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部女神—西王母

2013年08月07日 来源:平凉人民广播电台 点击数:

  (播放泾川王母宫山钟声......)

  [前言]听,那回山的钟声浑厚悠长、响彻山川,那“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千古流传、美轮美奂。那每年一度的 “西王母祭奠”,千百年来在这里演绎传承、延绵不断。回山的自然景观美丽迷人,厚重的西王母文化令人心驰神往。钟声悠悠、香烟缭绕,诵经声声、信民如潮……

  2008年,堪称我市历史文化四个第一之一的(王母第一宫)泾川“西王母信俗”,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信仰民俗,被国务院公布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此,今天我们特邀请平凉市文化出版局副研究员,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康复元,再次来到“走进直播间”,就“西王母信俗”这一话题,与大家探讨和交流,让我们共同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康复元: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好!

  ——因为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西王母信俗”,所以首先请你向我们广大的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西王母”?她代表着什么? 

   康复元:“西王母”一词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约为公元前14世纪前后。“西王母”一词,最初是作为中国西部的广袤地域概念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氏族部落的统称,后来又成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用名词。

  西王母是中国古文化的优秀遗产,关于她的传说已流传三千多年,在我国乃至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据记载:西王母作为神,最初是古戎、狄族祖先传敬的产物,表达上天旨意,育化万物,佑民生息。西王母既是一个古老部落国家的称号,又是古国女王的尊号,代代相传。因为西王母被汉族广泛崇拜,唐宋以后西王母被俗称王母娘娘,所以她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女神。

  ——什么是“西王母信俗”?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个什么文化形态?它在泾川民间信仰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请你向我们的广大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好吗?

  康复元:坐落在芮河之滨、泾河岸边,曾被历史荣耀浸润过的泾川,是西王母的发祥地。“西王母信俗”也就是千百年来在这里形成的信仰民俗,是泾川人民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以及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酬神娱人的一个民俗文化空间。它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是极具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西王母信俗”在这里寄托和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情感,支撑着炎黄子孙的精神与向往。有着内涵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长期生活在泾川大地上的先民们,聪明智慧和文化创造的结晶,是泾川的先民们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既然“西王母信俗”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哪就请你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西王母祭奠”活动有什么特征?

      康复元:“西王母祭奠”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每年农历3月20日西王母祭奠,成千上万的当地信民、游客和台湾同胞、新加坡华侨前来王母宫山的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及回屋等西王母神像前供奉、烧香、祈祷,祈求吉祥、保佑平安。祭奠活动已成为当地一大民俗盛会;2、西王母被道教供奉为仙女的至尊,在三青鸟的陪伴下,呈现出一尊天姿国色、雍容平和的尊容,成为一尊神话色彩浓郁的西部女神;3、西王母祭奠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传承性的娱乐性,形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空间。所以说,西王母祭奠活动以它生动鲜明的个性和独特形式,在体现传统文化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请你为广大听众朋友们讲讲“西王母”祭奠当天的活动盛况好吗?

  康复元:每逢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祭奠日,不管风吹雨打,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众多信民在凌晨三时许就去祖庙抢烧头香。早上7点,泾川县城乡及毗邻几个县的西王母信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向祖庙,纷纷前往回山朝拜西王母,在西王母神像前焚香化表,顶礼膜拜,或求子嗣、祛病痛、求吉祥、保平安,或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那些来自陕西、宁夏、河南、宝鸡、庆阳、西峰、长武、宁县、镇原等地的信众、更不惜路途遥远,携带各种祭品,也赶来参与祭奠活动。山上山下、人山人海,人群磨肩擦踵,道路为之阻塞,规模十分壮观。最为鼎盛时,人数竟达8万人之多。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民俗祭奠活动,在国内实不多见,它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民众的心中。

  十多年来,每届祭奠活动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同胞,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西王母信众和民俗学者前来朝圣。

  ——祭奠活动有那些程序?是怎么进行的?

  康复元:祭奠活动的程序比较复杂,是按照道场、朝觐、祭坛和采圣水四个程序进行的。上午8时整,在那口高悬于回山之巅的金大安铁钟苍劲、浑厚、悠远的钟声中,西王母祭奠仪式拉开了帷幕。

  1、道场布设在西王母大殿前,道场外布满了数百面黄、蓝、紫色的旌旗和幡条。在成千上万信众围观及喧天锣鼓鞭炮齐鸣声中,众法师、道士在击鼓鸣锣、或摇铃诵经,唢呐、竹笛、土笛伴奏下,迈着一定的步式,在祖庙四周左右各转三圈之后,便伏地长拜,规模宏大壮观。

  2、朝觐的时辰是上午10时许,众法师、道士依次向西王母塑像朝觐之后,成百上千的西王母信众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带来的各种时鲜果品和寿桃献于供桌上,伏地而拜,焚香化表、默默祈祷,或求子嗣、祛病痛,或求吉祥、保平安。

  3、祭坛设在祖庙之后的望乡台上,来自西安、河南等地的大法师,身着法衣、携带法器、登赴祭坛、宣读祭文、众道士高唱道号、诵读经文、祈祷风调雨顺、国运昌盛、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吉祥、长寿、团圆、祈福穰安的和谐氛围。

  4、采圣水是典礼的最后一个程序。采水队伍前面有数盏红灯和数十杆旌旗、幡条引路,锣鼓唢呐开道,众道士诵经相随、竹笛、土笛伴奏,其后便是成百上千个信众列成两路纵队,浩浩荡荡向瑶池走去。瑶池夜月亭是泾川八景之一,月亭下有一股清澈爽口的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这就是“瑶池圣水”。传说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效,故凡上山朝拜者,无不在这里争着饮用圣水。

  祭奠活动结束后,正是晚餐时分,法师、道士和远道而来的信众便在祖庙殿后院内共进晚餐。院内搭满了帐篷,内设近百张桌凳,上面摆满各种免费供应的颇具泾川风味的素食素餐。

  ——祭奠活动中都有那些相关的法器、乐器、服饰?

  康复元:法器主要有钟、鼓、锣、钗、铃子、木鱼、经书文本等;乐器有唢呐、笙、竹笛、土笛(管子或萧)等;服饰有道衣、道袍、五僧冠、道巾等。这些都是道教祭奠活动的主要器具。

  ——祭奠活动当天还有那些相关的活动吗?

  康复元:有,道场外还有民间社团的秦腔、皮影戏、小曲演唱,还有放河灯、耍社火 、耍巫术、占卜预兆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活动,都是祈求王母娘娘保佑,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西王母信俗”在当地民间和台湾等地产生了什么影响?

  康复元:在泾河一带的百姓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他们的家乡,就是西王母的故土,他们就是西王母的后裔。他们的崇拜方式,除了一年一度到王母宫庙会朝拜外,在平时遇到大喜之事或不幸遭遇时,也会在心中默念王母娘娘之名以示感谢或祈求保佑。一代又一代的老人向自己的儿孙们讲述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叙述西王母的功德和业绩,也是他们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

  十多年来,台湾西王母信众在考察了山东泰山王母池、新疆天池及泾川后认为: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发祥地,回山上的王母宫是祖庙所在地。随着西王母信俗在台湾影响的不断增大,泾川西母王祭奠活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了民群的凝聚力,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成为心系两岸,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和重要的文化载体。

  ——根据历史记载,“西王母”它在历史上属于什么地位?

  康复元: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根据各种史料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柯杨教授撰写的《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一文:西王母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泾川回山成为西王母后裔朝觐的圣地,回山下遗存的虎齿豹尾,半人半兽的摩崖浮雕、王母图腾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据史料记载:“西王母神话传说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以及六朝人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等。另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借东方朔之名所撰写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涉及到了西王母。《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今平凉崆峒山),过回中”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泾川县城附近有山,叫回中山,简称回山,山上建有王母宫。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无疑是指今天的泾川一带,而《史记·赵世家》中所谓“(周)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的地方,大约也在泾川回山。

  周朝多次西征,大都是讨伐西戎的战争,周穆王与西戎部落重归和好,并与其女酋长以礼相见,使西部社会得以安定,各氏族得以友好往来,被传为佳话盛事,这才导致了《穆天子传》的产生和许多美好传说的流传。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传说,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以上这些历史记载,足以说明了西王母在历史上的文化地位。

  ——近年来,学术界对西王母还有那些探讨和定义?

  康复元:近年来,学术界对西王母是神话人物,还是确有其人一直争论不休。青海省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在他的《昆仑神话》一书中写道:“《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一位只会嚎叫而不会说话的凶神。”中华书局编审陈虎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任长义博士则认为:“西王母有可能是一位以虎、豹为图腾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女性氏族首领。”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记载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讨观点、论文论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很想知道西王母祖庙的历史渊源,请你为大家讲讲好吗?

  康复元:相传西王母祖庙,始建于西汉元封年(公元前107年左右)。现遗存下来的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详细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和西王母祭奠的盛况:“每年举办4次祭祀庙会,一次是农历3月20日;一次是5月端阳;一次是农历7月18日王母诞辰日;一次是9月。4次庙会中, 3月20日庙会规模最大”。

  ——西王母祭奠活动起源于什么时候?

  康复元:泾川西王母祭祀仪式,自宋开宝元年(968)农历三月二十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1041届。现遗存下来的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祭祀活动。

  ——为什么说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的西王母庙会祭奠称之谓第一?

  康复元:这里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加以佐证:一是据专家考证,西王母是中国古代西部戎族的首领,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其部族就以“西戎”之名在陕甘黄土高原一带活动。各种史料表明,早在黄帝、周穆王、秦皇、汉武、唐宋时期,就有了泾川西王母的记载,可以说“西王母庙会”祭奠活动在泾川是最早的。

  二是虽然全国有新疆、青海西王母之说,但泾川回山王母宫为祭奠礼仪的发祥地,从宋开宝元年起(公元968年)至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即宋代重修王母宫盛典之日,泾川各界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西王母庙会,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截止2009年,西王母庙会已举办第1041届,千百年来久拜不衰。

  三是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从元封四年(1077)“通回中道”到后元元年“遂幸安定”20年中,曾9次到“回中”或“安定”,这是西汉最富神秘色彩的天子之旅,朝野闻名,记述甚多。他到泾川来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会见西王母,寻求长生不老的仙果与圣水。唐代诗人胡曾有《回中》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不但指明了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而且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西王母的历史事实。可见,最晚在唐代,泾川回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    

  四是各种石碑、文物古迹、诗歌,都证明了泾川回山王母宫为祭奠礼仪的发祥地。特别是(前面已经说过)现遗存下来的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祭奠活动。

  近十年来,台湾道教信仰者在大陆通过反复考证,证明了泾川西王母祭奠活动是最早的,确立了泾川西王母祭奠活动的历史地位。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泾川西王母信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所以说,泾川西王母祭奠活动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是第一。

  ——西王母祭奠活动分布那些地方和区域?

  康复元:西王母祭奠活动主要传承于我市泾川县。泾川县,古名泾州,位于甘肃东部、秦陇交界处。西王母祭奠活动在距县城一华里处的回山王母宫祖庙举行。

  除回中山外,祭奠活动还分布在泾川县境内的窑店、高平、飞云、玉都、丰台、城关、王村、荔堡、泾明、罗汉洞等10个乡镇的西王母庙会(祖庙下的分会),每处每年均在不同时空举行规模不等、大小不同的祭奠活动。

  ——近十年来,有多少个西王母朝圣团前来泾川参与祭奠活动?它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起到什么作用?

  康复元:近十多年来,有80多批100多个西王母朝圣团前来泾川参于祭奠活动,并捐资与泾川人共建王母宫。一年一度的西王母祭奠活动,颇受海内外宗教人士、专家学者,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马来西亚等诸多国家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台湾、马来西亚“西王母”信众中的“积善丹鼎派”,更加尊称西王母为其主神兼祖先神,称西王母为“母娘”或“金母”。随着西王母信仰在台湾影响的不断增大,西王母文化也正在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自1990年至今,遍及台湾全岛的500多个朝圣团、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来到“西王母故里”--泾川西王母祖祠寻根谒祖。2005年和2006年,几乎每天都有台湾朝圣团至回山王母宫。最多的一天来了12个团体组成的联合朝圣团。十多年来,由于泾川西王母祭奠活动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已成为心系两岸,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上世纪末,在泾川县召开了西王母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请你将有关情况为大家讲讲好吗?

  康复元:早在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族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就授予泾川回山王母宫为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称号。2005年6月,由省政协主持,在泾川县召开了“海峡两岸西王母信俗论坛学术研讨会”,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包括台湾)及美国、英国、日本的70多位享誉海内外的民俗学家、专家、教授、学者,追根溯源,云集于西王母故里,开创性的举行了首届具有历史意义的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对西王母祭奠仪式从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以及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和学科,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西王母文化已达到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高度。会议做出了积极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荐申报“西王母祭奠”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决定。2002年中央电视台中华民俗系列专题组拍摄了西王母祭奠仪式。

  ——我们很想知道王母宫山为什么又称回山?

  康复元:回山,又名回中山、王母宫山,位于泾川县城以西泾、芮两河交汇处,正面如一座绿色金字塔,侧面如临水之卧虎、枕山之睡佛、饮溪之苍龙,是远近闻名的西王母朝拜游览胜地。

  据专家考证,回山是西王母氏族重要的繁衍生息之地,是西王母祖庙所在地。千百年来,西王母给泾川回山一带留下了大量的民俗古风、口头传说以及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经年累月的风雨沧桑,积淀了诸多的文物古迹、碑刻史料。特别是文人墨客信步登临、题诗赋词,成为传世名篇。因此,回山不仅以其卓尔不群的自然景观而美丽迷人,更因为厚重的西王母文化令人心驰神往。

  ——历史传说中,有关回山的山名还有那些传说?

  康复元:历史上有关回山山名的传说很多,但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传说是因西王母姓杨名回,所以就以西王母的别名“回”而命名的;第二种传说是周穆王在瑶池会见西王母后,欲归东土,一步三回首,恋恋不舍,所以回山因此而得名。

  泾川,尤其在雄汉盛唐时期,曾出现过不少震动世界的圣贤大哲和彪炳史册的人物,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人志士,吟诗挥毫之地。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如沈佺期、卢照邻、李白、李贺及宋代诗人陆游等,均以“上之回”为题,写了不少诗作,且都提到了“回中”这个地名。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他在客居泾州三年、游历泾川回山瑶池期间,所作的《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句精美,情感动人,广为流传。

  历史上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故事、佳话传说、精美诗篇枚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传承和保护西王母信俗,那么它都有那些重要价值?

  康复元:西王母文化以信仰为核心,以宫庙、碑刻、文献等有形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等无形文化为主要内容。

  历史价值:在《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中,西王母的形象已经成为善良、智慧、和平正义的化身。例如,西王母同黄帝、周穆王的结盟,不仅说明西王母是和平之神,在同黄帝、周穆王的交往中更是表现出她的善良和智慧。同时,西王母在促进不同部落融合团结上起到了典范作用,成为世代人们敬仰、爱戴的民族团结之母。西王母祭奠传承至今,已1041届,象征着西王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与山水共存。

  文化价值:西王母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大诗人李商隐、刘禹锡等文人赋诗赞颂西王母,反映了泾河流域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在西王母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王母信仰传播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西王母文化遗产,饱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西王母文化它不是一种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这个千年风雨、千年久拜不衰、千年高潮迭起的西王母信俗,具有印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西王母祭奠不仅在民间世代传承,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价值:西母王祭奠仪式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了民群的凝聚力,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台湾同胞远道而来,虔诚朝拜,西王母信仰民俗从客观上发挥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目前,西王母信俗这一民俗现象处于什么状况?   

  康复元: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年青一代缺乏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使西王母祭信仰民俗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西王母作为中华民族的信仰女神和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纽带,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下一代年轻人身上显得非常淡漠,导致了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又由于西王母祭奠传承人的高龄化或相继谢世,后继无人,部分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西王母文化遗产(实物与资料)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遗失。再加上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和力度,也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要求。因此,西王母祭奠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自古以来,祭奠活动的会头、主持的传承谱系情况如何?

  康复元:祭奠活动的会头、主持的传承谱系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家传关系和师承关系。据史料记载:一是自清朝雍正年间,由任选民任会头,主持祭奠活动,至清朝道光年间,传给任铎,1955年传给儿子任治平至今(传承方式虽属家传,但也要将击鼓锤交给后代,方可主持祭奠活动);

  二是清朝雍正年间,刘万钧主持祭奠活动,至清朝道光年间,交由徒弟张广元主持,任会长。1988年传给儿子张学俊。

  ——其中,代表性传承人有那些,具体情况怎样,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康复元:1、任治平  泾川县城关镇人,出生于1912年12月14日,现年97岁,自幼随父从事西王母祭奠以及相关民俗活动至今,精通道事活动。

  2、张学俊  泾川县梁河乡人,出生于1941年11月18日,现年68岁,从事西王母祭祀活动十余年。对西王母民俗活动有一定的研究,曾得到中国民俗学会的表彰。2008年,张学俊于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西王母信俗”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十年来,泾川县采取了那些保护措施?

  康复元:近十年来,泾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求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原则,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下发了《泾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了全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保护方式及实施步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5年保护计划,从组织机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传承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分年度组织实施。

  二是成立了有专家指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依靠项目资金进行抢救保护。2006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公布为国家级保护项目。

  四是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西王母祭奠日,举办规模盛大的西王母祭奠,并开展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是不定期召开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家级专家亲临指导,进行研讨活动。

  此外,还利用民间创办的“西王母经理会”,发挥民间保护遗产的诸多优势,扩大融资渠道,加大保护力度。

  ——十多年来,台湾同胞、海外人士及全国各地民众的捐资情况如何?

  康复元: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至1998年以来,共有台湾同胞、海外人士及全国各地民众踊跃捐资180多万元,港币17万元,修建了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当时,县委、县政府向做出巨大贡献的台湾同胞黄雪香、林年雄颁发荣誉证书。

  ——近十多年来,泾川县在“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具体开展了那些工作?

  康复元:2005—2008年,泾川县为召开了全省“海峡两岸西王母信俗论坛学术研讨会”,为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共投资近20万元。

  2007年,县委、县政府和省文物局投资100多万元,对承载这一盛大祭奠活动的王母宫山,实施了岩体加固维修保护工程,对王母宫石窟、楼阁进行重新维修、加固,对周围环境进行大力整治,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环境。

  2008年,在有关领导、专家指导的指导下,建立了西王母文化开发领导小组,大力宣传西王母文化,实行招商引资,开展文化旅游活动。

  今年“五一”前夕,泾川县还在西安成功举办了“泾川·西王母旅游推介会”,收到良好地效果。共接待游客8.4万人,旅游收入达378万元。

  ——今后,泾川县对“西王母信俗”的保护将有那些内容?采取那些措施?

  康复元:保护内容一是进一步挖掘西王母祭祀文化的基本内涵,认识西王母信俗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以西王母祭奠活动为龙头,逐步把泾川建成西王母文化开发中心、研究中心、旅游中心,从而推动泾川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挖掘和保护王母宫、回屋、瑶池等文化遗存。并改善周围环境,增设消防器材。

  保护措施:2008—2009年,在进一步搞好普查的基础上,完善保护措施和方案,加强资料信息管理,建立档案资料库,培育传承体系,使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西王母祭奠文化研究中心,提高活动层次。

  2009—2012年,将定期举办“西王母祭奠研讨会” 出版论文专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提升知名度。

  2010年,以西王母文化为龙头,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成立西王母文化发展公司,推出以西王母文化为内涵的民俗旅游产品,吸引全国各地更多游客及海外侨胞前来观光旅游。

  2011—2012年,进一步挖掘西王母文化资源,大力推出剪纸、雕刻、皮影、刺绣等反映西王母民俗的文化产品,大打西王母祭奠文化品牌,生产和推介西王母文化的旅游系列产品,使其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全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市“西王母信俗”这一逾越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心下,必将得到更为有力的保护和传承,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增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为繁荣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结束语]西王母,西部的女神!西王母,美丽的传说!你是人类的始祖,和平的化身。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间信仰的神灵。愿回山的钟声永远在这里回荡着、震撼着;愿西王母神话故事在泾芮两岸永远传说着、赞颂着;让哪从古到今的美丽诗篇永远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西王母信俗”千秋万代,源远流长。

  非常感谢康老师,同时也感谢广大听众朋友们与我们共同交流。听众朋友们,再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