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古今之缘 >> 正文内容

长庆桥古今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泾川县博物馆 点击数:

  长庆桥位于泾川县城东45公里的泾、宁交界处,始建于民国25年(1936)。是泾川、陕西长武、宝鸡通往庆阳、环县乃至银川、灵武的主要桥梁。

  这里原系陕、甘、宁边界南北通衡的要津,泾水的古渡口,泾河至此,由于汭、洪、蒲诸河汇入,流量增大。夏秋之际,河水涨溢,经常阻断交通,两岸可望而不可及。隆冬寒天,河水凛洌,侵人骨髓,常成疾虑,正如旧时当地桥会一张告示中所写的"岁当寒冻之时,人怀蹇裳之苦,一时目观者,不忍坐视"。可知当时渡河涉水之艰。因此,在一些"修桥铺路"的慈善者资助下,当地群众集资募捐,每年秋冬之际在河面上架设一木板桥,供人畜过往。到了春季,如遇洪水来不及拆除,桥体全付之东流。这样年年岁岁搭桥、拆桥,耗资高,力不能支,遂议立桥会。当地群众在给州大老爷的一份呈文中叙:"泾宁二属,地名山下户,河水在侧,往来人众,时值岁寒,人多病涉,爰有各社人等,发心修桥,以济行人,实难办理,意欲立会,收纳香钱,以助工程"。就是设庙会,唱大戏,立畜市,收会费,以解决修桥费用。又如《新建泾河长庆桥碑》载:"冬春筑土桥资跨越,而厥工弗缮,夏秋雨作,交流辄断,行人往来众为病。首军旅转输亦因之梗滞"。从而车马、驼骡、客商多虑其渡。

  随着汽车渐有,胶轮大车兴起,加之物资流通日盛,大量食盐、皮毛南调,工业日用品北运,板桥已不适应。官方便在此主持修建可供汽车、胶车通过的大型土木桥,仍是秋筑春撤。为了修桥,就把附近东西川道,南北原边可作桥梁、桥墩使用的大树砍伐无几,群众怨声载道。

  民国25年,陕西和甘肃省政府命技士樊锡梁(陕西省建设厅)、杨复春(甘肃省建设厅)来董其事。投资2.7万元,并由泾、长、灵、宁四县各出工日200人,择西郭村河幅较隘处,筑灰石漫水桥一座,共20孔、间跨径12米,全长250米,净宽3米,南接西兰公路。碑石载:"以其衔接长武、庆阳两县,兼寓长庆安澜与长途庆慰之义。因命名曰'长庆桥'。"碑石下衔刻陆军中将骑兵军军长何柱国监修,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胡抱一、长武县长党伯弧、泾川县长张东野、灵台县长何世英、宁县县长王序宾协修。因为当时桥西南是泾川县山底下村,桥北是宁县西郭村,东邻长武县的司家河村,东南数里靠原灵台县庄子村、淌渠村。所以,泾、长、灵、宁四县联合出工修筑这座桥。

  1948年,解放战争全面发起攻势,国民党企图阻止解放军南渡泾河。3月的一天早上,来了一架轰炸机,在桥的上空多次盘旋后用机枪扫射,并丢下12枚炸弹,桥上中了3弹,但桥体完好,车辆尚可通行。

  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平庆两个专区合并,长庆桥已成为陇东公路干线的主要桥梁,旧桥已极不适应需要,遂于1960年3月,资投225万元,在原桥位置的上游约50米处,新建了一座长257.44米、高9.9米、宽7.5米、最大负荷量13吨的钢筋混凝土双曲石拱桥。结束了岁岁修桥,寒冻淌涉之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