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中心村”:新农村小康图景

2012年05月28日 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宽阔平整的马路,青砖灰瓦的陇东民俗特色小康住宅,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高标准配套的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站在泾川县党原乡柳寨村文化广场,如果不是此时红红火火的庙会和戏台上的粉墨青衣,你很难相信自己身处农村。

  其实,不仅仅是柳寨村,泾川县全力打造的68个中心村,每一个都有这样的“时尚”面孔。依托这一个个中心村,泾川县农民过上了兼具田园意趣和城市色彩的生活,一幅城乡一体的新农村小康图景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近年来,泾川县抢抓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机遇,将城市社区的理念植入新农村建设,探索“中心村带动、联片区突破、整区域推进、组团式发展”的新模式,建成了产业发展高效集约、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公共服务高效共享的中心村,形成了城乡互动、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城镇化向中心村延伸,让农民快步奔小康

  泾川县,两塬夹一川。长期以来,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里的农村多为小户独立散居的村庄模式。村落分布零散、村民居住分散,不便于生产,也不利于生活。

  近些年,虽然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但许多地方只到乡镇就止步了,并未延伸到村。受此影响,农村发展的“龙头”还不能真正舞动起来,城乡一体的“鸿沟”也难以填平。困扰全省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农业发展层次低等问题,都曾不同程度地在泾川农村存在着。

  瓶颈怎么破解?泾川县的做法是,将城镇化进行到“底”。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3个层次推进的思路,泾川县确定了党原乡丁寨村、柳寨村,飞云乡毛家村等68个中心村布局,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中心村为基点的建设格局,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目前,68个中心村已初具规模。

  小康不小康,老百姓说了算!

  4月21日,记者来到柳寨村的武连成家。武连成的母亲拉着我们参观她的新家。陇东特色的小楼,漂亮的装潢,客厅、卧室、整体橱柜、雕花楼梯……一点也没有传统农房的样子。

  说起这房子的好处,老太太就打开了话匣子。武连成的家,过去也在山里,出来进去路很不好走,加上离城镇比较远,老人看病、孙子上学,都很不方便。去年儿子投资盖了这栋二层小楼,把她从山里的老庄子里搬出来。看着就跟电视剧里别墅似的小楼房,老太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然,最让她高兴的是,自打搬到这里,自来水一拧就来,电灯一打就着,路也好走了,出门走路3分钟就是村部,卫生所、健身器材、文化广场啥都有,干啥都方便。

  在飞云乡南峪村,村支书辛崇升领着我们去看村里新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在这里,超市、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一应俱全,外面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健身广场。围绕着社区服务中心,道路四通八达,路两旁的小楼一座连着一座。

  辛崇升的家,离村部不远,是新修的欧式小洋楼。说起原来的家,辛崇升手往山上一排破败的窑洞一指,说自己原来就住在那儿。和他一样,南峪村80多户村民都是从山里的窑洞搬出来的。

  和柳寨村、南峪村一样,如今,在泾川县建成的中心村,水电路网,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也走进了百姓生活。许多地方普遍建成了集标准化村部、学校、卫生所、幼儿园、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资店于一体的社区中心,成为中心村与周边群众购物、休闲和相互沟通、学习交流的重要阵地。

  集中人口,集约发展,中心村是一次全新的调整和探索

  要说中心村的好处,可不只是改善了村民们的人居环境这么简单。中心村改变的是传统的村庄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念,让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走进了农村。

  走进玉都镇太阳墩村,笔直的玉丰路沿线,一个个小院别具一格,门前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村支书刘维杰说,村民都是从原来老庄子迁过来的。这一搬给村里节约了100亩土地。

  原来,太阳墩村过去的老庄子,小户、独立、散居,土窑洞、地坑庄基较多,占地普遍较大。同时,户与户、村与村之间也闲置了大量土地。搬迁后,村里对腾出来的30处老庄基地集中复垦,大量荒置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集中带来集约。不仅仅是太阳墩村,泾川县通过建立“建新房、交老宅”等相关政策,对在中心村集中居住的农户按照建房用地0.4亩、产业用地不超过0.3亩的标准审批,村子紧凑了,占地比以前少了。同时,县里还对腾出来的土地复垦、综合开发,每年可节约土地2000多亩。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土地重新整理后,原来这里一块、那里一片的“边角料”,变成了集中连片的“丰产田”,不仅加速了土地流转,也倒逼出农业产业升级。

  汭丰乡郑家沟村的百亩蔬菜基地,就是依靠土地流转建设起来的蔬菜产业园区。进了园区,60座日光温室一座连着一座,每一座占地5亩。这种大棚好处很多,不但节省了墙体、棚膜等建设成本,微耕机、覆膜机都可以进入棚内,省时又省力。村民乔红娟家去年一个大棚就收入了2万多,因为效益好,今年扩成2个棚。

  同时,在中心村集中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中心村各类设施的使用率,而且减少了周边村组的建设投入,避免了无序建设和重复建设。全县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平均每公里收益农户,由散居区域的30户上升为80户。

  此外,集中连片建房,还可为每个建房户节约围墙和房屋墙体建设成本。集中“打包”招投标购买建材,成本也低于分散建房。就这一项,全县每年可节约建设资金300多万元。

  产业集聚,中心村舞起区域经济的“龙头”

  如果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让我们领略了区域经济的胜景。那么,如今在泾川县,区域经济也在为当地农村发展打开思路。

  当土地流转起来时,区域发展成为可能。塬上果品、川区蔬菜、养殖小区,县里的思路逐步清晰。在产业发展上,泾川县打破村组界限,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突出特色的要求,在各中心村积极规划实施果品经济带、养殖小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带动产业向中心村聚集。以中心村带动整区域开发,整片区推进。一个个“经济区”雏形初现。

  养鸡是泾川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说它传统,是因为在泾川养鸡已经有很多年的传统。从小户养殖到养殖小区,养鸡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富民产业。说它新兴,是因为这里,一种现代化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的自动化养殖、市场化经营的养鸡新模式刚刚兴起。

  红河乡田赵村村支书赵富贵去年刚刚开始养鸡,第一年就净赚了12万。他养的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土鸡,而是美国的白羽肉鸡。去年,赵富贵和县里引进的福润禽业公司签了订单,盖起了2个现代化的养鸡暖棚。

  “喂食、喂水、温湿度控制都是自动化的,鸡苗、饲料、防疫、技术都是福润禽业公司集团统一提供的。2万只鸡,一个人就伺候得了。过去都说养殖风险大,现在怕啥呀。”赵富贵说。

  这美国的白羽肉鸡长得快,42天就能出一棚,全都由福润禽业公司负责收购,一棚鸡能挣2万多元。今年,赵富贵的鸡棚已经逐渐步入正轨,养得好的话一个鸡棚一年就能出6栏,到年底利润能翻上一番。

  润泰牧业,也是泾川县为发展养鸡产业引进的企业,去年8月建成投产。企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养鸡提供统一种苗、防疫、技术,统一收购产品,还定期对农民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在这里,一条产业链将公司和农户紧紧连在一起,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当然,小小的田赵村可不够两家企业“吃”的。光福润禽业公司一年就能消化肉鸡3000万只。为了把产业链上农民那一环补起来,县里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企业还想出了保底、融资等好办法。如今,一个个大型现代化的万只养鸡暖棚建立起来、一个个集中养殖小区建立起来了,现代化养殖基地逐步有了规模。

  不仅如此,在泾河川区,建起了以光明村、王村村、向明村、二十里铺村为中心的蔬菜产业园区。在泾川塬上,党原乡坷老村的千亩苹果长势喜人,飞云乡元朝村的现代农业后劲十足。

  柳寨村村支书付忠银还有一个更大的规划。他打算将村里的土地重新整理、划分,按照蔬菜、养殖、人居等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让产业定位更清晰,让生产力要素更集中……

  一幅农村小康的美好画卷由此展开。依托中心村这一制度设计和实践,泾川县离小康越来越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