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红牛“组团”养成记
六月黄土地上的风,吹过泾川县高平镇牛家咀村,给人一丝惬意。
日头正烈,明晃晃地照在一排排崭新、齐整的蓝顶牛棚上。棚里,膘肥体壮的红牛慢悠悠地嚼着草料,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棚外,李华平正麻利地挥动铁锨清理牛槽。
“早就盼着有个像样的地方养牛了!”李华平直起腰,抹了把汗,望着眼前这座现代化养牛小区,咧嘴笑了,那笑容和他身后的红牛一样朴实红润。
这里,是天津武清与甘肃泾川,跨越千山万水结下的“牛缘分”,一条融合东西部优势、带动乡村致富的振兴之路,正从这黄土塬上的牛棚里,清晰地延伸出来。
8年前,牛家咀村的养牛景象全然不同。“家家院前屋后拴头牛,牛粪蛋子满地滚,苍蝇嗡嗡飞。”村副主任张志华回忆着,“牛家咀群众住在沟边,向来有养牛的传统,村里实施集中搬迁建起移民新村后。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群众搬进干净亮堂的新居,地方小了,牛往哪儿搁?成了大难题!”搬迁户的愁容,刻在村干部心上,也牵动着千里外武清援甘干部的心。
为了不让搬迁户断了增收的路,2022年高平镇争取来了武清区240万元东西部帮扶资金。半年后,一座能容下百头红牛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在牛家咀村拔地而起。21座分户式牛棚,青贮棚、消毒池、管理房,水电路灯围栏一样不少。这牛棚,对李华平而言,简直是“及时雨”。
时间拨回1999年。在外打了几年工的李华平夫妇一咬牙,揣着攒下的辛苦钱,回乡养牛。“那会儿啥也不懂,就是凭一股子倔劲儿。” 李华平从院角拴两头牛起步,成了乡亲眼里的“养牛女专家”。可家里的院子就那么大,“想多养几头,没地儿修圈”,武清区援建的养殖小区建成后,李华平第一个承包了5座牛棚。摸着那结实的水泥地面、光滑的铁栏杆,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这下,有奔头了!”
牛搬进“新家”,李华平两口子铆足了劲。牛从10头一路蹿到70多头,“泾川县安勤养殖家庭农场”的牌子挂了起来,小散养正式迈入“正规军”。靠养牛,李华平还修了一座四合院,供了两个大学生,说起家里的变化,她笑得合不拢嘴。
在天津武清区的帮扶下,高平镇牛家咀养殖小区推行“三集中”的“共富”模式:集中建、集中养、集中管。农户租棚养牛,村里管服务。“这法子好!”高平镇党委副书记付小娜掰着指头数,“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你能养多少头就养多少头。单家独户养,地方小、顾不过来、防疫难,这下都解决了。统一打个疫苗、统一买饲料,省心省力省钱,效益还高!” 更妙的是,小区牛一多,饲料需求猛增,周边农户的玉米秆、麦草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武清的眼光,不止于修几座牛棚。要让“泾川红牛”牌子更亮、走得更远,还得靠科技“加持”。武清区帮扶实施的“平凉红牛智慧养殖技术集成应用与研究”项目,为“平凉红牛”插上了“科技芯片”。
6月26日,走进丰台镇张观察村泾川县平凉红牛核心繁育场,新牛棚里的红牛毛色润亮,膘情正好。技术总监杨永慧指着棚顶几个不起眼的“小盒子”:“瞧见没?那是‘电子鼻子’。棚里氨气、硫化氢重了,它一‘闻’到,风扇自个儿就呼呼转起来通风。牛也舒坦,肉才长得好!” 这些智能设备,连着村里的“大脑”——武清援建的红牛数字中心。中心大屏上,每头牛都有自己的“电子档案”,活动量、吃了多少、长了没长,数据都实时跳动。
产业要旺,链条得长。为此,武清区充分利用其市场资源和宣传平台,当起了“红娘”,把“平凉红牛”泾川系列产品请出大山,站上“津洽会”、“农博会”这样的大舞台。醇香的牛肉、动人的“牛人”故事,透过武清的宣传平台,传得更广。
从牛棚升级到智慧赋能,从单家独户到抱团发展,从埋头养牛到闯荡大市场……天津武清与甘肃泾川,以“牛”为媒,踩实了协作的脚印。截至目前,武清区向泾川县红牛产业扶持资金2066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3处、饲草实验室1处,培训技术人员120人。这条合力铺就的“牛”路,正蹄声嗒嗒,向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前程,稳稳前行。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