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流转土地发展产业见闻

2011年04月2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泾川县针对产业规模小、分散经营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原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倒兑、转让等办法,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转”起来、结构调整“活”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

   四月的泾川,阳光明媚,记者来到汭丰乡枣林子村一组“种菜能手”尹有贵家的蔬菜大棚里,只见成畦成畦的黄瓜苗已开出黄色的小花,有的苗上已挂上了鲜脆欲滴的小黄瓜,主人正忙着给黄瓜打茬……

  今年52岁的尹有贵家有6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们夫妇照顾两个孙子,还包了1个日光温室和24个小拱棚种菜。他告诉记者,日光温室先育苗,育完后种一茬黄瓜,种一茬芹菜,去年日光温室收入了1.8万元。随同记者采访的枣林子村主任介绍,枣林子产业园是2008年流转土地建起来的,产业园占地248亩,村上共有800座拱棚,配套了井、路渠、水、电等基础设施。全村5个村民小组264户1084口人,户均3.1个棚,去年全村蔬菜收入80多万元,人均800多元。在汭丰乡,像枣林子村这样的流转产业园还有百烟、郑家沟等4个产业园。

  “土里生金”,在泾川县,当政府引导农民让土地“转”起来后,土地也真正为农民赚得了真金白银。

  马正兴是丰台乡有名的“苹果大王”,2008年,他以每亩100元的承包费从农民手中将位于蒋丰路的120亩撂荒果园流转了过来。“流转过来后,采取标准化管理措施管了两年多,去年产了5万多公斤果子,收入了20多万元,再管两年多,年收入过百万应该不是问题。”马正兴充满信心地说。

  当记者问到这么多果园怎么管理的时候,他笑着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一方面合作社会员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给我流转土地的农民也是我的‘产业工人’,雇他们干活,付他们工钱。”目前,他的正兴合作社会员已经达到178人,果园面积达到2200多亩,500吨的气调果库也正在筹建中。

  近年来,泾川县针对产业规模小、分散经营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民主议事的方式,在原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倒兑、转让、租赁、反租倒包等办法,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全县产业发展转出了活力。通过对产业用地进行适度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在农村出现了土地“转”起来、结构调整“活”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的喜人局面。目前,该县依托流转的土地建成了3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搭建中拱棚1.49万座,修建日光温室1755座,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4%。

  土地“转”起来,农民“两头获利”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玉都镇康家村端贤路有一片108亩的撂荒土地,承包给村里两个社,150多人每人不到8分地。由于地块小,农户种植起来十分不便,经济效益也上不去。今年,该村与本村种养大户张玉成达成租赁协议,建起了温棚养牛小区,并种上了100亩全膜玉米。同时,该村让土地农户在流转的土地里季节性务工,人均年收入都在两千元以上,并且每年可得到每亩100元的土地租金,加上其他收入,全年能获得万元以上的收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