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泾州表情

2015年03月23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泾川古名泾州,历史悠久,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是西王母的故乡,建郡设置达2000多年的历史,乃古都长安之屏障。有史以来,有关西王母宴请周穆王、柳毅传书、夸父逐日、魏征梦斩泾河龙等传说在人间千年传唱。秦始皇过回中、汉武帝六次到泾州、唐太宗李世民在泾州伐薛举、康熙王吃泾川罐罐蒸馍、左宗棠在泾川植左公柳、冯玉祥军队植中山林、于右任在泾州题楹联、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烈士血沃泾川等名人故事激励后人,令人访古追踪。瑶池夜月、泾水秋风、古柏垂青、汭干晚渡、宫山晓钟、高峰春雨、共池涌碧、百泉漱玉等泾川八景,令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古景归古景,如今的泾州人在不断传承祖先文化,着力涂抹家乡春色,打造家乡的方位名片,泾州如十八变的女子变得美不胜收,每到一处都跃动着丰富的时代表情。

  我怀着异乡的感觉打量故乡,立在回山头顶自西向东眺望,脚下泾汭交汇,波光粼动。泾水有多长,泾州人的情意就有多长,流也流不尽。极目远望,荒山绿了,绿得滴翠。过去干旱的瓦子滩修车房、剃头店,蜂窝一样杂乱,已经成了霓虹闪烁、气势雄伟的西王母主题广场。上空几只游人放飞的风筝,追住大云寺的佛光不放。大地上迎春吐妍,月季正旺,脚蹬滑板的儿童喜鹊一样在笑意里滑翔。

  南北二塬,那些补丁式的瓦房和茅舍刹那间消失,拔地而起的小康住宅成一排排锦绣。陕甘交界第一镇的窑店,这个古长安驿站过去歇在窑洞里的过路客商已经宿住楼房,镇名改更楼店了。飞云流韵,映入眼帘的是绿的瀑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高平昂起产业化的龙头,果子跳动在农人的掌心。太平的黄牛,尾巴扫着发亮的脊梁,忘却了农耕的职守,双眼认不得谷子,嘴嚼着市场。泾汭川区的塑料大棚在反季节里孕育葱茏,茄子与黄瓜唠嗑,葫子和辣椒闲谝,农家院没有了疲惫的身影,灶台前没有了凄婉的叹息。从北塬的党原望向丰台,一畦畦麦浪随夏风立正、稍息,一行行果树抹红点翠,独自沉醉。随便到谁家去,屋干净院干净,连人们不注意的楼旮旯都干净,蓝砖红瓦的楼房折射出了千年未有的文明之光。镇子里的姑娘黑色蝙蝠衫,红色韩版裤,脚步生风,零距离拉近了城乡的反差,集镇上的超市要啥有啥,骑着电驴提上篮子的镇民,游转上一圈,满载而归。田里的稻草人只能与老照片相守,钻探机昼夜不停,油海滔滔书写着满目辉煌。

  工业园区一派繁忙,60万碇绵纱随着绽芯子的转动,静夜如白发魔女飘荡出绺绺白发,在这里还来不及请你尝一碗香喷喷的旭康牛骨汤,华润陶瓷、正大公司、福润禽业的产品已装上车轮滚滚的卡车。

  大云寺佛祖舍利千年一现,王母神话牵动海峡两岸,供人旅游的佛道教胜地升腾起人间向善的烟火。

  呼朋引伴的游客,脚踩环保干净的石阶登山,头顶着槐花清香,那些丢了江南油纸伞的西部碎女子,粗犷里流露出温婉,脚踩汭水石桥,瑶池前吃一份“王小凤”擀面皮,惬意十分。

  广场一角在“阿宝”喊破喉咙的“追妹”声里,一排排从姑娘堆里淘汰下来的女人,扭动发福的身子,让“小芳”的青春爬上眼角,用心牵引着少妇的尾巴。

  一群群老太太,腰系红凌,就地“纺棉花”,既追忆过去女人纺织的苦难和艰辛,又对民间小调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宫山下,悠扬的板胡跳过泾汭,秦腔与蝉鸣共振,把泾川人荡气回肠的豪气一嗓子吼出。

  一条丝绸之路,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走了出去,在古泾州听一段如泣如诉的秦腔,吃一碗羊肉煮馍,去瑶池感受一场生死别离的神与帝王的爱情,去大云寺听一段佛学的袅袅禅音,常让人回味良久。

  如果讲穿越,古泾州是一个具有穿越价值的小城,千年轮回,历史风云变幻,足可以演绎一场穿越古今的历史炫目舞台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