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青砖黛瓦白墙,飞檐翘角屋顶”,一座座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四合院小康屋,掩映在绿树丛中。新修的乡村舞台大气美观,青石铺地的文化广场,安放着篮球架和健身器材;水泥路直通农民家门口,自来水通到院子里,家家户户栽上苹果园……这就是泾川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点之一党原乡陈坳村的最美风景。泾川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设施配套,突出产业富民,以文化筑魂,集中打造具有泾川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品牌。

美丽乡村“更新版”

  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

  泾川是全省两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如何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打造新的美丽乡村品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意识到,不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都要有一个长远目标,最终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县注重顶层设计,实行组团式发展,并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齐头并进,富民产业与农村发展交相辉映。在党原乡高崖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曲径通幽的深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小康屋,中心区域100多户诗意地栖息在这里。“我们打破了原来整齐划一、矩形排列的布局,把园林化村庄理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聘请省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村庄规划。”党原乡党委书记刘贵民说。

 今年,县上把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累计投资3100多万元,带动群众投资1.2亿元,集中打造5个高标准、组团式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抓建了304省道沿线、高太路沿线、泾镇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4条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带。至目前,全县改建小康住宅2070户,实施“三清五改”1552户,全县累计新修、改建小康住宅3.1万户,全县小康住宅比例达到42%。同时,高标准配套水、电、路、渠以及村部、卫生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健身场所、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注重文化滋养,丰富建设内涵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保护优美的自然生态,又保护传统文化;既要注重对村庄的亮化美化,又注重文明乡风的培育。党原乡高崖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高崖人把最古老的舞台保留了下来,并进行了维修;高崖村有皮影艺人,为此村上专门腾出1间平房,建起了高崖村皮影戏社。玉都镇康家村,不仅建起了农耕文化馆,还建起了民俗风情园,石磨、牛车、木轮推车、木犁、耙、油灯等物件散发出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模拟的农家连锅灶炕台、毛驴磨面等生活场景更是留住了浓浓的乡愁。在王村镇二十里铺村村,对群众的方言俚语进行收集,并喷绘挂在墙上,也成为一道风景……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掘,这正是泾川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也因此使美丽乡村拥有了文化内涵,充满了“雅气”。

  9月16日,一场秋雨过后,玉都镇端贤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只见泾镇路沿线一排排小康屋整齐排列,小康屋前一个个菜畦里,一朵朵菊花开得正艳,农民自己种的菠菜、油菜充满油油绿意,远远望去,美景如画。端贤村党支部书记石广元说,“群众走的水泥路、住的小康屋,环境变美了,群众素质都高了,没人舍得随意破坏环境卫生了。”村上也建起了垃圾填埋点、收集点,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有垃圾箱。与此同时,该县还开展了以“和谐五星”创评、“十大孝子”、“好儿媳”、“好婆婆”、“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的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培育、宣传、表彰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之星等群众身边的榜样,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群众,形成了邻里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环境。

  突出产业富民,培育主导产业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是主角,群众参与建设的“底气”何来?其核心就是要发展产业,让群众富起来,群众富了,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群众的锣鼓群众打”。

  党原乡陈坳村是今年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在村子中心区新建、改建小康屋的住户达到105户,根据群众意愿村上还建起了农民公寓楼,44户群众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年50岁的农民王元世,他花了20多万元在中心区域修了四合院式的小康屋,20多万元其中有8万多元是在信用社贷的款。“虽然拉了一点账,但我在村上的集中养殖区建起了牛棚,还栽了6亩果园,两年账就还清了。”王元世说。原来和王元世一样建新居、搬新房的农民的“底气”来源于这个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起了1810亩果园,并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建起了集中养殖区,这让群众有了收入来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