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文化“种”出新气象

2011年12月0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近年来,泾川县坚持把欢乐和文化送到基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活动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该县积极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催生出了农村文化的新气象。

  “泡书吧”成了新时尚

  农闲时节,飞云乡坡头村的农家书屋成了最火爆的地方,前来看书的农民常常是人满为患。今年64岁的李统邦老人手捧一本《优质苹果管理技术》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在小本子上做起了笔记。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牛忠本介绍道,他们村是苹果种植大村,有关果树栽植和果园管理方面的书成了农民的“香饽饽”。

  近年来,泾川县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常抓不懈。目前,全县14个乡(镇)162个行政村建成了农家书屋;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农家书屋配送了400多万元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书籍,农家书屋

  覆盖率达到75%,有的农家书屋还配备了计算机、远程教育设备。如今,闲暇时间到农家书屋“泡书吧”已经成为该县农民的新风尚。

  “文化墙”扮靓新农村

  “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务正业,谋生计,勤劳作,同富裕……”这是窑店镇公主村“文化墙”上的三字经。玉都镇康家村,一幅幅烧制精美的“二十四孝”图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泾川县坚持把“文化墙”作为“文化的放大镜”,采取漫画、诗歌、顺口溜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将政策法规、科技经济、道德文化、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等政策知识的宣传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传播政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把“文化”写上墙,使村村都有新景,让一面面文化墙会“说话”。据统计,全县在312国道、304省道、罗长公路等重点公路沿线书写固定标语230多条,喷绘张贴墙体宣传标语800多条,通过文化墙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小名片”激起千层浪

  “自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以来,村上制定优惠政策优先考虑评上的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评上"和谐五星户"的,都把牌子挂在自家大门上,这个牌子真正成了农民的"名片"。”党原

  乡樊家村党支部书记樊学宽这样说。

  为了倡导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先进文化教育农民,全县开展了以“致富星、守法星、和睦星、义务星、信用星”为主的“和谐五星”评选活动和强化农民素质、优化产业结构、美化农家院落、绿化生态环境、净化社会陋习、深化文化活动为主的“六化”群众性文明创评活动,营造了浓厚文化氛围。目前,全县共评出“和谐五星”户2211户。

  文化大院“火”乡村

  为解决农村滞后的文化基础设施这一问题,该县从加大投资、开展文化活动入手,依托新农村建设,在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文化大院。在党原乡丁寨村的文化大院里,体育场上正在进行篮球赛,棋牌室里六七个农民围在一起下象棋,院子里的活动器械上,孩子们在玩跷跷板,有人正在活动筋骨……晚饭过后,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人们在广场上跳起了健身舞。村主任郭忠和说,闲暇之余,村上的自乐班还来唱秦腔,文化大院就像唱大戏一样热闹。

  泾川县“种文化”,首先建好“种”的舞台。县上依托新农村社区建设,建成了17个文化大院。同时,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建了13个乡镇文化站,并配套了相关设施。党原乡副乡长白立华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农民闲暇有了好去处,喝酒、打麻将的少了,读书、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农村的民事纠纷也减少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