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新农村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2011年07月15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七月的泾川,满目葱茏。

  一幅新农村建设绘就的新画卷,呈现在泾芮河畔:村庄里,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连着院落,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小洋楼在绿树掩映下引人注目,各色争奇斗艳的花卉扮靓了村中心文化广场;果园里,套了袋的苹果挂满枝头,一座座蔬菜拱棚首尾相连,一望无际……泾川,作为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大变样:产业兴了,农民富了,村子美了,庄户人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了。

  果树富了咱农家 

  村前屋后是大片的果园,公路两侧是旺盛的红叶李、垂柳,丰台乡张观察村一排排白墙红顶的两层小康屋在一片翠绿中时隐时现。

  走进一处小康屋,整洁的水泥地院落,细白瓷砖贴的外墙,装修讲究的客厅挂满了字画,见到记者打量沙发,主人张朋贵连忙介绍,沙发是梨木的,两年前搬家时花了六千多元买的。

   “儿子们都嚷着叫我搬到城里住呢,我思忖着划不来去,我种的6亩苹果园,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呢!”张朋贵满脸笑意。丰台乡是全县的果品大乡之一,近年来,每年新建优质红富士果园平均都在2000亩以上,全乡果园面积累计达到2.9万亩,户均达到4.8亩。

   “村在林中,人在绿中”。这是人们对飞云乡元朝村的描述。放眼望去,村子树木环绕,绿意盎然,果满枝头。元朝村的果园种植区立着一个牌子格外醒目,牌子上写着“泾川县飞云乡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区”的字样,“优质绿色苹果质量标准”、“苹果无公害标准化周年管理规程”、“绿色苹果基地农药使用准则”等一一“亮”在墙上。元朝村是全县有名的果品大村。目前全村果园面积达1361.5亩,占全村塬地总面积的96%。2010年全村果品产量2650吨,果品总收入达960万元,户均收入4.51万元,人均收入1.06万元。

   “这几年,我们组织群众落实各项规范性技术要求和标准,优果率也从以前的50%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下一步的目标是进入欧盟市场,到那时村民的收入就不是现在这个数了。”村支书刘恩儒充满自信地介绍着。

  泾川县把果品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产业,全县果园面积累计达到38万亩,初步形成了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泾芮河川区优质梨、山区杂果经济林三大果品基地。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蔬菜圆了小康梦

  泾川农民有着种植蔬菜的传统,这几年,这一传统产业搭上新农村建设的“顺风车”,已成为农民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全县投产的日光温室达到1447座,大、中拱棚14932座,带动种植各类蔬菜13.3万亩。初步形成了泾芮河川区、红河川区、黑河川区拱棚蔬菜主产区,城关镇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主产区,泾明、罗汉洞万亩地膜马铃薯主产区,王村、芮丰胡萝卜主产区和南北二塬果菜立体间作栽培示范区。县上还先后办起了规模较大的陇东瓜果交易中心、蔬菜交易市场,年销蔬菜近6万吨,蔬菜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7月1日,在芮丰乡郑家沟村百亩大拱棚蔬菜园区里,记者见到了正在采摘辣椒的当地农民张春宝。67岁的张春宝告诉记者,他以前没种过蔬菜,政府投资为村民修建了大棚,今年2月,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了一个棚,到6月底,他已经卖了6拨辣子了,眼下,正在摘第七拨。

   “村里请了陕西的技术员,什么时候栽苗,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技术员都会告诉我们的。”张春宝说。

  技术员杨学成说,按照目前蔬菜市场价格,一个大棚每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百亩大拱棚蔬菜园的20个大棚一年净收入可过100万元。

  王村镇二十里铺村85个中拱棚让一半的村民住进了小康屋。记者在去年刚搬进新房的拜存根家里看到,光洁平整的瓷砖地面上摆着时兴的家具,墙壁上挂着的60寸的液晶电视在偌大的客厅里只占了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拜存根告诉记者,他家种了6个中拱棚,5棚西甜瓜、一棚青辣椒。

  与二十里铺村组团发展的向明村104个日光温室里生机盎然。“去年十一月份栽的西红柿现在还在卖”,村民高晓红一边摘菜一边说,“黄瓜摘了种西红柿,西红柿完了又种黄瓜,效益好着呢!”高晓红告诉记者,他的两个棚半年就净挣了3万元。

  原来在砖厂打工的朱宝平看到县上出资修建的日光温室后,感觉到机会来了。刚开始他包了两个日光温室,种了些西红柿、黄瓜、辣子、西甜瓜,半年就收入了4万元。“今年3月,我又包了3个棚,政府出资咱只管种菜挣钱,至于销路和价格有合作社给咱们操心呢。”朱宝平打趣说道。

  养殖鼓起“钱袋子”

  党原乡丁寨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目前,丁寨村96%的农户发展养殖产业,建起百口猪舍120多座,年生猪饲养量达到5万头,出栏3.46万头,养猪产业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到32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4712元,比1996年增长了6.7倍。建成小康住宅247户,占总户数的60.4%。

  丁寨村的梁海霞养着35头育肥猪和十几头母猪,丈夫袁五贵做贩运生猪的生意,除此之外,她家还开了个兽药门市部,种有3亩套种了豆子的果园、3亩麦子和两亩玉米。

  夏收季节,梁海霞也是不紧不慢地做着平日里的活计。“3亩麦子用联合收割机不到一小时就收完了,给猪喂料有自动上料机,上水有自动饮水机,猪‘睡’的是生态发酵床,不会产生臭气和污水。”梁海霞说道。

  谈起家庭收入,梁海霞笑了笑:“乱七八糟的都算上,一年也就勉强十来万吧,这个收入在村里也就算个中等水平。”

  林下养鸡也是泾川农民看好的一个项目。放养生长的鸡肉品质高,效益好,而且山林里散养的鸡疫病少。同时,林下养鸡对山林也有利,鸡吃林子里的虫,粪便还林,增加了林地肥力。

  在丰台乡张观察村的正兴林养鸡场,记者看到数千只黄褐色小鸡正从树林里吃虫归来,叽叽喳喳地一大片。

  据鸡场场主马正兴介绍,林养鸡是红肉杂鸡,也就是过去农家养的土鸡,鸡舍后面的林场是林养鸡的“大食堂”,小鸡们每天早上去“大食堂”找虫子吃,傍晚回到鸡舍加一点“餐”。

  马正兴算了一笔账:1万只架养鸡,每天要吃掉1500公斤饲料;而林下放养,每天人工喂食不到100公斤。而且放养鸡的鸡肉和鸡蛋品质好,属于绿色食品,价格是架养鸡的几倍。

  马正兴说,他今年养了两万只红肉杂鸡,按照一只鸡15元的利润来算,养鸡一项收入就有3万元。

  养殖业渐成泾川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泾川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全县秸秆养牛示范村14个,建成各类养殖小区38个,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5.33万头、24.4万口和159.5万只。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