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集体林权经济发展工作综述

2012年10月29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十月的泾川大地,处处呈现一派迷人景象。绵延起伏的山岭上树木郁闭成林,扎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宽阔平整的塬面上果园集中连片,托起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山绿、水清、民富,这是历届泾川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持之播绿的结果,也源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泾川县共有林业用地122.1万亩,其中集体林地11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称号;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2万亩,被誉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2008年9月,泾川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生态公益林改革的新路子,有效解决了能不能改、靠谁来改、怎么样改、如何改好、怎样改活等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泾川县召开了全省和全国北方地区林改现场会,泾川县被评为“全省林改先进县”。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完成后,泾川县及时启动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泾川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新的盘活林地资源的“绿色变革”。

  深化“五项改革”,激发林业发展活力

  泾川县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巩固主体改革成果、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持续深化五个方面的改革,让林地迸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是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全面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法定职责的同时,按照“产权到户、责任到户”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农户采取承包管护、联户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加强林地林木管护工作,组建护林协会115个,成立义务护林防火队15个,建立了政府主导和农户参与相结合的双重管护制度,形成了“三防”工作长效机制,保证了森林资源安全。二是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了《泾川县集体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农户申请、村委会和乡(镇)政府逐级审核、县林业局审批的程序,在飞云乡坡头村、太平乡朱家沟村组织开展了林木抚育性采伐试点工作,间伐林木1570亩,收益80多万元,参与农户人均增收899元,促进了林木生长,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三是推进林权流转制度改革。认真贯彻《甘肃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群众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全县流转林地3.5万亩,实现流转金额140万元,户均年均增加收入320元。坚持按流转程序办事,严格执行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审核登记、备案制度,维护了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四是推进财政支持林业发展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对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74.5万亩713万元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要求,及时兑现发放到承包农户;对未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26万亩地方公益林,按照每亩2元的标准,由县财政筹资建立了地方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五是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县财政筹措资金200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大力推动林权抵押贷款,全县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2亿元,解决了5674户农户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问题。采取“财政补贴、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的方式,筹集保险费80.5万元,对全县80.1%的森林实行了政策性森林保险,增强了农民群众经营林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打造“三个平台”,完善林业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配套改革规范有序开展,泾川县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协会组织、群众参与的现代林业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三级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县级、拓展乡级、延伸村级”的要求,县上成立了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林地评估、产权交易、信息发布等“一站式”服务;在全县14个乡(镇)依托林业工作站组建了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为215个行政村配备了林权管理信息员,形成了上下贯通,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网络。二是积极建办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依法组建、市场运作、服务农民”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党员领办、大户带办、农户联办,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69个,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提高了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组织化程度。三是切实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先后选拔17名优秀林业技术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择优招录48名林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工作,选派46名林业技术人员为科技特派员,划片包干,驻村蹲点,指导林果生产,聘请600名农民技术员,经过统一培训后签订服务协议,县财政按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列支报酬,常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三种模式”,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泾川县把培育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分林到户后生态林业建设的新模式。一是实行以苗代补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分户造林。县财政筹措资金488万元,采取以苗代补、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利用承包林地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累计造林6.3万亩。二是突出重点区域治理,精心组织实施工程造林。对泾汭河流域、城区南北面山、残塬沟壑地带等分户造林难度较大的重要生态区和脆弱区,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扶持、连片栽植、分户经营”的模式,发动群众开展互助合作造林,整山系、整沟壑、整流域集中治理,完成造林5.5万亩。三是着眼提高林分质量,不断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对低效林地进行补植改造,在疏林地栽植油松、云杉、山杏、柿子、软枣等常青树种和林果树种,完成树种改优4.1万亩,提高了林分质量,增加了森林资源总量。

  落实“五项措施”,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运作,切实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一是规划启动。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了《全县林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产业布局、开发模式和保障措施。二是宣传发动。利用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参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典型事例、开发模式等,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林下经济发展。三是示范带动。在林下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县委、县政府要求每个乡(镇)抓建一个林下养殖示范点、一个林下种植示范点、一个树种改优示范点“三个一”示范工程,从领导力量配备、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全县共建设示范点52个,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四是龙头牵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江苏雨润集团投资2.4亿元建成福润禽业公司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引进河南客商投资1200万元建成润泰牧业公司1000万只种鸡孵化厂;引进正大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30万吨饲料生产线。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雏鸡供应、饲料配送、农户养殖、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配套化发展格局,带动了农户发展。五是市场拉动。把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环节,在积极占领周边市场的同时,多方联系与四川国际水产畜禽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直销窗口,在互联网上定期发布信息,加强宣传推介,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全县利用退耕还林地和承包林地栽植核桃、柿子、山杏等杂果经济林5万多亩,林下种植中药材、优质牧草4.6万亩,林下养鸡134万只,开发生态旅游景点2处,兴办森林人家8户,建成林产品加工企业6户。今年上半年完成林下经济产值7850万元,预计到年底达到1.84亿元,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农户户均增收4280元。

  好风凭借力,发展正当时。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突围、求变、破局中,泾川县大胆探索,先行一步,走出了西部生态脆弱区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泾川实践”,催生出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林业经营体制,让沉睡的山林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一个绿色的泾川、富裕的泾川正在崛起。

\pic_18.jpg

  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pic_21.jpg

  农田林网

\pic_20.jpg

  林下种植

\pic_22.jpg

  林下养殖

\pic_19.jpg

  福润禽业公司肉鸡宰杀加工生产线

\pic_23.jpg

  润泰牧业公司种鸡孵化车间

\pic_17.jpg

  道路林网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