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县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摘要:为全面提升西部贫困县经济建设的竞争力,本文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泾川县旅游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以及外部市场环境中所具有的机会和面临的威胁,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够突破现状、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泾川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在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5.1万人。泾川县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生态资源、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条件。但因地理、历史的原因,泾川县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县里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逐渐重视,近几年来,泾川县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7—2011年泾川县旅游业各年份经济发展对比表

  

旅游人次(万人次)

同比增长率

旅游收入(万元)

同比增长率

占GDP比重

 2007年

 47.8

 8%

 2053

 13%

 1.1%

 2008年

 55.8

 16.3%

 3117

 51.8%

 1.4%

 2009年

 68.6

 23.4%

 6225.7

 99.7%

 2.5%

 2010年

 87.95

 28.2%

 8765.02

 40.6%

 2.8%

 2011年

 102.8

 16.9%

 11000

 25.5%

 3.0%

  (一)泾川县旅游业发展的竞争优势(Strengths)

  1、资源优势

  泾川县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王母祭祖朝觐旅游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及田家沟生态风景区。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红军楼革命遗址、泾川温泉休闲度假区、完颜村(全国最大的完颜宗弼后裔聚居区)、明代韩王幕、皇甫圣母墓等文化遗产。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相辅相成,具有开展旅游的优势条件。总体上讲,泾川县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类型多种多样,彼此连接有序,有望形成系列性的旅游产品,以提高泾川县旅游资源在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区位优势

  泾川县地处甘肃省东部,为出陕入甘的东大门,312国道穿城而过,银武高速公路也从县境内通过,西平铁路正在建设,交通方便。西距省会兰州420公里,东距古都西安220公里,北距银川500公里,南距天水320公里,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处和陇东主要交通枢纽。西出古城西安沿途游览乾陵、法门寺、大佛寺以及号称陇上“双明珠”的南北石窟,游客至泾川沐浴食宿温泉,游览西王母文化圣地回山王母宫、佛教圣地大云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田家沟,经崇信龙泉寺、平凉崆峒山西行去兰州,出阳关古道达敦煌莫高窟,南经麦积山至泾川,北通宁夏沙湖、沙坡头等国内著名景点,泾川旅游已成为周边著名景点带动下旅游热点路线上的新亮点。

  3、政策优势

  近年来,泾川县坚持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围绕全县确定的“三二一一”发展定位和创建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按照构建泾川大旅游格局的思路,整合区内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凸显人文理念,提升管理水品,强化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旅游产业集中突破战略,旅游产业开发步伐明显加快。

  4、后发优势

  泾川县旅游起步晚,而且目前景区开发还很不到位,旅游开发空间还很大。这也可以使泾川县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本县旅游旅游产业的开发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规划,从而避免在开发过程中破坏旅游资源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泾川县如果在今后的旅游业开发过程中能虚心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定能后来居上,推动全县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泾川县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劣势(Weakness)

  1、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单一,品味不高

  泾川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很多没有形成产品,有一些虽然形成了产品,但产品的品味不足,除了温泉在省内及周边地区,王母宫在省内、周边地区及台湾市场有一些知名度外,缺乏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旅游产品。泾川县的旅游形象的建立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品味在周边及国内市场上都还缺乏有效地竞争力。

  2、旅游开发资金缺口大,区域旅游发展支持系统薄弱

  旅游是一个持续回报的长效投资产业,具有高投入与慢回报的特点。民营资本已经习惯了“快速投资、快速回收”的短平快投资理念,对这种高投入、慢回报的旅游投资,关注多、行动少。况且泾川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欠佳,投资水平不高,民间投资也非常有限,在引进外资投入方面也仅仅是刚刚起步,所以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旅游开发资金存在很大缺口。

  3、旅游人才不足,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水品不高

  2010年泾川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00人,间接从业2000人,其中拥有国家级专业导游资格的只有8人。全县境内共有宾馆(饭店)15家,全县达到433间897个床位的接待能力,其中被市、县列入重点旅游定点接待单位8家,四星级宾馆1家。全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7.9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65.02万元。这些收入一方面反映出泾川县旅游接待能力薄弱,另一方面也表明泾川县旅游人才严重不足。泾川县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拥有导游证的也大都是学历较低的大中专毕业生,旅游行业人才资源相当匮乏,特别是市、县指定的旅游定点接待单位,缺少专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泾川整体旅游质量,不利于泾川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4、旅游发展支持系统薄弱

  由于泾川县旅游业起步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还相当滞后。虽说泾川县外部交通比较便利,但县内各个景区之间的交通正处于规划建设当中。目前,各个景区之间还没有专设的旅游交通工具。因此,对游客而言,十分的不便。而且县内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方面的发展更是十分滞后,至今县城内只有西王母浴苑一家四星级宾馆,其他的宾馆、饭店和旅社档次较低,并且床位数也有限,致使过往的旅客都不愿住宿消费。

  (三)泾川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西部大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旅游宏观竞争环境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对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将使得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涌入泾川,无疑会增加泾川县旅游的热度。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是国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国民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能有助于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地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国民的出游率,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泾川县旅游业发展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下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3、后工业时代的旅游需求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以追求物质享受转向追求个性发展、生活质量、生态主义,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也由一般的观光旅游转为求知、自然、参与、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在我国,带薪假日(双休日、春节、五一、清明节、中秋节、国庆等)的大量增加,为广大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提供了动机和时间上的可能。大量城市居民的旅游倾向,表现出对优美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地表现出极大热情。泾川县是一个发现过去、了解不同环境、求得情感共鸣、提升文化品位理想的场所。

  4、国家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机遇

  中国正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大众旅游经历了半个世纪,旅游活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旅游业成为世界最大产业之一。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正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国。发展国内旅游成为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泾川县的旅游经营者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将旅游业的发展当成泾川经济增长点,促进泾川经济的全面提升。

  (四)泾川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s)

  1、周边地区同行竞争激烈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广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产业。然而由于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泾川县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相互替代性,旅游产品大体趋同,旅游客源定位也基本相似,这必将加剧区域旅游竞争,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2、旅游资源遭受破坏

  泾川县旅游资源丰富,但除了一些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源能得到保护之外,许多旅游资源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有些已经被破坏,有些正在受到破坏。即使是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资金有限,其保护的力度也是远远不够。开发旅游资源既是利用资源也是优化资源配置,也是对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旅游资源,旅游的发展将是非常困难的。泾川县要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资金,加大保护力度。

  3、旅游产业思路不明确

  泾川县近几年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了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位置,但仍然是个不明确的知道思想,也就没有在总体战略、投资倾向、政策环境等方面给旅游业一个适当定位。对于泾川县这样一个农业县来讲,尽管有着雄厚的农业基础,但缺少现代工业、现代化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根据泾川县的现状和产业结构分析,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全县经济的先导产业来发展,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除了旅游资源的价值转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客流、信息流、物资流,缩短与东部地区的距离,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业的发达,关键是如何开发资源和

  二、泾川县旅游业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应以生态旅游发展热潮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注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旅游形象,进一步彰显资源特色,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要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进而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旅游产品设计,要在充分调查了解自身旅游资源与邻近省市的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根据“竞争错位”原则,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要善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应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的大背景,以西部大开发规划和泾川“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市场针对性强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接受、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

  (四)WT战略

  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周边地区黄金旅游带的构筑和大为契机,以旅游规划、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有机整合旅游资源和市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最终打造中国西北部、甘肃省内、平凉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泾川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旅游人才是实现战略目标、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旅游人才的缺乏将制约产业链的发展,影响旅游质量的提升。加强对泾川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泾川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加强与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力求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社会有用、用人单位满意的旅游人才;加大对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全方位破解怀化旅游人才发展难题,以此引领旅泾川游业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开发旅游对泾川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泾川县旅游业在旅游业的领域中略显滞后,但泾川县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产业调整升级的阶段。提升之路,在于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多方位的渗透融合,只要审时度势,对泾川县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泾川县旅游品位;丰富旅游内涵,使旅游资源与旅游形式有机结合,就会更好的为泾川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平凉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

  [3]董锁成,李岱,尤飞.陕甘宁接壤区发展潜力评价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平凉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1):1—7.

  [4]人文生态荟萃的平凉旅[R].

  [5]尤飞,李宇.陕甘宁接壤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与布局规划初探—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5):249—252。

  [6]伍廷基,李文兵.甘肃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初探[J].兰州学刊.2002(2):42—46.

  [7]张彩梅,张生祥.试论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兼论甘肃旅游业的开发状况[J].科学经济社会.1998(3):8—10.

  [8]邹再进,田洪.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构想[J].旅游开发与市场.2003,19(3):179—181.

  [9]田中禾,魏长江.论甘肃旅游业的地位和发展策略[J].科学经济社会.2001(3):16—18.

  [10]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