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拆除重建泾河水泉寺大桥(又名东方红大桥)的思考及建议
近闻县上决定拆除重建泾河水泉寺大桥,作为这座小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之一,我同许多人一样,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冒昧讲出来,期望对这一决定能重新予以审视,十分感谢!
一、泾河水泉寺大桥的历史
泾河水泉寺大桥原称泾河大桥,是泾川县境内泾河上建设的最早的两座桥梁之一,另一座是长庆桥。1959年,县上在现址建造了石墩木椼架桥,后因洪水冲损两个桥墩,于1967年设计建造现在的石墩台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最大载重负荷60吨,1968年10月建成通车。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桥定名为"东方红大桥",桥名用阴文刻在中间一个桥墩上方的东西两面,桥名右书“甘肃省泾川县”,左书"建于一九六八年十月",距今已有50年历史。如果从1959年的木椼架桥算起,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2010年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时,投资近150万元对大桥进行了加固维修,现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二、拆除重建泾河水泉寺大桥必要性的考量
为什么要拆除重建泾河水泉寺大桥,领导层可能会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去考虑,比如建设王母宫.大云寺大景区的需要,比如提升城区过境省道通行能力的需要,比如整合使用项目资金的需要等等,其他的原因不可而知。
1.从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看,现有大桥仅仅是桥面较窄而已。所谓大景区,不是非要大型的基础设施去支撑,而是要在提升景区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上去做文章,在提升景区的管理服务品质上去做文章,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谈论大学时所说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重建一座宽广漂亮的大桥,固然是好,但能说景区的内涵就提升了,能说与千年王母宫石窟及古色古香的楼阁就风格协调、浑然一体了?拆除使用半个世纪之久、承载泾川发展历史记忆的一座桥梁,失去的恰恰是作为一个大景区建设最珍贵、最难得的东西!这一点,恳请各位领导深思啊!
2.从提升城区过境省道通行能力看,泾河水泉寺大桥在以前是泾镇公路与西兰公路的结合点,但随着城北新区的建设,水泉寺大桥下游不足1公里内有中山桥和安定大桥,其中安定大桥已经取代了水泉寺大桥作为泾镇公路与312国道结合点的联结作用;在其上游不足5公里处,还有一座更为宽敞的泾州大桥,这样的桥路布局完全能够满足过境省道通行要求。
3. 从泾河水泉寺大桥现在的人车通行量看,相比下游的中山桥和安定大桥,用“车辆寥寥、行人稀少”来描述实不为过,换句话说,拆除重建一座更加宽阔的新桥的必要性,是不是应该认真考虑呢?
4.从泾河水泉寺大桥的建筑风格看,大桥采用双曲拱石墩台钢混结构设计,二百三十多米长的桥面,被十一孔双曲拱梁托起,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桥墩的三角状迎水面设计与著名的卢沟桥如出一辙,且桥墩迎水面积更小,更加科学合理;每个桥墩上方对称的四个小拱洞,又与著名的赵州桥两端相仿。这种继承我国古老桥梁建筑艺术,体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桥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三、建议
1.建议把泾河水泉寺双曲拱桥作为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文物级基础设施予以保留,并予以仿古性修饰亮化、保护性使用,使之与王母宫、大云寺整体风格融为一体,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处历史建筑。
2. 建议在新汽车站附近选址修建一座大桥,连接北大路,方便玉都、镇原及丰台方向客运班车通行,方便乘坐火车旅客乘车,同时分流安定大桥车辆,避免前往镇原方向大型货车进入城北新区。
3.如果要在城区段建桥的话,建议立项实施中山桥加宽工程,改善从中山街北路通过中山桥进入城北新区通行不畅的问题。
4.如果真想提升景区品位,大力发展游旅业,那就直接从王母宫山顶到大云寺修一条索道,即吸引游客又方便游客还能创收。就目前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景区软硬件。
以上思考及建议,可能有不妥之处,但不仅仅是我个人一己之见,也是周围部分同事、朋友的看法,恳请各位领导研究,不甚感激!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