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造福泾川人民

2011年07月30日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点击数:

  从土窑洞走向砖瓦房

  赵凤英1986年嫁给张泾川时,就住在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阎洼社庄东头的张铁家那处窑洞,当时家里人口多,属于她和丈夫的只有1孔窑,不到20平方米,她的大儿子是在窑洞出生的。1988年,窑塌得住不成了,就在窑前面修了3间土木结构的瓦房,这一住就是20年。到2008年这3间瓦房也成了危房,受地震影响,檩断墙歪,又住不下去了。

  2009年4月,泾川县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在高丰村确定了一个安置区。陆续建成后,赵凤英和同村的共58户居民先后搬到了这里。她家的这处新居,居住区占4分地,后面还有6分地的养殖区,院内主房4间约70平方米,生活辅助用房3间约36平方米,修这处院子共花了13万多元,其中政府补贴以工代赈资金8000元。

  7月20日,记者在张铁家那片窑洞前看到,一排窑洞大多已坍塌,窑洞前荒草已有齐膝高。党原乡党委副书记吴生文指着其中一孔窑洞说:这就是赵凤英家的窑洞,现在已完全坍塌,这一片2009年前还住着十多户人家。

  泾川县发改局局长毛宏伟介绍,泾川县2009年以工代赈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025万元,对飞云、党原、王村3乡镇2个村社的189户947人实施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在帮建住宅的同时,配套修建了砂石道路、人饮工程、农电线路,新建了果园和温棚圈舍,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从小农经济走向商品经济

  袁彩霞和赵凤英原来住窑洞时是邻居,现在仍然是邻居。她的家境要相对好一些,原来有5孔窑,2004年儿子瞅对象,女方家发现他们住的窑洞便不同意,提出若想成亲,新房必须是瓦房。于是她们家在窑洞前修了5间土木结构瓦房,才把新媳妇娶进门。

  袁彩霞养猪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无论肉价涨跌她都坚持饲养。但在住窑洞时,由于空间有限,她最多时也才养十几头。修建新宅时,她们家一次在后院修了8间猪舍1间料房,使养猪存栏能力一下达到了50多头,近期肉价上涨,让她感到很乐呵。

  党原乡赵家村的赵军社原来在村口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焊接的铁皮房开小卖部,他们一家6口人原来在上坳住着3孔窑。以工代赈项目落户他们村时,他直接盖了栋二层楼,上下各3间共180平方米,二楼住人,一楼的其中2间卖日用百货,另一间卖农资,生意越来越红火。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