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县:上了“户口”的首燕牛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一排排双列式的牛棚里,100多头肉牛悠闲地“进餐”……1月6日,记者在泾川县首燕牧业有限公司看到,每头牛耳朵都戴着黄色小牌儿,仔细一瞧,每个牌子上都写有不同的三位数字。

  正当记者感到纳闷时,在最边上的一座牛棚里遇到了忙活的“牛主人”梁旭亮。“这是牛的‘身份证’。这不,我正给刚买回来的5头牛登记身份呢!”梁旭亮边给牛打耳标边向记者介绍道,这个黄色耳标上的“4”代表着4号牛棚,“13”指这头牛是该棚里的第13头。

  “这5头牛犊是刚买回来的,得尽快做好标识登记工作。”梁旭亮边忙活边向记者介绍道,这个黄色耳标上的“4”代表着4号牛棚,“13”指这头牛是棚里的第13头。

  打完耳标,梁旭亮又拿出数码相机,给这5头牛拍了照片。忙完这些,他来到自己的管理房内,打开电脑,开始给牛注册“户口”。每头牛的耳标号、收购时间、收购价格、来源地,他都一一做了详细地登记。翻阅他的这份电子“户籍簿”,每头牛的防疫次数(时间)、出栏时间、销往何处也都一目了然,用鼠标点击后面的链接,还可以看到这头牛的详细照片。

  记者惊讶于他的管理如此细致,便问他为何要做这些工作。他笑着说,这是他的职业习惯,只有给牛上了“户口”,建上档案,将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有可追溯性。

  能将管理工作做到这般精细,缘于梁旭亮丰富的生活阅历。1993年,中专毕业的梁旭亮被分配到河北首钢燕郊机械厂工作,初入机械厂,为了多学点技术,他总是起早贪黑,抢着干活,经活十年的磨砺,勤劳踏实的梁旭亮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技术。“因为当时钢铁市场行情比较好,就想自己闯一闯。”2003年,梁旭亮毅然辞掉工作,投资400万元成立了三河首燕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机械加工制造工作。

  “公司刚成立的头几年生意确实不错,但这两年由于钢铁市场行情越来越不景气,我也就想着转型。”梁旭亮说,现在国家政策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大,因此,我准备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

  去年,梁旭亮从河北回到了家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500万元在汭丰乡郑家沟村建办了首燕牧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养殖生涯。

  为了掌握养殖技术,梁旭亮天天吃住在牛场里,一边钻研养殖知识,一边揣摩牛的习性。“以前搞工业,产品靠设备加工,有一致性,现在搞养殖,牛各有各的脾性,没有可控性,”他说,只有把这些基础工作做细做实,才能对症下药。现在,说起场里160多头牛的特征,这位“户籍管理员”都了如指掌。

  以工业的观念管理农业,实施精细科学的管理措施,是梁旭亮推行的经营理念。他说,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因此饲养出有机牛肉是他追求的目标。“除了给牛登记‘户口’,喂玉米秸秆、粮食麸皮等草料外,我们往进牛棚里运送饲草的三轮车也是电动的。”他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从源头上保证牛肉的安全。

  “在农村,一样可以创一番事业。”谈起今后的发展,梁旭亮信心满怀:他计划今年再建4栋牛棚,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规模和销售收入翻番的目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