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十三五”服务贸易业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03日 来源:平凉政务公开网 点击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攻坚阶段,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健全贸易服务体系,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服务贸易业发展规划,对于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努力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商贸服务和服务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商贸服务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传统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到2015年,全市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1.15亿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达到176.5亿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2.7%。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2亿元,增长27%。经济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1.8 :46.9 :31.3调整为26.2 :29.7 :44.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二产14.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商贸基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出台的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坚持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消费增长的重点,积极构建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枢纽,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国家级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静宁金果博览城、新世纪商业综合体、世博伟业家居建材市场、陇东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宏达国盛建材市场等现代商贸物流设施建成投用,极大的改善了城乡消费环境。依托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商品配送中心、标准化县乡农贸市场、大宗农产品标准化冷链仓储设施,搭建起了利民便民的服务平台。一大批商贸中心、农家店、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区先后建成,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方便了大众消费。全市建成农产品冷链储运企业52户,年储备能力达100万吨,年交易量100多万吨,实现交易额4.3亿元,果蔬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20多个大中城市。陇东商贸物流中心等21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33亿元,共建成农贸市场 36个,新建或改造农家店1837个,农村直营店76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10个、乡镇商贸中心5个,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61.1%以上的行政村。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99个,其中商品交易市场45个,购物中心16个,家居建材商店14个,综合超市11个,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店13个,总营业面积105.81万平方米,年交易额50多亿元。发展批发、餐饮等各类商业网点5.6万户,各类从业人员达到30多万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期四年的家电下乡工作圆满完成,累计建成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305个,销售9大类家电下乡产品35.29万台,销售总额7.75亿元,补贴资金9178万元。

(二)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实施了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肉牛饲养量居全省农区之首,苹果产业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产业链价值链带动力最强、带农增收效果最显著的支柱产业。“平凉金果”打入欧盟高端市场,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建办了秦宝牧业,海升果业、方盛蔬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达到51%。集中实施了华夏文明传承新区“163”计划,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03个,新增文化企业137家,“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2.5倍和2.2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平凉中心城市为核心,六县区县城为主干重点乡镇和铁路、公路沿线乡镇为支点,培育形成了果菜、肉类、活畜、建材、家具、百货等19个大中型批发市场,在30个重点乡镇建成了区域性重点集贸市场。以促进家政服务、餐饮住宿、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消费发展为重点,不断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餐饮、饭店、美容美发、照相、洗染、沐浴、家政服务等行业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完成3户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创建工作,建成连锁网点60个,培训服务人员2000多名。实施精品陇菜和早餐示范工程,组织餐饮企业参加各类会展、技能大赛和风味小吃展销会,一批餐饮企业获得“甘肃特色名优小吃”称号。倡导绿色消费,实现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建成了静宁恒达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平凉振辉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初步形成了集交易加工、集散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市场。

(三)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荐全市12户企业、14种产品入驻淘宝网“特色中国•甘肃馆”,上报爆款产品64种。建成平凉新阳光省级“特色中国平凉馆”、淘宝大学平凉电子商务培训中心、静宁县金果博览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庄浪、静宁分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平凉市电子商务联盟协会等6家市、县级电商协会先后成立。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全市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5个,乡级电商服务站6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83个。

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开局良好。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博物馆、经川花样年美年文化城项目开工建设,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建设陇东旱码头商贸物流中心和智慧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陕甘宁三省交汇处重要现代物流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成功举办了崆峒文化旅游节、中国民间艺术节、平凉金果博览会、世界养生大会、灵台皇甫谧世界针灸文化交流会、华夏母亲节暨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等重大节会。泾川县被国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平凉开放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引进全国500强企业12户,中石油、江苏悦达、酒钢集团、上海鼎新、苏宁云商、中电科技集团、天纤棉业、甘肃陇能能源、陕西星王集团、花样年华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平凉,先后与33所高等院校、38所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61亿元,2户企业挂牌上市,非公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占GDP的比重过到48%。

综上所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为“十三五”服务贸易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自我发展能力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少。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企业竞争力不强,缺少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三是商贸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短板明显,人才短缺。

“十三五”期间,我市机遇叠加和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但服务贸易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更加紧迫,面临着既要保持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又要加快结构调整,既要补齐商贸流通短板,又要推动转型升级,既要做强优势产业,又要培育新兴产业等矛盾。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叠加的政策机遇,努力推动全市贸易服务业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外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建成甘肃东部商贸物流中心和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为目标,把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作为实现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示范集聚,集中突破,力争将服务贸易业打造成为我市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坚持把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服务贸易业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消费的重点牢牢抓在手上。到2020年,全市形成以零售网点为基础、批发市场和商贸流通中心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为主体,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全面实现城市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商贸流通实现“三个全覆盖”(商品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农家店和村级综合商贸服务覆盖到行政村)。加大向西开放,向东融合,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将服务贸易打造成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动力,大众创业就业的新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领域,传播优秀文化的新载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限上企业年新增10家以上,总数达到155家以上。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总额达到3.8亿元以上。重点培育4—5户服务贸易龙头企业,1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企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0%和48%,非公经济比重达到60%以上。力争在运输服务、旅游养生、文化贸易、信息技术、中医药服务、建筑服务等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三、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业体系。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要依据我市产业优势,发挥特色、挖掘潜力,营造与国际服务业接轨的市场环境,提升服务开放层次。要以建设陇东旱码头商贸物流中心、智慧物流集散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造陕甘宁交汇处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养生、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产业,切实把服务贸易业打造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挖掘消费潜能。加快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充分释放消费潜能,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在持续抓好陇东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多式联运、高效低耗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静宁金果国际博览城全省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重点实施义乌国际商贸城、泓泰商贸城、红星美凯龙生活广场、万达广场、县乡村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静宁果品市场营销体系等项目。建设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肉菜市场、社区便民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设施等,推动农贸市场、活畜交易市场、社区肉菜市场、农资农机市场、汽车市场等各类便民市场快速发展。

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东中西3个市级商业中心、一条民族文化街、5个区域级商业中心、14条步行商业街、21个商业社区服务中心为支撑的的商业网点体系。6县县城各建设高中低档消费配套的繁华商业区,32个建制镇建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商业街区。形成集购物、观光、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城市街景。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商品市场,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改造农家店1700个、配送中心20个、农村集贸市场40个,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率达到90%以上。规范发展直销、邮购、网购以及电话、电视购物等新兴购物方式,加快发展快递物流,扩大快递网络覆盖面,提升快递末端投递、快递行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新建10个县级连锁配送中心、100个具有配送功能的乡镇超市、1000个乡村农资放心店、1000个村级日用消费品放心店,乡镇农贸交易市场完成改造提升。

(二)促进运输服务贸易,建成“一带一路”物流枢纽中心。发挥亚欧大陆桥第二战略通道优势、西兰银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功能特殊支撑优势,加快建设公路、铁路、航空一体化交通大通道,建成甘肃东部交通枢纽,推进园区物流、智慧物流、煤化工物流、冷链物流和义乌商品集散等专业物流,形成连接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交通圈和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平凉公铁物流园、恒旺物流园和东运集团综合物流中心、华亭安口、崇信新窑、灵台邵寨煤炭物流中心、泾川综合物流中心、平凉好来西物流配送中心、陇东汽配物流中心、泾川长庆桥仓储物流中心、白庙航空物流中心、安口物流配送中心、泾河化工物流中心、平凉医药配送中心和崇信永康药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参与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资源整合,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物流外包。加快引进国际知名货代公司,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运输服务市场。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三)加速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中医养生、劳务输出交流,加强产业融合,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加大向西开放、向东融合力度,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1.做强特色文化贸易。以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领,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文化引领,旅游拉动、产业转型、事业惠民、体制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文化基地建设工程、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力争培育一批有特色、具有国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

到2020年,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

2.做大旅游服务贸易。加快旅游信息化和“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集旅游咨询查询、在线电子商务景区电子导览、网上虚拟旅游、微博微信发布于一体的全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市旅游景点、商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交通气象等旅游信息采集发布共享。“十三五”期间,围绕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全面实施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大景区,7个养生产业园、20个精品景区、7个旅游名镇、20个以上旅游名村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项目,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皇甫谧文化园、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米家沟、五龙山、玄峰山、朝那湫、老林沟景区综合功能。全面建成柳湖公园、南山公园、北山公园、宝塔公园、古灵台•荆山公园、雷神峰公园、莲花湖公园、双凤山公园、紫荆山公园、成纪文化城等城市公园型精品景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大景区,培育3家以上文化旅游上市企业,创建30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实施5 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全市特色旅游商品达到100种以上,旅游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名市。

3.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紧紧抓住甘肃省在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建成“一个平台、两个基地、三个项目” 的目标(一个平台,即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平台。两个基地,即兰州依托中医药企业集中的特点,定西市依托“中国药材之乡”的特点,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基地。三个项目,即国际中医药旅游养生项目,国际中医药教育合作项目,国际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强势推进中医养生、中医药教育、中医药诊疗服务贸易先行突破。推广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针灸和推拿技术,把中医治疗与保健相结合,不断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集“中医药诊疗、养生、保健、美容”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链条,开展中药熏蒸、足浴、按摩、刮痧、美容、护理等中医药养生服务品牌。

“十三五”期间,全力推广中医药技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实施好皇甫谧万吨中药材深加工、铸康单味中药超微饮片GM生产线、静宁皓天合成原料药产业化、庄浪志强年产5000吨中药饮品生产线、金江生物科技园、太爱肽生物胶原蛋白肽生物制药等项目。加大中医药诊疗服务的推广,与国外医院合作,开设中医药门诊,提高海外市场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4.拓展劳务输出空间。依托我市劳务输出,工程承包与建筑服务贸易方面的相对优势,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开拓境外劳务市场,鼓励采用BOT、BOOT、EPC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等建筑服务市场,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建筑、能源、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的调研,掌握国际建筑市场动态,选择和组织具有总承包资质、综合开发能力的建筑企业赴境外进行工程承包和劳务承包。促进支持一批在工程承包与建筑领域享有盛誉的公司走出去,拓展中高端工程承包与建筑服务贸易业务,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做强特色餐饮和休闲娱乐业。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发展保洁、保安、保姆、保修等面向一般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鼓励发展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加强新型社区建设,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创办养老、幼托、文化、健身、医疗、物业管理等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业。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建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开发特色养生美食,加快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一条街和民族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建设。定期举办美食节和餐饮大赛,挖掘、创新和推介地方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研发推广精品陇菜,引进粤、鲁、湘、川等知名品牌菜系,推动餐饮服务业向规模化、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宾馆(饭店)服务档次和接待能力,依托广成大酒店、金色海岸等建设高档休闲娱乐会所,满足高消费人群的需求。

(五)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推动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贴近“三农”、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小微金融机构。引进发展会计、法律、担保、资产评估、证券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机构,力争各县区都有1家注册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推进普惠金融示范性建设。用足用活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的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工程,实现应贷尽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统筹发展医疗健康保险、养老保险、重点领域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科技文化保险。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达到8%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达到15%以上,社会融资总规模年均增速20%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800亿元以上,资本市场融资达到50亿元以上,保险业保费收入20亿元以上,担保机构年均在保金额20亿元以上。

(六)突出普惠共享,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支持发展云计算服务和建设大数据平台,以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推广为契机,鼓励发展互联网业务、信息传输、电信增值等服务。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培养居民网购网销习惯。加强服务资源整合,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运用务种方式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带动起来,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创造合力。

紧密结合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在全市农村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到2017年,全市594个贫困村中有434个实现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贫困村实现宽带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三有一能”目标(即县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年均增长35%,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到90%以上。

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开展农村主体网上营销培育,培养农村电商实用人才,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鼓励投资发展节能环保、教育培训、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新兴服务,支持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建设一批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服务作用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行动”,积极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网络销售,完善网络接入、仓储、快递配送、结算等电子商务配套功能。支持外贸企业加强与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合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民生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整合购物、缴费、家政、就业、人力资源、社保、医疗保健等服务资源,推动社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营销,实现电商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公用事业相关单位应用电子商务,实现水、电、气网上缴费,促进社会保障、医疗、旅游、交通等服务的“一卡通”工程。继续实施庄浪县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和静宁县省级电商示范县创建项目,建成平凉新阳光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市县电商扶贫产业孵化园、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4G机站达到3000个以上,固定宽带接用户达到37万户,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以上。全面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应用软件等信息应用技术全覆盖,全市互联网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七)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健康养老及家政服务有序发展。科学规划全市养老服务业,统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养老服务和相关领域协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家政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争取国家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加大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养老护理专业服务人员培训,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中的作用,研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列支开展“护理保险”、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引导各类家政和养老信息平台提供面向老人的在线咨询、法律援助、健康保险、医疗护理等服务。建立一批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网点,培育一批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健全养老护理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扩大家政服务供给,拓展家政消费市场。督促企业开展单位后勤、社区服务、城市道路保洁、城市设施养护等家政社会化服务。加快中华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建成崆峒养生养老城、平凉老年公寓、平凉精神病人福利院和县级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项目。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市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以上。

(八)注重绿色发展,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以基地、园区、产业链等为载体,推行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健全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加快实施工业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合理布局,完善网络,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现代旧货、二手车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衔接。引导企业采取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设统一、规范的回收站点。完善“以旧换新”的收购机制,采用现代机械设备,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能力,形成符合环保要求的专业化分拣加工中心。加强集散市场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集交易、加工、集散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市场,实现再生资源高效利用。

(九)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平凉服务品牌。紧紧围绕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和保护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大对品牌企业和名牌服务的推介,争创国家级品牌和世界名牌。抓好商标的培育、申报、注册、保护、宣传等服务工作,鼓励商贸企业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支持和保护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优势明显、市场影响力强的知名服务品牌,促进“平凉制造”、“平凉服务”品牌服务提质增效。

四、保障措施

围绕今后五年发展目标,要加快夯实服务贸易业的发展基础,着重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统计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完善服务功能,加强人才培养,切实保障“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政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制度创新,搭建起横向配合、纵向联动、政企协调的服务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将服务贸易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建立服务贸易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订服务贸易产业政策措施,将服务贸易管理工作延伸到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和动态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服务贸易、熟悉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发展。

(二)创新机制,催生新的动能。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消除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推进创业,实现发展升级。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贸易企业和项目,引进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重点领域的外资。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各类服务贸易企业,推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业开办服务贸易企业。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政府监管方式,营造破束缚、惠众智、促创新、保公平的良好环境。进一步简化程续、降低门槛,采取奖励、减免税收和给予补贴等方式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支持一批有特色、善创新的服务型中小企业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加强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承接长期合约形式的服务贸易业务。加大对企业赴境外参加服务贸易各领域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的支持力度,并在展位费、公共布展和宣传费等方面给企业相应的支持。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撬动效应,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高级人才培训、获取国际认证、境外营销渠道建设、参加境外展会以及招收实习生等方面给予企业资金支持。

(四)完善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功能。整合资源,创建平凉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发布各类服务贸易政策,各重点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和发展重点等,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介绍成功案例,宣传平凉服务贸易领域的优秀资源、重点企业。同时增加外语服务种类,强化交易支付功能,形成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线上交易对接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项目对接、人才交流等功能,提高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市场要素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组织企业参加有关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和商会,发挥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协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外交涉、维护企业权益、加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服务贸易产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利用区域性、国际性等论坛、大型活动等多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平凉服务贸易产业发展优势。

(五)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互动机制,形成服务业人才良性集聚,有序流动的局面。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人才的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将服务贸易紧缺急需的各类高级人才列入平凉引智范围。按照国家外事工作规定,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