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我看泾川博客之张怀群

2010年07月31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对于泾川人而言,张怀群先生并不令人陌生,他是这片土地上的父母官之一。然而这只是一个大众概念。张怀群先生的光环远不止于此。

  请吃或者吃请是这个时代人们生活旋律的一个重要乐符。席间,有关张怀群先生的话题就成了衔接这些乐符和承载主题的灵魂内容,常常被同样关注泾川文人的朋友们所乐道。

  作家、专家是关于张怀群先生的粗线条描述。二十多年间出书二十多本,涉及文学创作、地域和民俗文化研究发掘、文化产业策划创意探索等等。

  西王母文化、百里石窟长廊、大云寺佛教文化、泾川完颜文化这些近年来有关泾川的互联网高频词无一例外的从先生的文字中跳出来,以最早或者最强的姿态走向媒体,继而轰隆隆的在这个信息时代散将开来,泾川因他而变的更加丰厚和多彩。网友留言认为,张怀群先生的辛劳已经跨越了年代,留给今天乃至以后泾川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时间会证明此言不虚。

  一个个土著的泾川人竟然从先生的博文中才雾里看花,熟悉了泾川的质朴与多彩。那些小时候吃腻了的小吃,在先生的博文里流香溢彩,牵扯着我们的眼球,牵动着记忆深处的情愫,怀念和感动由此而生。而先生的用意,或许并不仅仅在于文学题材和民俗收录。吃在当代或许能从先生的小吃博文中吃出效益呢。

>  那些留名到此一游的先人们或许不会知道若干年以后,他们踩过的这些破败不堪的石窟会因为张怀群先生而名世,并且以百里石窟长廊的气势占据各大媒体的黄金版面。窟是破窟,却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再也从窟中找不到精美的雕像和完整的壁画,找不到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经济效益,却隐约感受了泾川历史的厚度和宗教的深度。至少,我们已经通过石窟展示了泾川,这种潜在能量暂时无法评估,但踢着自己的眼球走路的人是永远无法感受先生的那种文化气度的。

  早知道刘映祺先生在研究西王母文化,详尽论述了西王母与泾川的源缘,西王母文化由此与泾川息息相关。而成就泾川西王母文化定位的则是张怀群先生,透过先生组织的两次国内外、海峡两岸西王母文化研讨会,透过先生的博文可见一斑。至今天还有泾川文化人士否认泾川的这一史前文明,其短视的目光和尽信书的幼稚反之于先生,就成了先生的空想主义,认为先生仅一书生而已,在做文字游戏而已。乃至先生偌大的地域文化系统研究成果被人为的边缘化,在实际操作中颇受冷遇甚至阻挠,很令泾川和关心泾川的文化人无奈和心寒,而先生还是先生,吃自己的草,挤自己的奶,无怨无悔,一如既往,以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研究成果震撼着关心他的人。

  张怀群先生的《放飞新思绪》组文令人侧目,我注意到这些文章创作于九十年代,那是一个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启蒙时代。今天看待先生的这些文章,其内容和观点尚令人充满新奇与叹服。而还原到十年前,这些超常的思维是绝对能够领队时代的。先生的知识涉猎和思维方式充满智慧和天性,真令人叫绝!

>  张怀群先生的视觉本真独到,一个千百年的老爷过关镜头,一个重复朝夕的市场小摊,都反映到了他的博文中,令人颇感亲切与思索。泾川的一颦一笑从先生的博文中传递给在外的游子,撩拨着他们无限的思乡温情,于是先生成了互联网时代泾川游子眼中的家乡亲人,我亦感同身受。

  细线条的解读张怀群先生离我还很遥远,只能从他庞大的博文群中感受点滴。期望有熟悉先生的泾川人能续写先生精彩,共同为家乡的文化人鼓与呼!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