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凡人琐事实录>>第二部<学海孤舟>前言

2012年08月15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写在前面的话

  在第一本小册子《晚霞撷朝露》印刷以后,绝大部分送给我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还有一部分是一些熟人或陌生人前来索求的.大概在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北京等地的一些同学和朋友都索要过。发出不久,有不少人登门拜访,说了很多恭维赞扬的话,使我感到很欣慰,只要有人愿意看,能看下去,也算没妄费心血和金钱。

  我原以为这种书最多也是一些和我年龄相近的泾川老乡看看,能勾起一些怀旧之情而己.谁知一些外地人、年青人也有不少喜欢看的。有位平凉的女同志拿了一本回家还没顾的看,丈夫下班发现了,随便拿着浏览,结果,一直看到第二天天亮,看完才放下。一位玩古董的朋友拿去一本,以后向我多次索要,共拿去60多本,都是他的朋友因不认识我而通过他要的。高锦洲先生是原泾川农校的学生,年已八十多岁,现居兰州。曾三次寄信给我,两次写错了地址,直到第三次我才收到。他用公正的行书写了很长的两页,除对我的褒奖外,还纠正了书中的几处错误。他说:“解放那天你看见农校里陪解放军出来的不是校长,是两名教师,校长已逃回了老家,这时候我正在校院里往里面走,不知你看见了没有?”还说:“我记的做豆沙糕的原料是红小豆,不是绿豆。”一位平凉的老先生,拿着书到店里来,翻开其中几页指出,某人的名字,前后写的音同字不同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还有几处标点符号用的不对,要我再版时予以纠正;一位邻居每看完几段都要来谈自己的感想,说:“你的书写的真、实,让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语气平和,语言朴实”;一位泾川老乡曾拿去了五十多本说还有人要,他实在不好意思再要,并说:“看你的书像听人讲故事,越听越爱听”;一位兰州工作的青年人来信:“您是泾川人民的儿子,您深深热爱着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每次进城最喜欢的就是你家的老院子,坐在那个院子里,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像是一种千百年的亲切感。您的书我看了几遍,书中提到的建筑、人物、事物、使泾川城的历史更丰富生动,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过的地方,热爱的基础就是了解,您用您的笔把它们刻画出来,这是一种传承、一种历史责任感、是一种顽强精神的体现。”

  口头反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非常感谢这些好心热情的朋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更有很多人希望早日看到我的第二部、第三部书问世。实际上第一部印刷以后,我并没有打算再继续写下去,因为以后的生活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窝囊”。别人写辉煌,自己写“窝囊”有什么意思,不是自找没趣么?后来经过大家的鼓励,头脑又热了起来.解剖一下自己,让别人看一下自己的“小”来,改变一下口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于是拖拖拉拉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才拿出这本小册子来,只写了我当学生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多少趣味可言,但作为我学生时代的真实记录,记下来,总比让它白白消失的无影无踪要好些。让生活在天堂里的我的后背儿孙们看了以后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作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来回报社会,这就足够了。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