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追寻泾河魂》之王母故里

2015年03月1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千年万年地流淌。

  泾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泾河儿女,

  泾河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泾河文化。

  作为泾河的子孙,由于对泾河文化的茫然与无知,让我心底一直叠压着“寻找泾河源”的愿望,这梦想好些年都挥之不去,总想有一天去探访她的前世今生,触摸她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脉动。

  2010年9月开始,采风团一行五人历时三个月,从初秋到初冬,行程一万四千多公里,走遍了泾河流域县区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追寻泾河魂》之王母故里——泾川县

  从泾河源头宁夏的泾源县出发,分别顺泾河干流之北和干流之南走过了十几个县区,才来到了泾川县。

  之所以将泾川作为甘肃境内最后一个县,是因为泾川是泾河干流经过甘肃的最后一站。另外,泾川也是古丝绸之路、今天的312 国道、福银高速公路由陕入陇的关隘。

  泾川县位于秦陇交界处,是甘肃的东大门,东接陕西长武县、甘肃宁县,西连平凉市、 崇信县,南抵灵台县,北邻镇原县、庆阳市。从地理位置来看,其不仅是连接秦陇的关口, 也是甘肃东部连接平凉、庆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县境内有泾河、汭河、黑河、红河、蒲河五条河流,均系泾河水系。其中泾河干流为最大流水,横贯三乡一镇,流域面积805平方公里。

  泾川自旧石器时期早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夏朝属于雍州,商代曾建有阮、共两个方国;西汉时县境内置安定、爰得、阴槃三县;北魏时置泾州;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唐武德元年改安定郡为泾州,金大定七年改保定县为泾川县,明洪武三年撤县置州,由州直理县事, 泾川称泾州,民国时改为泾川县。1958年,曾将灵台、崇信并入泾川;1962年,又将两县划出,恢复泾川县原建置。今天的泾川县人口35.1万,总面积1409.3 平方公里,总耕地 87.87 万亩,也是传统的农业县。

  王母宫、大云寺、南石窟寺、罗汉洞石窟、田家沟生态风景区,是在泾川座谈会后印象最深的几个词。

  一直无法将泾川与人们固有印象中的那个被奉为神灵的西王母联系起来,我们说的不是神话故事中的王母娘娘,只说有史记载的西王母。

  就今天泾川的地势和在中国版图上所处的位置来看,虽地处中国西部,但并非西极,且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是居于昆仑山的。心中便生出种种疑惑,但泾川人特别是对此研究颇深的张怀群副主席也是言之凿凿,而且泾川也确有王母宫,只待细听细看后再做评定吧。

  泾川的王母宫位于县城以西的回中山上,在张副主席的指点下远望回中山,平地而起的回中山似一只猛虎伏于眼前。山上绿树葱茏,自平凉而下的泾河环绕其左,从崇信而来的汭河环其右侧,两水在回中山脚下相汇。

  据记载,西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山下有一汉白玉门廊,上书“回屋”二字,从侧门进入回屋,只见香炉供案后是一面巨幅岩雕,岩雕正上方有一行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西王母回中降落处”。一个相貌似人,却更像怪兽的岩雕映入眼帘,她头发蓬松,顶盔带甲,长着虎牙、豹尾,圆目怒睁,看着叫人毛骨悚然。张副主席介绍说,这就是西王母,这着实让我诧异!

  退出回屋,左边有一座砖墙围起来的院落,两棵古柳在风中摇摆着条条柳丝,这里是 “泾川县博物馆”。两尊石狮守在院门两侧。进门后,回中山就耸立在了眼前,比在远处看高大了许多。从这里进入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的王母宫石窟。回中山仅此一窟,从外面看是一座四层凌云飞阁,一行人沿几近直立的石阶攀登而上,身心似乎要飘然了。石窟外支撑四层凌云飞阁的十余根红漆雕柱在外檐上十分引人瞩目。进入窟内才知别有洞天,石窟深约10米, 宽12米,高11米,中间是一个6米见方高及窟顶的塔柱,这也是王母宫石窟的奇特之处。塔柱既是内窟的中心,又是窟洞的正面。像这种中心塔柱形式的石窟在全国只有两处,一处是山西云冈石窟,另一处便是西王母石窟了。塔柱底部为方形,上面是八棱形,塔柱四面和窟壁都分为三层,雕有大小佛像200余尊,雕像大都是坐佛,最高的有3米,最小的只有二三十公分。

  让我疑惑的是,这里见到的都是佛像。之前总以为王母宫石窟是专门为西王母所凿的,听介绍后才知道,王母宫石窟的名字是以山而得的。石窟所在的山叫回中山,回中山阳有瑶池,山上又有王母的祠宇,因此回中山又叫王母宫山,佛教石窟就在王母宫山下,便叫做王母宫石窟了。

  王母宫石窟内比较潮湿且年代久远,石造像风化损毁十分严重,虽然历朝历代都以泥表修复,一些已破坏了原有的造型风格。泥表修复的石造像内容丰富,显示出北魏的风格,窟内有许多造型生动的“飞天”、“力士”, 还有端庄的菩萨以及神秘的“长龙”、“大象”和佛教故事等等。

  从凌云飞阁下来,院子里右侧是泾川县从县域各地收集的石碑建成的展示墙。碑墙收录了宋明清至民国一些文人墨客、朝中大臣咏颂古泾州和王母宫胜景的诗词和书法作品。这些碑文讲到政治、经济、军事、做人、做事的一些理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其中有一块墓志铭碑文与其他石碑文字不同,篆、草、隶、楷、行皆不在其列。猛一看, 却似排列整齐的一只只螃蟹伏在碑上,旁边注释“清祠赠孺人白门王氏墓志铭”。听张副主席说,这个碑上的字就叫螃蟹字,是民间自创的一种字体,也是比较罕见的。

  凌云飞阁左侧几间仿古厦房,珍藏的北魏南石窟寺之碑、宋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元镇海寺忽必烈圣旨之碑(用八思巴文与汉文镌刻)三通石碑,对泾川历史具有极高的研考价值。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乘车去位于回中山之巅的王母宫。从山下到王母宫须经过“三天门”。

  “一天门”在山脚,两层宫楼,也称作城门。其柱墙造型特征为直端方正,上层是古式楼阁, 到瑶池这里是必经之地,“一门当关,万夫莫入”也是一天门的主功能;“二天门”在山腰,也是进入瑶池的门户。穿过一天门、二天门,在即将到山顶的一块平地上,一个亭宇内悬挂着铸造于金代的大安铁钟。站在这里,泾川县城尽收眼底,泾河、汭河相汇山前,横跨汭河、泾河的五座大桥依次排列,联通南北。市区内群楼林立,远处一座唐塔突兀泾水岸边,312 国道、福银高速穿境而过。上到山顶,四根白柱、八根斜柱擎起金色琉璃瓦的“三天门”便在眼前,这也是进入王母宫的最后一道山门。

  “三天门”后便是有“天下王母第一宫”美称的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回山王母宫。据介绍,2002年国家“华夏故土地图”活动组委会在这里取土350公斤,并与从全国各地取来的土一起,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做成了立体的中国地图,还将回山王母宫命名为 “中华西王母祖祠”。

  穿过“三天门”,就到了王母宫。于右任亲笔题写“王母宫”宫门匾额,还有他题写的楹联“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也镌刻在大殿的柱子上。

  入宫第一部分是地宫,这里是供游客休息饮茶的地方,设有书画馆和西王母文化研究资料展。经过地宫,就来到了王母宫的核心区。这里是一个四合院样式的建筑群,其中西王母大殿和东王公大殿是主殿,三皇殿、五帝殿是配殿,整个建筑风格参照古代宫廷建筑式样。目前看到的西王母宫建筑是1992年由台湾松山慈惠堂及信众捐资180万元,在西汉王母宫遗址上重修的,所以这里的石碑及殿柱上几乎都是台湾同胞的姓名铭文。

  进入西王母大殿,是四米多高的王母主神像。她貌似一中年妇女,头戴金冠,雍容华贵,端庄典雅,面容慈祥却不失威仪。左侧侍立着白虎使者武像,右侧文像为青鸟使者。背墙上是石刻浮雕,是表现西华池山水、树木、牛羊等风光的画面。顶端的“无极”二字,表述了道教真旨。南北山墙上采用工笔重彩绘制着壁画,依次是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送疆域图、蚩尤之战、派使献玉等内容。分别讲述了有关西王母的六段神话故事,也传递着“和平、长寿、美丽、母爱、团圆”的西王母文化精神实质。

  这里的西王母塑像与山下的岩雕形象简直判若两人,这也都是后人依据史书记载凭想象而塑的。

  《山海经》中,王母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山下的岩雕想必是以此雕琢的。《穆天子传》中王母则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更多人对西王母的认识则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称其是“瑶池金母”,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贵妇形象,在瑶池开种蟠桃,三千年一熟,众仙参与的蟠桃宴为人神向往;《牛郎织女》中西王母又是一个蛮横绝情的恶毒婆形象。但概其所有,对于西王母的尊崇却是不争的事实。

  西王母其人及西王母文化,海内外学者也是多有研究。可以说,西王母是确有其人,她非神也非兽,而是上古时期西部少数民族的首领。关于西王母与周穆王会面及汉武帝觐见等史料可以看出,她在西部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民族和平、民族团结等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至于山下岩雕上西王母的形象,有专家和学者研究推测认为,因为西王母部族的图腾是虎,那应该是戴着虎面具的西王母。西王母时代,首领借助巫术治世,首领行大巫师之职,加之西王母为女性首领,因此穿戴自己民族图腾动物皮毛和面具,以增强其神圣和威严。这和后来中原历代皇帝服饰多以动物皮毛、羽毛或以动物图案(如中华图腾龙)作为代表其特权的衣冠标始是一致的。

  西王母宫左边是三皇殿,供奉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位传说中远古帝王。五帝殿供奉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上古帝王。

  与西王母宫正对的是东王公大殿,东王公原本指上古时期统治东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以后人们对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广泛,以为天上有一个天帝主宰人间吉凶祸福,因此把东王公推崇为天帝的角色,并以此来统治民众。唐宋以后,一些人又把天帝称作王帝、玉帝, 随之道教又认为玉帝统管三界四生,因此称玉皇大帝。这样一来,东王公的名字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玉皇大帝。所以说“玉皇大帝”这个“职称”在唐宋以前是不存在的。

  东王公左右侍立着金童、玉女,殿内壁画讲述着相关的故事传说。东王公大殿后面是西王母的后花园和祭台,又有三清殿和瑶池金母殿。这个殿中所塑的王母金身是位慈颜善目的老母形象,两侧巨幅壁画记录着瑶池仙宴、金母济世两则典故。

  至此,西王母也完成了其从部族首领到万仙尘民尊崇的王母娘娘的华丽转身,而她的转身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从荒夷遍地、群雄割据到民族大融合、华夏大繁荣进程的缩影。这样,把西王母看做华夏人祖的很多台湾人,对西王母无上尊崇就不难理解了。

  回山之上围绕王母宫还有瑶池圣水池、三霄殿、李商隐故居等景点,因为我们还要去城北的大云寺,也只能抱憾下山了。

  对于李商隐其人、其诗、其情我颇感兴趣,这位中国爱情诗的开山鼻祖与泾川有着怎样的关联,我很是好奇。

  李商隐原是河南沁阳人。公元838年,李商隐26岁时,到泾州进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府署做幕僚。在泾州近两年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影响其终身的大事:一是娶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因此也就陷入了当时的党争漩涡,导致仕途坎坷;二是参加科考失利,其实这也是党争的结果。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与妻子王氏情深意笃,但妻子却不幸早亡。这一系列的打击引发的心灵伤痛和人生感受使他留下了许多深情的相思和悼亡之作,也使得他的诗风变得哀婉、伤感,但却精炼成熟。《安定城楼》、《回中牡丹雨所败》、《瑶池》等诗歌,为泾川增添了别样的诱惑与美感。其中《瑶池》流传最广:

  瑶池阿母依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王母、周穆王、李商隐等早已随时光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今人得幸有此地登临拜谒、怀古抒意,也就足矣。

  与汭河在王母宫山下汇合后,泾河以更大的水势绕泾川县城北部向东流去。大云寺就坐落在泾河北岸宽阔的川道里,气势如虹的大云寺博物馆建筑群拔地而起,在泾河川里格外醒目,盛唐风采如在眼前。

  黑灰色的大云寺四角方塔高高耸立,巍峨壮观。宽敞的仿古青砖铺设的广场中央,竖立着一面仿唐风格的绿色花岗岩影壁,上面是“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几个金色大字。绕过影壁,广场正中地面上用红砂岩刻一形似方印的地雕,阳文隶属刻着“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大字,这是依照大云寺地宫时出土的函盖原件放大仿制的。

  1964年12月发现大云寺地宫,当时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社员们平整土地时,铲出一个洞口。县上派文物专干到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发现洞口有石门,洞内石砖铺地, 中间放一石盒(石函),洞壁有少量壁画。工作人员按石函上的铭文说明一层一层启开,人们看到了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和舍利子。

  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1300年前的金银棺椁、14粒来自古印度的佛祖舍利。轰动了佛教界及考古界,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71年9月,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听完讲解,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同一石函中的金棺银椁与石函整整相差百年?

  原来,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后,赦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修建,并把原塔下的石函和舍利请出,让当时制作金银器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了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佛祖舍利,再配以原来的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因此石函与金棺银椁相差了近百年。

  算来,泾川大云寺佛骨舍利发现于1964年,比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早了整整23年。但也正因此,大云寺佛骨舍利才被尘封不为人知,全没有法门寺地宫发现之日的光鲜与荣耀。这在地下埋藏了千余年的圣物出土时的境遇竟是如此悬殊,只能说泾川的地宫文物“生不逢时”!因为大云寺地宫现世时,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加之“三年困难时期”刚过,政治运动连连,人心动荡,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又有谁会去重视那些东西呢?

  直到40年后的2004年,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 至8 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地展出半年之久。至此,大云寺佛骨舍利才拂去岁月的尘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2005年5月1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专题片《国宝档案· 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6月13、14日,央视国际频道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而其撰稿者便是陪同我们的张怀群副主席。

  大云寺地上最初高耸的塔寺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但隋唐两代修筑的佛塔地宫、精美绝伦的金棺银椁和佛舍利还在。为了重现大云寺昔日的盛况和风采,按照史书对大云寺大量详细的记载,泾川县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多次论证,于2007年开工重建大云寺, 这才有了我们眼前的建筑群。

  大云寺建筑群的主体建筑舍利塔,华丽大气,庄重典雅。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塔高95米,塔刹下部13 层项轮,最顶上的火焰宝珠诠释着佛祖舍利的来历。整座塔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为体现隋唐建筑的独特风格,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较大的出檐,有的出檐达到五六米,飘逸灵动的隋唐风韵得以充分展现。

  如今的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也是迄今甘肃省最大的仿唐建筑群。在各建筑间穿行时,我们发现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雄伟高大的舍利塔,工作人员不无骄傲地说这也是大云寺建筑群设计的独到之处。

  站在大云寺广场上遥望西王母宫山,这一佛一道,一南一北点缀在泾川大地上,也向后世的人们诉说着斯方佛道相容的历程,而这也是对平凉崆峒山文化的另一传承和延续。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