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电视纪录片《地宫密码》<二>

2011年12月15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泾川大云寺舍利塔

  片头语:缄默的石头一旦铭刻了时代的斧凿之痕,地宫就成为了释读往事的标本。那么,千年岁月究竟在黑暗的空间里存留了怎样的秘密?又是怎样的人文记录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地宫密码》

  历史顾问∕俄军 张怀群 编导∕马海平 撰稿∕逯向军 剪辑∕王锋

  解说词:这是一座看似古老的砖塔,灰旧的色彩与周围绚丽的建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如同彩色影集中偶然夹杂着的一张暗淡的黑白照片。

  解说词:这就是藏有一粒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法门寺。随着地宫的洞开,埋了千年的唐代文化宝藏重见天日。从此,法门寺香火旺盛,膜拜者络绎不绝,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

  解说词:舍利是人去世火葬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加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相传释加牟尼火葬后,有8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在世界各国渐次盛行。

  解说词:一粒舍利成就了法门寺。在绵延千里的黄土沉积区,法门寺点燃了破晓的佛灯,让心怀虔诚的人触摸到了佛祖生命的余脉。佛法无边,那么,在广袤的黄土之地上,还能否找到和法门寺一样有着佛光普照的大寺?

  解说词:泾水涓涓,芮河潺潺。据史书记载:泾芮河水浇灌的古泾州周长28华里,规模宏大,雄踞西北,为关中之襟,长安门户,是陆路丝绸之路翻越陇山进入内地的第一大城,而佛教恰是从丝绸之路上传播来的异域文化。因此,泾州有着天时地利的佛缘。

南石窟寺塑像

  同期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泾川县政协副主席: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西起泾川县城西的北魏王母宫石窟寺,东至泾明乡东北郭盖村太山寺石窟寺,分布在泾河两岸百里石崖间,现存窟龛512个,其占地面积、石窟数量、佛寺规模均已接近敦煌,这是佛教圣地泾川的佛教圣迹,是丝绸之路的原始物证。

  解说词:铅华落尽,洞窟依然。不幸的是,明洪武年间的一场水患,使泾州城全城覆没,也淹毁了所有的文书档案,使得自商周至明代年间辉煌的历史记载化为乌有。而在泥泞中逃生的人们从此离开了泾水之南,择居到了北岸,这就是今日高楼林立的泾川,而古泾州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渐渐变成了辛勤耕作的农人们种植庄稼的富饶良田。

  解说词:1964年12月的一天,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古泾州遗址上集体平整土地。社员乔碎成在一处貌似坟冢的荒丘上铲除瓦砾时,突然感到铁锹碰到了巨大的石块。乔碎成想放弃再挖,但转眼一想,这是队上平田整地,要的就是把高处铲平。于是,他使劲将石块一翘,没想到突然露出了一个洞口。他好奇地趴在洞口仔细一瞅,发现里面似乎还有东西。于是就喊生产队长乔万福过来看。乔万福一瞧,顿觉一股寒气往外冒。他一边通知人向上级报告,一边爬进去想看个究竟。

  乔万福同期声:肚子上皮刺破,手帕盖着,叫来了平凉文化馆。

  这就是当年的生产队长,发现地宫的乔万福。他说,当时给生产队奖励了架子车,自己得了奖状,很高兴。如今,岁月沧桑,他老了,但提及大云寺,他的心还是十分激动。

  解说词:洞口狭窄,里面空间也不大,不要说是陵墓,就连乡下人家的坟坑都比不上。如此地方能装啥宝贝啊,这让围观的社员们不免心凉。

  解说词: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闻讯后立即赶来清理发掘,发现这座建筑为砖石混筑,大致呈方形,坐北面南,居中开一门。门前是一条宽1.5米、长约2米的过道,过道两侧的壁面上残存着斑驳的彩绘,已剥蚀殆尽。在门楣门内外两侧的石面上均有线刻的图案,内容为华丽的香炉、婀娜的飞天、威武的天王和强壮的力士。看到这些,富有经验的专家们认定这是佛塔地宫。

  解说词:地宫是佛塔的附属部分,一般建于塔基之下。以埋藏舍利和供奉物为主的地宫是源起于印度的佛塔制度与中国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这之前,文物考古专家尚未在华夏大地上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佛塔地宫。踏破铁鞋无觅处,看着眼前的情景,考古人员不由得兴奋。

  同期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建塔瘗埋舍利的习俗也在中国流行。泾州大云寺地宫的出现,在中国舍利瘗埋制度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它首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开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辛革著《佛宝——塔中的秘密》一书中,就按舍利石函纪年为序,将泾川大云寺地宫排在了第一,而著名的陕西法门寺则排在了第四。

大云寺地宫石函

  解说词:地下文物的出现弥补了一场毁灭性大水给泾川人文带来的空白,那么,透过大云寺千年的地宫,专家学者能够从中解读出怎样的惊世秘密?

  解说词:这个被意外发现的地宫中放置着一个高28.3厘米的大理石石函。石函下半部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已经有点变色。拭去盖上的积土,四行遒劲的字迹显现出来:“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石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

  乔碎成同期声: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链系在匣上,打开来,里面闪电一样发光。

  当年发现地宫时,乔碎成还是个青年人,他目睹了佛祖舍利,看到了闪烁的光芒。如今,老了的他抬头就能看见大云寺舍利塔的巍峨,因为,他的家就在大云寺博物馆后边。

  解说词:地宫石函上刻有铭和序,这些千年的文字成为了洞开往事门扉的钥匙。

  解说词:沿着时间的隧道,石函如同历史的索引,让今人的视线定格到了距今1400多年的隋朝。

  解说词: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文治武功,科举制度的创立,大运河的修建,极度开明的汉化政策,为后来唐宋汉文化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在文帝时代,一件盛大的佛事活动影响了全国,也使得陇上泾川得到了浩荡皇恩的惠顾。

  解说词:隋文帝信佛,他沉湎设坛讲经,喜好佛乐高鸣,乐意在雾烟缭绕中梦想万世基业。为此,他从印度阿育王身上学来了弘法护教的治国理念,并试图仿效阿育王同一天修建万座佛塔的作为,想让他统治的疆土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国。恰好隋代来华的3位僧侣中,有一位给隋文帝奉送了价值连城的佛祖舍利,这让心怀虔诚的隋文帝看到了佛性的曙色。舍利所在,就是法身所在,为了光大佛慈无量,公元601年6月13日,隋文帝在他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命令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并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时将舍利装入石函。

  解说词: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属于30座舍利塔建筑地之一。14粒舍利由高僧送至,在泾州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

  解说词:舍利凝聚着朝廷和天子的思想,寄托着庶民的祈愿。舍利所在,也就是皇恩所在。因此,舍利是一代代帝王教化人心,稳固江山的政治符号。

  

  张怀群老师著述颇丰,是泾川人文的活化石。在他的作品中,我读懂了大云寺的历史。在他娓娓讲述中,时间的隧道始终洞口,岁月倒回,地宫的密码才得以完整破解。

  解说词:作为佛教圣物,舍利在我国云贵之地也有发现,但都不完整,有的遭破坏,全国只有泾川发现的最完整,所以十分珍贵。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最不常用的数字是14,而佛教常用数是13,佛塔多是13层。那么,为何大云寺地宫中的佛舍利是14而非13?

  同期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14就是2个7,14粒佛祖舍利中的第1个7是一个组合,即为隋文帝、皇后、太子杨广、各位王子和他们的子孙们祈福。14中的第2个7是一个组合,为京城内外的一切官吏、天下一切黎庶、万物生灵祈福。

  解说词:地宫中供养了14粒佛祖舍利的大兴国寺将佛家的慈善和皇家的威严集中释放在了泾州之地上。试想,薄暮之下,鼓声悠悠,青灯烛光照亮的大寺无疑就是夜行人彻悟生活的心灵灯塔。在一个信仰香火的年代,佛祖真身的余温足以慰藉皈依或俗家弟子匍匐的躯体。然而,短短90年后,大兴国寺的命运因另一位帝王的垂青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解说词: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为了安抚人心,稳固朝纲,她在称帝前的7月就将一部在历史上尚存真假质疑的《大云经》颁行天下。

  同期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

  很多人说是武则天伪造的,包括一些正史记载。其实,《大云经》是古印度人昙无谶北凉时在敦煌译出的,昙无谶译经始于北凉玄始十年(421年),义和三年(433年)被害,《大云经》翻译时间当在421年—433年之间。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颁《大云经》时,《大云经》已存在了260年左右。

  

  在埋葬武则天的乾陵,我攀援到了最高峰,人生如梦,《大云经》的颂声早已远去,唯有无字碑屹立,虽比乾陵之峰低,但在华夏儿女的心上,武则天和碑一样的厚重。

  解说词:《大云经》讲述的是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般涅槃经》,后来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她以凡胎降生到了人间,再次听闻了佛法深义。虽然她身为女人,但后来成为国王,得到了转轮王所统领的四分之一的疆土。

  解说词:武则天想以女身称帝,按照儒家传统思想不得干预朝政,这是她最忌讳的,也是她最后怕的,而《大云经》里女菩萨的故事正好为武则天称帝做了完美的注解,奉天承运,《大云经》恰好满足了她政治的需求。

  解说词:登基一个月后,也就是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在长安和洛阳两京及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

  解说词:泾州又一次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宠幸。

  解说词:泾州大云寺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这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武则天龙颜大悦,请了当时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师镂金雕银,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以阴文隶书在石函四周刻上唐代银青光禄大夫孟诜撰写的铭和序,详细记载大兴国寺原址上发现石函、舍利,大云寺兴建和重新安置舍利的全过程,然后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造就了泾州大云寺的金碧辉煌。

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金银铜棺椁

  同期声: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泾州大云寺发现的时间比法门寺早了整整23年,金银棺供养佛祖舍利比法门寺早了约180年。

  解说词:然而出不逢时,在文革特殊的年代,泾川大云寺发掘的文物让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喜忧参半。为防止文物遭破坏,加之中印关系,一代伟人做出了不宣传,不声张的指示。为了保护罕世的国宝级文物,在当时的条件下,省上决定将其收入甘肃省博物馆妥善保管。

郭沫若看泾川大云寺出土的舍利金银棺椁

  解说词: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在甘肃省博物馆里,郭老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由于没有看到刻有铭文的石函而无法判断舍利出处及时间,故说道:“舍利石函、贵在石函。”因为郭老这一句点评,当时尚留在泾川县的舍利石函很快也被运到了省博,从而使千年弥足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解说词:泾川大云寺地宫虽在深埋地下千年后重见天日,但发掘后的40多年里始终默然无闻,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泾川神秘舍利的国内外展出,泾川大云寺才声名远播。

  同期声: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谈佛祖舍利

  2004年赴美展出, 2005年4月26日,在为期一个多月的“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上,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人限时30秒。

  解说词: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兴建的一座特殊的寺院,却又因一个残酷的事实遭到毁灭的寺院。公元705年,为了继承李家江山,女皇的儿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很快毁完。在时间的长河中,泾州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在世俗的灰尘和不可阻挡的洪流中消逝了。

  解说词:就像一棵树的倒地,但只要根在,一经阳光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树会发芽,会重新长出茂密的枝桠,长成让人仰视的栋梁。对泾川大云寺而言,地宫就是种子,石函铭文就是破解历史的唯一密码。

  解说词:因为地宫,泾川大云寺的历史没有断档。这是时间和天意为泾川留下的财富。如今,为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泾川县开始在古泾州之地上建设大云寺博物馆,重现隋唐时代的盛世风采,让世人在现实的烟云中洞悉历史的沧海桑田。

  

在大云寺博物馆的院内,我采访完张怀群老师和博物馆杨宏举主任后,点烟思索。

  解说词:泾川大云寺博物馆总占地364亩,分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总体规划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主要建设迎宾广场、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共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08年5月竣工。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5月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门前广场,配套完成了影壁、景区围墙及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工程。

  解说词:泾川大云寺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解说词:群策群力,泾川大云寺博物馆的建设也浸注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目前,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

  同期声:泾川大云寺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宏举: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大云寺景区必将成为海内外佛教文化重要的弘扬、学习、研究之地,也必将成为弘扬保护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胜地,成为海内外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解说词:泾川大云寺舍利塔为7层钢架结构,象征佛教的七级浮屠,塔高95米,内含佛教的九五之尊之意;塔刹下部13层项轮,象征着佛教有13天,最顶上的火焰宝珠诠释着佛祖舍利子的来历。整座塔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塔体设计新颖、气势宏伟、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仿唐第一塔”。远望,墨灰色的大云寺四角方塔高耸入云,蔚为壮观。

泾川县委宣传部女干事一直陪同采访,站在舍利塔的最高层,她似乎看到了泾州昔日的繁华。

  解说词: 地宫是历代帝王寄存心愿的密室,试图通过佛祖的保佑,祈福国家兴旺,百姓安康,所驰骋的疆土完整。因此,地宫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物证,也是一代人精神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泾川大云寺地宫是回望历史的窗口,也是启开人文的门户……

2011-8-15于兰州

王锋是甘肃做电视后期的高手,但摄像也不赖,从他专注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执着的拼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