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历史遗存>出土文物 >> 正文内容

文物故事| 元 泰定元年红陶鸱吻

2020年04月30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元泰定元年(1324)年烧制,宽75厘米,通高100.20厘米,厚15厘米。现藏于甘肃泾川县博物馆。

鸱吻,我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用以象征辟除火灾,通常在屋脊成对出现。该对鸱吻以红陶烧制而成,素胎,未施釉,一个尾部断裂,一个完整。其中,在尾部断裂的这件鸱吻内背侧阴刻有“皇帝万岁位泰定元年□月十三日讓雨”字样。此对鸱吻造型相同,皆张口眦目,尾折而向上翘起,耳、鼻、牙、须、角、鳞雕刻极为精致,栩栩如生。鸱吻身侧另堆雕一立于祥云之上的仙人形象,其中一个头部残缺,只剩躯干;另一个则完整。仙人脖系巾,着短裙,孔武有力。祥云之下及鸱吻背部顶端各开有一圆洞;其中,背部顶端之圆洞应为插剑之处。鸱吻背上插剑有两个目的,一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镇水火的意思,另一取避邪的用意。泾川在元代属都元帅府,曾在此立总司,辖邠州,后属巩昌总帅府。如此大型的鸱吻构件,反映出了当时泾川本地经济及手工业、建筑业的发达,也是泾川当时城市地位的一种象征。

这对泰定元年红陶鸱吻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1985年,在泾川县飞云乡元朝村,一场大雨过后,该村一山体塌方,大量陶质建筑饰件被冲刷而出。我馆接到消息后,随即前往清理,并发现了一处元代窑址,这对红陶鸱吻就是发现于该窑址。与这对红陶鸱吻同时清理而出的还有大量瓦兽件,这些瓦兽件多半为素胎,未曾施釉;但也有少部分局部施有绿釉,应为当时尚未烧制完成的饰件。元朝村发现的这批建筑饰件,其纹饰雕刻之精美,尺寸之大,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在国内亦属罕见。而其烧制的时期(元代)和出土地所在的元朝村在名称上的巧合,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可想,在元代时期,这里应该拥有附近最大规模的烧制作坊,大量的手工业者聚集,为官方和民间烧制大量建筑构件或者生活用品。随着政权更迭,战乱纷起,往日的盛况不在,但留下来的这批瓦兽件,却是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往日的故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