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泾川科学发展正当时

2012年10月18日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县长王廷佐等县上领导调研蔬菜产业

泾川苹果红了

泾川新农村美景如画

晨光中的泾川大云寺摄影李延福

  泾川县自古为丝路重镇。全县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5.2万人。区位优势独特,位于甘陕交界处,是西兰银三大中心城市交汇处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遗存丰富,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汉设安定县,北魏建泾州,隋代置安定郡,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亚湿润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适中,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产业资源富集,培育形成了果品、畜牧、蔬菜三大农村特色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初步测算煤炭地质资源量273.6亿吨,探明石油储量3600万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金秋时节走进泾川县,蓬勃发展的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产业让农民鼓起了腰包,住上了“小别墅”;正在兴起的文化旅游产业,彰显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沐浴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浩荡东风,这个县正在奋力赶超、加速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平凉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泾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聚焦重点,实干攻坚,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富民产业托起新农村

  10月8日,走进飞云乡元朝村的果园,大部分果树已经采摘一空,果农刘小宏正在忙着整理自家的园子。他说,今年苹果价格好,苹果每公斤6元钱,他家11亩苹果全部卖给了四川客商,收入了13万元。

  在泾川,像刘小宏一样,依靠栽苹果、种蔬菜、搞养殖鼓起腰包的农民举不胜举……

  近年来,泾川县大力扶持发展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在扩规模、强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3.7%。

  果品产业是泾川县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县上以果品适宜区全覆盖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果业为方向,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2万亩,形成了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和山台地杂果基地。全县兴办果品经销公司80多家,组建果树协会120多个,建成果品加工、储藏、运销等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建成各类果品贮藏库4260个,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6.8万吨;建成恒兴果汁公司、林塬果业公司等果产品加工企业和元通、裕康等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畜牧产业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新建暖棚牛舍近4000座,配套青贮池1528座,种植优质牧草超过2.2万亩。蔬菜产业按照“日光温室带动、拱棚蔬菜示范、大田蔬菜扩量、果菜间作增效、复种蔬菜补充”的思路,全县共发展日光温室1955座,大中拱棚1.8万座,年种植蔬菜14万亩,实现蔬菜产业收入1.8亿元。全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品牌效应逐步突显,“泾龙”牌红富士苹果、“陇新”牌生猪、“回中”牌嫩玉黄架豆、“泾丰”牌泾早洋芋等地方果蔬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客商。

  产业兴了,农民富了,农村变了。走进党原乡柳寨村,一栋栋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穿过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沿着平坦整洁的柏油路,我们来到了一户农民家里,参观了别墅一样的农家住宅,宽敞洁净的客厅,设施完备的厨房,温馨的卧室、雕花的楼梯,让人对时下农民的生活刮目相看。

  柳寨村的新变化是泾川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泾川县抢抓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机遇,探索“中心村带动、联片区突破、整区域推进、组团式发展”的新模式,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3个层次推进的思路,精心实施试点乡、示范区、试点村建设,编制完成了215个村庄规划,确定了党原乡丁寨村、柳寨村,飞云乡毛家村等68个中心村布局,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中心村为基点的建设格局,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目前,68个中心村已初具规模,普遍建成了集标准化村部、学校、卫生所、幼儿园、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资店于一体的社区中心,成为中心村与周边群众购物、休闲和相互沟通、学习交流的重要阵地。

  同时,水、电、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县实施通乡通村油路427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64%;建成人饮工程10处,新增自来水用户2.89万户,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0.6%;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223.3公里,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小康屋2.3万户,小康住宅比例达到31.5%,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53.3%,城镇化率达到31.07%,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文化旅游迸发新活力

  今年“双节”期间,泾川县王母宫山游人如织,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内人头攒动,温泉宾馆更是迎来了不少天南海北的客人。宜居宜游的泾川县,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泾川文化底蕴深厚,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水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交相辉映、璀璨迷人。

  西王母文化影响巨大。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也是目前大陆仅存的一处祭祀西王母之地,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西王母文化吸引了大批台湾同胞前来寻根问祖,引起了国内外民俗文化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现存、发现和出土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佛教文化遗存多达1500多处。始凿于北魏年间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10月发现的佛舍利塔地宫为隋代大兴国寺、唐代大云寺遗址,出土的14枚佛祖骨舍利及五重套函为国宝级文物。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始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的西王母庙会,距今已举行1044届,“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泾川完颜民俗文化村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

  生态文化独树一帜。几十年来,全县上下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改土治水,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梯田化程度达到78%,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红色文化光耀后人。泾川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原发地。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政委吴焕先率部搏击马匪,血沃泾川,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现保存有红25军军部、红25军战胜白军的十里战场原貌、吴焕先墓等历史遗存。

  温水文化美誉远扬。泾川温泉名扬陇上,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常年恒温38.2℃,是富含活性微量元素氟离子的重碳酸钠型医用泉水,具有十分理想的洗浴理疗作用,素有“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依托泾川温泉建办的温泉宾馆已成为甘肃东部重要旅游接待窗口。

  近年来,泾川县大力实施文化提升行动,不断改善文化基础条件,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先后建成了泾川县宣传文化中心、13个乡镇文化站和215个农家书屋,实现了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加快文物保护开发,精心实施了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和城隍庙维修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积极实施“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工程,利用节庆日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交流和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广泛参与、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群体工作先进县”。围绕挖掘地域文化,积极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出版发行文化书籍30多部,创作发表文艺作品350多部(篇),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全省、全国开始崭露头角。顺利完成了县秦剧团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组建了泾川县西王母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泾川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和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泾川县分公司。

  同时,坚持把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累计投资3.9亿元,实施大云寺文化产业园建设、王母宫景区综合开发、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二期开发、官山林场生态旅游开发等重点项目25项,旅游基础条件发生明显变化。2010年,大云寺·王母宫景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终评验收;温泉宾馆晋升为4星级旅游饭店,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双联行动撑起新希望

  10月9日,走进汭丰乡郑家沟村,一排排塑料大拱棚反射着阳光耀眼的光芒,菜农单存贵正在自家的大棚里采摘辣椒。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老单被确定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的联系户,他说:“我们这里的农田土层薄、肥力差。过去辛辛苦苦一年干下来,能混口饱饭就不错了。今年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帮扶下,建成了蔬菜大棚,大棚里的辣椒上市早、歇果迟,少说能赚3万多块钱……”

  省委安排部署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泾川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总体部署,以优化发展思路为先导,以培育富民产业为核心,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就业等普遍性难题。结合省、市领导、部门的帮扶调研活动,泾川县把目标锁定在摸准贫困脉、开出致富方、实施大项目上,大力推进“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的贯彻落实,使“双联”行动得以向纵深发展。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帮扶干部共走访群众6800多户,召开各类座谈会500多次,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6408户,帮扶新建果园2.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6处,发展养猪1400口、养鸡3.8万只;坚持把项目、资金向贫困乡村倾斜,协调落实资金1632万元,帮助贫困村新建中小学校舍19处,改造危旧房屋1100户,拓宽砂化、柏油罩面、水泥硬化村庄主干及生产道路214公里,帮助解决了43个村群众饮水、19个村用电、31个村部分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贫困乡村富民产业得到确立和发展,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增智”并重,广泛开展了送书籍、送培训、送农资、外出参观“三送一外出活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此基础上,县上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能人帮扶行动,以张怀成、王德良等为代表的392名党员致富户、460名产业致富户、160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参与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中,为贫困户带去了致富奔小康的勇气和希望。

  帮扶单位和干部带着真情联村、满怀深情联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兴产业,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泾川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科学发展谋划新蓝图

  新起点谋划新蓝图,新阶段开启新征程。今后一个时期,是泾川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县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经济提速、实现转型跨越的攻坚时期。新一届泾川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认真审视县情实际,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梳理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描绘出了新的发展前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推进转型跨越发展为总要求,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着力强化项目、产业、园区、科教“四项支撑”,深度开发绿色果蔬、畜牧养殖、地方工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五大产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科学化社会管理“三大格局”,努力促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回山昂首翘望锦绣前程,泾水欢腾畅书壮丽画卷。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平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在美丽的回山脚下、泾水岸边,一个山川秀美、富裕小康、文明和谐的新泾川必将崛起。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