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周边新闻 >> 正文内容

—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2013年04月08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开栏话:2月19日,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根据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整体规划,在“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基本框架下,平凉市划入“三区”中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

  如一轮轮强劲东风吹过,我市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有了坚实的国家政策基础、重要的依据条件、浓厚的环境氛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造文化名市”栏目,将从平凉文化资源盘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源文化发掘与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服务惠民、文化人才培养、今后发展蓝图等方面对平凉倾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认真落实“以始祖和道源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建设任务等各方面工作展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然降临。

  4月4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凉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和文化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市要围绕“以始祖和道源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任务,抓紧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科学谋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转型跨越与群众需求的统筹发展,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生态深度融合,努力把平凉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名市。

  在对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的双重诉求中,平凉正在开启一条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建设特色文化名市的发展之路。

  优势: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

  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册,稍作浏览,我们便不难发现,平凉,这个地处西北一隅的偏僻之地,竟然在华夏古国光华四射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那么重要的一席之地。

  轩辕黄帝问道于道源圣地崆峒山,伏羲氏诞生于古成纪,西王母等始祖“祖籍平凉”,境内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465处。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秦始皇、汉武帝曾先后登临崆峒山,寻道西巡。全市现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8000多件,位居甘肃省第二。隋代大兴国寺供奉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和南宋用于外贸交流的货币银盒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之最”,新近在泾川县发掘的佛教造像窖藏和宋代龙兴寺地宫遗址,被专家认定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皇甫谧、牛僧孺、吴玠、吴璘、刘锜、赵时春、慕天颜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彪炳史册,以金庸武侠小说批量叙述的崆峒武术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多样,以纸织画、铜嵌画、挂毯地毯、剪纸草编、马尾荷包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多姿多彩,以传统节日、节气农事、民俗祭祀为代表的陇东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这些留存在平凉大地上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资源,色彩斑斓,光彩夺目———这正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典型标志,成为打开尘封已久的古老华夏文明殿堂的一串金钥匙。

  历史折射的是一方区域的人文精神。兼容并蓄的平凉文化,催生了平凉人的包容、和谐的心态;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性,塑造了平凉人的务实性格;生存压力和发奋自强的精神传统,造就了平凉人进取意识和敏惠品性。

  无论是物化的物质遗存,还是“包容、和谐、务实、进取”人文精神传统,都沉淀为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依然流淌在平凉人的血脉中,这都成为平凉丰富的文化资源。

  “平凉人对文化的保护、传承精神和理念为我市建设‘创新区’蓄积了人气优势。”平凉民俗学者王知三对此颇有感触。平凉人自豪、自信于灿烂辉煌的文化,并以令人动容的执着与无私保护、传承着优秀文化,传递着文化建设的“正能量”。

  强势:政府推动下的文化提升

  根植厚重文化,平凉市处处高扬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大旗,又一轮文化产业大发展浪潮开始涌动,与之相关的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均已启动实施。

  作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亮点工程,平凉市崆峒幸福小镇和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两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崆峒幸福小镇将以崆峒山为依托,以太统山、十万沟、广成山庄为辐射,按照“统一规划布局、集中招商引资、搭建融资平台、分期开发建设”的原则,预计用3年时间,集中实施崆峒文化旅游产业园、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街景综合改造工程等13个项目,完成投资16.37亿元。

  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将深度挖掘并提炼平凉当地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把平凉各县(区)民俗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再造,使之更趋完善,鲜活地展现这座城市的历史传承。“今年,我们将全面展开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的建设,并争取3年内投入运营。”平凉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正道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柳育武对记者说。

  此外,省、市列实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响”和32个社区农家书屋建设圆满完成。崆峒数字影院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平凉广电新闻中心建设和崇信县“三馆”建设项目完成了预定的建设任务。以大云寺及百里石窟为龙头的佛教文化产业园区、以皇甫谧医学为龙头的针灸医学文化产业园区、以界石铺为龙头的红色革命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园和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在平凉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勾画出一幅春色满园的繁荣图景。

  一系列有步骤的文化名市建设步伐,传递出一座文化名城的抱负和雄心。我们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相关的成绩,但从上面挂一漏万的叙述,或许大家能感受到平凉文化大潮在这个春天里的雷霆之势。

  “我们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华夏历史文明,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趋于完备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体制机制为目标,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平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文广局负责人满怀信心与希冀。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