父在桃林得到了八匹骏马,献于周穆王,并为周穆王驾驭马车,侍奉其外出打猎、游玩。一次,向西行至昆仑山,偶遇西王母,周穆王乐而忘返。一天,忽然接到急报说,徐国徐偃王造反了,国事危急之际,造父不舍昼夜驾车日驰千里,周穆王才得以及时返回镐京,发兵破贼,平定叛乱。为了表彰造父,周穆王把赵城赐予造父,造父家族从此以后改姓赵,史称赵氏。

  田姓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田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朝的诸侯,春秋的贵族。《通志氏族略》上记载:春秋时,陈宜公杀害了陈厉公的大儿子御寇,陈厉公的小儿子陈完(字敬仲)害怕祸及自己,于是逃奔齐国。齐桓公封给他田地,陈完便隐匿其陈姓,以地为氏,改称田氏。田完便成为田姓的始祖。另一说,田姓是最早教会人们耕田种地的农神田祖的后裔,他们以田为姓,子子孙孙接连地气,不忘根本。 

  老人饶有兴趣地听完了我讲的故事,笑眯眯的,一脸的慈祥与和平。老人说,哪有那样的神奇高贵啊,我估摸着村子的形成与迁移有关。老祖先们或者因为避免战乱,或者由于逃避灾荒饥饿,为了生存下去,往往会选择一片相对偏僻安宁处躲难,有块土地种上庄稼糊口,如果再有树木、水源,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安家宝地了。田家和赵家和睦相处,互通婚姻,生儿育女,便有了这个村庄。

  我对大伯说,我更相信您是农神的后裔。

  老人的眼里充满了深情和回忆,他宽厚地笑了笑说,我也觉得是呢。我跟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与田地、与山水、与庄稼树木特别有缘分!

  我感觉这位老人是位智者。

  (二)

  我们沿一条盘山路向山上走去。仰望山上,几户农家掩映在桃杏花间;俯视山下,山川里麦田、油菜花星罗棋布,河水襟飘带舞,瓦屋安坐,田赵村美丽极了,像在梦幻之中。

  从山上下来的游客告诉我们,半山腰上有个“愚公洞”,值得一看。

  这里还有“愚公洞”?我们顿时心生好奇,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走到洞口的那一刻,我便傻眼了,有心脏被重锤敲击的震惊。是真的穿山洞呵,点点昏黄的灯光使内洞愈加显得幽深神秘。山洞直直通向前方,宛如列车穿越的隧道。山洞一点都不矮小,一米八的胖子只需要稍稍颔首,其余的人都能挺胸抬头通过,山洞也足够宽,一辆架子车能轻轻松松通过,我伸展双臂才能触到洞壁。

  穿山洞真的是一榔头一榔头挖出来的呢,洞壁有榔头挖掘的明显痕迹,因为洞壁较粗糙,让人总担心会有土块从头顶砸下来,不得不加快行走的步伐。有过道风穿洞而过,洞里冷冰冰阴森森的,如果一个人走,会胆怯的。

  洞内隔一段就有一个侧洞。山洞直直的通向山外,洞的三分之二处,是个缓坡,走出去,洞口正对梯田。

  到达洞口时,阳光一下子涌了进来,亮得刺人的眼。

  我暗暗数着数,到达另一个洞口足足两百多步!

  胖子说,快看这个简介,这条山洞是一位叫田沛的老人开凿的。我惊讶不已。传说中愚公家门前有山挡路,愚公誓要移山,曰:“子孙无穷尽,两山终会平。”遂感动天帝,令神搬走两山。可是这个田沛,在没有“神仙”等任何外力协助的情况下,怎么会想起要挖这样一条山洞?又是怎样独自挖穿这样一条长达200多米的山洞的?这需要多大的决心、韧劲和智慧!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山洞外真暖和啊,好像初春所有的阳光都聚拢到这里来了,那种舒服的温暖让人想就地躺在软绵绵的草丛里,打个盹儿。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象让人一想在这里安个家,一直种菜务果树,享受人生的清欢。

  山洞外真美呵,对面的山上,绿柳团成团,如烟似雾。桃花这里一簇那里一簇,祥云朵朵。俯视沟底,草木丛生。叫得上叫不上名的鸟儿叫声清脆,扑闪闪飞高,又猛地蹿到沟底去了。田埂上桃花红,李花白,青草绿,真好看。这里树种也多,碗口粗的核桃树,刚冒芽的椿树,失踪多年的杜仲树,橡树,梨树、柿子树……诗意的搭配着,让我们感慨不已。这里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啊!

  步行穿越山洞而来的我们尚且如此兴奋,田沛老人最后凿通山洞,看到洞外景象的那一刹那间,该是怎样的惊喜呢?

  此人此景,像神话、像传说,暖得我们的心像要化掉了一样。

  “田沛在哪?”我们逢人就问。

   “他家就在洞口旁边。”

  我们叩他家的门,有个小男孩来开门。问及田沛,答:“是我爷爷啊!”

  “他是怎么挖的山洞?挖了多长时间?”

  “不知道!”孙子回答的干脆利落。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大西北汉子田沛,就是这至拙至巧之人啊。我们迫切地想见到田沛。

  “你爷爷在哪儿呢?”

  “养鱼着呢。”小男孩扬手指向山下。

  (三)

  还是在鱼塘边,我们通过乡邻,找到了田沛。原来他就是刚进村时与我们攀谈、给我们指路的老人!

  钻过山洞之后,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瞬间神圣起来。我仔细看他,他中等个儿,精瘦,身板儿直,沧桑的皮肤,头发略稀,精神却足足的。 

  “你真了不起,居然挖通了一座山!”我们由衷的称赞他。他笑了,很开心的样子。

  “怎么会想起挖这个山洞呢?什么时候挖的?挖了多长时间?”我竹筒倒豆子,一连串倒出了一行人的疑虑。

  老人跟我们聊起旧事来。

  他说自己在土里钻了一辈子。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号召群众“深挖洞广积粮”,他挖过四个地道,用于备战和备荒。之后又一口气给生产队里挖出了六口窑洞,在那里饲养牛驴骡马。再后来,他又为自己凿了六只窑洞,在山旮旯里栖息居住,安了家、娶了妻、生了子。他指点着村子里的这一孔那一孔窑洞,如数家珍,述说着哪孔最高、哪孔最宽、哪孔最深、哪孔开凿时出现过险情……他说穿山洞是最长、土方量最大、开凿难度也最大的一孔。我们边听边压指头算,田沛老人至今开凿的洞居然有21孔之多!

  他说挖穿山洞是为了养家糊口。八十年代初,他去陕西长武一带承包苹果园,果子价格上涨时主人就不愿承包了。他觉得栽植果园是能过上好日子的好法子,于是便买了苹果树苗子,带回田赵栽在自留地里。自留地距离家有一段路,照看不上,两三年过去了,部分果树被别人给拔了去。他思来想去,觉得山后面既暖和又安全,离家还近,便动了挖穿山洞到背山里种植果树的心思。

  说干就干。日常劳作之外,他腾出空来就钻进山洞忙活,一䦆头一䦆头挖,一铁镐一铁镐凿。山体内石头多,䦆头碰出豁口铁镐断了镐刃是惯常的事,起先找铁匠打,可总是断刃,找铁匠既麻烦又费工夫。后来,自己便生起炉火给那些残损的家伙什打出新刃来。铁镐䦆头断了自己便做铁匠,当完铁匠便又钻进山洞里挖凿……

  “你怎么会把洞挖的那么直而且正对着田地呢?”我们追问。

  “当然有窍门啊!”田沛老人乐得眉毛上翘,“我在洞口挂了一面镜子,它给我立了汗马功劳呢。山洞越挖越深,里面暗的啥都看不见,洞口那面镜子就把太阳光反射进来。阳光是不会拐弯的,顺着那个方向挖洞,自然就直了呀。”他说太阳走得快,需要不断调整镜子的位置。

  又说找出口也有门道。平时经常观察地势,找一棵树、一个小山头作参照物,与镜子里直射的阳光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洞口位置就出不了大问题。只是山洞直挖出去刚好钻进土地里,就琢磨着挖成了下坡洞。还说山洞里有过道风,容易沥干苹果的水分,于是又挖了13个侧洞用来储藏苹果。挖下的土运出去,填了家门前的土坑,洞挖穿后一部分土运到洞外垫了梯田。

  穿山洞工程是84年动工的,87年端午节那天收工,整整历时三年。

  “那时候年轻,不相信有钻不穿的山,坚持下来,洞就挖成了。增了地,养了家,没觉得有多么苦累。”田沛老人轻松地说着。

  是啊,这世间,有人生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有人只能像山野植物一样慢慢地扎根,在根须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汲取养分,才能活下来。生活中的煎熬与打磨,对于弱者而言,是万劫不复;而对于强者,也许是一种锻造与再生。田沛在与土、与苦、与贫较劲的过程中实现了这种再生。

  聆听他的回忆,看其平静,感其宽广,我触摸到了他朴实厚重的质地,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勇者。

  我们由衷的赞叹着。田沛老人爽朗地笑了。

  (四)

   “鱼塘硬化、整修花了十几万,都是贷款。”田沛老人有些发愁。

  “您可以在山底下收停车费,在游客进穿山洞时出售门票。挖那么深的山洞不容易,随着游客增多,您想想办法,肯定会有些收入。”我们热心建议。

  田沛摆了摆被生产队骡马踢伤后截了食指的右手,又摇了摇头。他说,孩子们也都这么嚷嚷,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始终没有答应他们。

  田沛喝了口茶继续说,进洞收费的事想都不该想。政府把路都修到我家门口来了,下雨天出门鞋子不沾泥,天旱时鞋窝窝里进不去土,家家户户小车一溜烟就到了家门口,公家花了几十万呢。我当初挖山洞,可是为了自己呀。况且那时候年轻,有的是力气,出那点力不算啥。”

  原来他是大爱之人,是位仁者!

  我们一时语塞,为自己狭隘、自私的想法和建议脸红。

  我似乎看见了这位68岁传奇老人心中的另一片洞天。

  (五)

  红河峡谷算得上是田赵村前的一大景观了。十来米宽、四五米深的峡谷绵延数十公里长,红河长年流淌,水清澈见底,两旁石崖陡直,被河水冲刷留下的明显痕迹层层叠叠,写满了岁月沧桑。

  峡谷最窄处,两面凸出的石崖上部几乎接到一起。传说很多年前,每到雨季,红河河水溢出河床,淹没粮田庄稼、祸患人命牲口是惯常事情。有一日雷声大震大雨倾盆,唯独龙王桥附近太阳照晒只有零星雨滴飘洒,并且两面石崖在不断地往前生长,眼看就要快接到一起、河水恣意泄流的时候,旁边一拾粪老头自言自语道:“这石头咋还长哩?”话音刚落,石头突然停止伸长,再没有连接到一起去,红河像被驯服了一般,顺河渠奔涌而下。

  有人说那个拾粪老汉就是龙王的化身,可我感觉他身上有普通百姓、乡杰村士治河治水、疏通河道、恩泽一方的的影子和痕迹。

  治山治水,改善生存条件,毕生为建造一个安宁、 富足、美丽的家园而流干汗水、用尽心智、倾其情感、舍其所有,应该是神奇壮观的红河畔上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和美好夙愿吧。

  田沛算是他们中的一员,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和代表,也是一个勇于开拓者罢了。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群体或者人物会被人们神化、尊敬和崇拜?他或他们应该很普通、很温暖、很热爱生活的,只不过是曾经造福了他人、感动了大众而已。

  我也一直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着这样一种感动和启迪,努力着、热爱着、创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别有洞天。

  您说呢,田老?

(“愚公洞”外)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