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农村新能源建设侧记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持续推进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18090户,总容量达14.5万立方米,惠及13个乡(镇)96个村,沼气普及率达到25%,推广使用太阳灶1.1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6400平方米,节柴灶7.76万台,节能炕12.3万铺,建成养殖场沼气工程4处,生态校园沼气工程6处,沼气服务网点57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进入了加快发展整区域推进的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农村沼气能源项目总投资58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93万元,地方配套175万元,群众自筹3475万元。项目总投资比“十五”期间1221.5万元增加了3.8倍, 沼气普及率由“十五”期间的7%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太阳灶普及率由“十五”期间的7.7%上升了8个百分点。一是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推广“猪(牛)—沼—粮(果)”模式,“一池三改”模式,养殖场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卫生厕所+沼气池+食堂改灶”生态校园模式,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二是把沼气池建设与“果、畜、草、菜”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建设相结合,与扶贫整村推进、“三清五改十配套”工程紧密结合,着力构筑沼气产业链条,形成了由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推广、服务体系,沼气技术从池型设计、规划施工,到使用管理均趋于成熟,编写印发了《泾川县农村沼气管理手册》,并积极宣传推广“猪—沼—果”、“猪—沼—粮(经)”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广泛开展沼气综合利用,节支增效,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四是建设了一批以党原乡丁寨村、李家村、樊家村、高丰村、玉都镇康家村、王寨村、高平镇大寺坳村等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座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节省柴2-3吨,沼液、沼渣可作肥料,沼液还可作饲料喂猪、喷洒果树、蔬菜等,农户一年在燃料、化肥、农药方面可节约1500元。据估算,全县每年可实现节煤2.7万吨,折合标煤1.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4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0.04万吨,相当于年保护林地19万亩。每年用沼液喷洒果树4.8万亩,果品质量明显提高;沼液浸种面积246公顷;沼液喂猪2.65万口,节约饲料添加剂94吨,减少农药施用量43.5吨。全年可增收节支2800万元以上。通过农村能源项目的实施,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农户用能结构得到了改善,同使用沼气、太阳灶前比,人均年减少燃用秸秆180公斤,薪柴30公斤,煤炭25公斤,有效节约了森林资源,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沼气生态能源建设工作被县十五、十六届人代会评选为人民最满意的实事之一。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