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樊晓敏散文集《称谓》读后

2014年02月0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我一直以为,散文是一种凭借丰富阅历写作的文体。诗歌,即便是你没有多少阅历就可以写,散文绝对不行。这是因为,散文是非虚构作品,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否打动人,取决于你的阅历,即你在叙述中的人物、故事细节以及你情感的广度和深度。当然,写散文也必须有思想,思想之深浅,则又决定了一篇散文境界之高下。但是,散文作家的思想,也是来自于生活的历练和对人生独到的洞察,如果你仅仅是通过读几本书,学到一些所谓的哲理,那其实不是你的思想,散文作家的思想,必须通过在一篇散文中营造的氛围、讲述的事件、典型的故事细节来感染人,打动人。

  最近,利用春节休假机会,我拜读了平凉作家樊晓敏于2013年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称谓》。这是他继诗集《恋爱季节》、散文集《泾川散笔》、《泾河入海情》之后出版的第三部个人作品集,他还编著有《泾川古今散文选》、《泾川法制文论选》、《西王母之旅》文集。这说明,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多年来在忙于日常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这也才有了今天取得的创作成果。

  《称谓》分为三辑,第一辑《品味人生》,写的是他生活中的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爱情、亲情、友谊以及种种苦辣酸甜和对人生的感悟;第二辑《文艺评论》,收录了他作为当地文联领导,在关照当地文艺人才、一些文化事件以及读到一些好的文艺作品之后写的一些评论、观点和推介文章;第三辑《导游泾川》,收录了他撰写的部分宣传泾川旅游文化资源的文章。

  读完这部散文集,我觉得恰好是对我上述关于散文创作观点的印证,这就是说,樊晓敏的散文,是他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出来的,他的散文就是他生存状态、心路历程最为真实的记录,不是一时情绪化的产物。他是怎么样一个人,他做了什么事,他的喜怒哀乐,你从他的文本中就能了解到许多。这也正应了这句话:文如其人。

  如果按照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最喜欢的是收入第一辑《品味人生》里的许多散文,如写人生况味的《称谓》,写初恋的《艳遇》,写反映亲情的《我的两个“母亲”》,写可爱的《小狗豆豆》,写生存艰辛的《搬家》等等。通过读这些散文,你会真切地体味到作家的真性情和生活在底层时期,他最为真实的生存状态,相信会有很多普通读者在读这类散文时,会引起情感共鸣,因为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么生活过来的,走过来的。只是因为很多人不是作家,没有把它们写出来,现在由樊晓敏写出来了,从阅历中采撷到散文的珍珠,这既是对他一段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他文学创作方面的收获。因此,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不仅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关键是,在人生低谷,在困难时期,他的意志和心性都得到了磨砺和锤炼,他的胸怀变得更加宽阔,丈量人生的脚步变得更加稳健和从容,从而使他更懂得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已经改善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的幸福。而我相信,由此获得的感恩情怀,又会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的作家奋然前行,向更高的文学创作艺术峰巅攀登。

  而樊晓敏的这部分散文,之所以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究其原因,我以为,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勤于记录,善于观察。我以前给他写过一篇通讯,了解到这么一个细节,他经常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在生活中凡他看到、想到对他有触动的东西,他都会及时记录下来,这就为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有阅历,有人也想把自己的经历写一写,但最终都没有写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没有记录的习惯,结果时间一长,就把许多当时经历的故事细节给淡忘了,而细节在文学创作中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他的散文不空泛,善于抓细节,在叙述中铺垫大量细节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情感也就有了厚实的底蕴,阐述人生感悟,也就有了事实的支撑和可信的依据。如《小狗豆豆》,他将一只小狗写得活灵活现,似乎就在你身边蹦跳,同时通过对一家人和小狗的瓜葛的描写,反映出一家人的善良。假如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善待一只小动物,都会有一颗柔软的心,社会焉能不会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又怎能不会和睦?

  三是他能够走出书斋,让自己置身于生活大地,从民间汲取创作养分。我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作家的阅历也有被开采完的时候,你必须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不断地到新的领域去体验生活,去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山川景物的风貌,只有这样,你握在手里的创作之笔,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樊晓敏的许多游记散文,如他发表在《人民文学》2013增刊上的获奖作品《《红河采风笔记》》就是他不断走出去取得的收获。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从文本层面来说,收录在《文艺评论》、《导游泾川》里的部分文章,不是纯粹的散文,但也是作家一种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的反映。这类文章让我看到樊晓敏文化人的身份和他开阔的视野。这就是说,一个作家应该成为多面手,熟悉多种文学体裁的写法,另外,必要时还要参与一些社会事务,特别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这类文章,该不该收入这部集子里,作者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我注意到,彭金山老师写的序里,也提到这部分文章,他认为收编到这部集子里,终觉杂了些,我的看法和彭老师是一致的。

  艺无止境。文学创作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我愿和樊主席、在座的各位文朋诗友共同努力,力争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回报足下这片养育我们的黄土大地。

  有不妥之处,请樊主席和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