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女代表领着大伙发“牛财”

2013年07月14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提起罗西萍,泾川县太平乡红崖湾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年仅34岁的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由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变成了现在太平乡宏鑫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难能可贵的是,她致富不忘群众,在“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帮助同村的乡亲们通过养牛实现了发家致富。

  经过几年的经商打拼,2009年,罗西萍回到红崖湾村办起了养牛场,念起了“牛经”。从最初的6间牛棚、年出栏20头、年收入10多万元,到现在的2座20间暖棚牛舍和标准化配套设施、年出栏300多头、年收入100多万元,她的“牛经”越念越精。在此基础上,她注册成立了集养殖、贩运为一体的宏鑫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规模不断壮大,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面对村里年轻人大量外出,多数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的现状,作为一名市、县人大代表,罗西萍萌发了帮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发家致富的念头。“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后,她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同村群众共同发展肉牛养殖。她主动联系了同村的海石生、锁苏福两个贫困户,为他们担保了惠农贷款,帮助他们建起了养牛场。2012年,海石生建成暖棚牛舍3间,养殖肉牛8头,年底收入4万多元。锁苏福养殖肉牛6头,年底收入2万多元。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结对帮扶形式,与本村12名群众签订合同,让他们到养牛场打工赚钱。在她的带动下,7名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也回村建场养牛,全村新增暖棚牛舍40多间,牛存栏比上年增加100多头,养牛收入占该村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

  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以来,她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积极建言献策。针对太平乡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蓄草面积大,适合大规模发展畜牧养殖的特点,她向县人代会提出了“加大对太平乡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县上高度重视,将太平乡列入肉牛产业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区域,扶持建设7个肉牛养殖场,为每个养殖场协调双联贷款50万元,并组织对养殖户进行集中培训20多次,现已建成3个,牛存栏达1500多头,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