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2022年05月25日 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点击数:

一、遗址概况

泾州古城佛教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原泾州古城内。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小城泾川,属甘肃省平凉市所辖,东与陕西省长武县接壤,西邻崇信县,南接灵台县,北靠镇原县,为甘肃东大门。发源于宁夏泾源的泾河,向东流经此地,养育了这片土地,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泾州古城遗址位于泾川县城北 600 米,泾河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古城北邻兼山(亦 称五龙山),东部为兰家山沟口,西部与水泉寺村相接。古城始筑于汉代,《北史·周 本纪》载北周“天和四年(569 年)六月,筑原州及泾州东城。”唐、宋时均有所补修。因泾河水患频发,明洪武三年(1370 年),同治李彦恭将州治由泾河北岸迁于南岸的皇甫店,即现县址。1976 年平凉地区文物普查队调查,古城分内、外两层,内城北依兼山(亦称五龙山),南邻泾河,东近兰家山沟口,西接堡子沟。唐后期,在城北面 1 千米处增筑彩门城,形成外城,以加强防御。古城四面均有城门,现古城南墙无存,其余三面仅留残迹。古城内曾出土汉率善羌长印、泾州之印、广武令印等。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2012 年 12 月 31 日,共池村村民修整道路时,在现大云寺博物馆东侧发现一处佛教造像窖藏坑。2013 〜 2017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进行了勘探、 发掘,勘探面积约 54703 平方米,发掘面积约 6054 平方米,取得了一定成果(图一、二)。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二、主要遗迹

泾州古城佛教遗址发掘有佛教造像坑、舍利砖函地宫、宋代龙兴寺曼殊院文殊菩萨殿、 房屋基址、排水渠、水井、灰坑等多类遗迹。

1. 佛教造像窖藏坑

共发现 2 个佛教造像窖藏坑,平面均呈长方形,坑中造像分层埋藏。其中,1 号窖 藏坑距地表 1.5 米,坑长 2.4、宽 1.9、深 1.2 米,造像分三层于坑中整齐排列,体量较大 的造像均仰身或面西侧身而葬,体量较小或残破者放置于空当及四周。出土石、陶、泥 质佛教造像 210 件左右(图三)。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2 号窖藏坑距地表 1.3 米,南北长 3.25、东西宽 1.8、坑深 1 米。共分四层埋藏,较为凌乱。共出土石、陶、泥质佛教造像等 46 件。

2. 砖函地宫

位于文殊菩萨殿址中,函砖砌而成,长方形,顶部被毁,结构不明。东西长 1.12、南北宽 0.46、残高 0.5 米。底部用条砖纵向平铺,南北两壁条砖竖立,有里、外两层。西壁由四层条砖平铺而成。东壁立方形铭文砖 1 块。砖函内放置陶棺 1 具。陶棺前挡前置香碟、托各 1 个(图四)。

3. 建筑基址

在发掘区内共清理出建筑基址 20 余座。其中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为宋代龙兴寺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另有部分保存略为完整的基址。

文殊菩萨殿址

位于第I发掘区,因破坏严重,仅残存夯土台基,残存部分 呈不规则形,残长 12、宽 5、高 0.4 〜 0.7 米。台基由黄土夯筑而成, 断面可见夯层,每层厚约 0.1 米。夯土层较为坚硬,内含小石子。殿址中发现瘗埋舍利的砖函。

第 20 号基址

位于第IV发掘区,是一座较为大型的建筑基址,坐北朝南。现残存地上夯土台、门道、周围散水、地下夯土基础、庭院结构、 渗水井等(图五)。

夯土台,破坏严重,但夯土台周围包边的砖石还残存,在南侧、东侧各清理出保存较完整的散水结构,西侧压在现大云寺博物馆下,未清理。从清理出的遗迹看,平面为长方形,东西现长 16、南北宽 18 米。夯土台基周围用残砖石包砌。

散水,在台基南侧、东侧保存较为完好。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南侧散水现长 9.85、宽 0.7 米,散水由瓦块侧立铺就。散水内侧抵住包边砖石,外侧砌立砖、砑子砖。东侧散水现存部分主要位于北部,南侧被毁,现长 9.8、宽 0.55 〜 0.65 米,北部宽,南部略窄。散水用材及砌筑方式与南侧相同。

门道,在基址北侧中部发现疑似门道或慢坡的结构。南侧散水 东部亦存有门道。北侧中部门道中间以方砖铺成,斜向转角成三角形,目前存西侧斜角,不见东侧部分,推测应有与西侧对应的斜角。中间方砖铺就,现存一排5块,方砖边长35、厚5厘米,西边斜角线上立砖铺设,共3块,每块长30、厚6厘米。南侧散水靠东有一坡道,土质较硬,上有踩踏层,疑似门道,残宽1、进深 0.8 米。

渗水井,位于南侧散水东南部,直径 0.8 米,未做清理,深度不明。

庭院结构,在散水以南部分地面为夯筑,有明显的踩踏面,应为庭院部分。路基1 条,位于II T0101、III T0101 内,距地表深0.45〜0.75米。路基由边长 32〜33厘米的方砖铺就而成,残长 4.05、残宽 1.6 米(图六)。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4. 排水渠

共 10 条,砖或石砌,多为东西走向。一般分布于基址外围。

三、出土遗物

主要有佛教造像、陶器、铜器、骨器、铁器、玉石器、瓷片、建筑构件、铜钱等。

1.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共编号 260 余件,有石、陶、泥等不同质地。形式上分单体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龛)等。从目前修复情况看,以圆雕造像为大宗,共计 162 件, 背屏式造像 14 件,造像碑 17 件,造像塔 2 件,造像龛 5 件。装饰手法有彩绘、贴金等。纪年造像较少,仅见北周天和六年立佛像及隋开皇四年菩萨像两件。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单体圆雕造像数量较多,主要有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等(图七至一四);造像碑 内容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三佛、维摩文殊、树下思惟菩萨等(图一五、一六);背屏 式造像以一佛二菩萨像三身组合为主。造像表面进行贴金或施彩妆奁。造像年代历经北魏、 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时期,延续时期较长。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2. 陶棺

灰陶质,由棺盖、棺身、棺座组成。棺身、棺座连为一体。棺盖为半圆筒形,前高后低, 前宽后窄,弧形顶。长 39.6、前宽 20.2、后宽 17.3、前高 13.5、后高 11.2 厘米。棺身平面为梯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前后挡上部呈圆弧形。棺身四面装饰方格纹。棺身长36.5、前宽 18、后宽 17、前高 28.5、后高 23.5 厘米。棺身下有长方形壸门座,两侧各 2 个壸门,前后各 1 个。壸门内雕刻花叶。座长 45.5、宽 20.6、高 16 厘米。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陶棺中出土漆盒 2 个,分别置于陶棺的前后两侧,2 个漆盒间分四层放置佛骨若干, 佛骨下放置五彩舍利 24 颗(图一七)。因陶棺残破,漆盒被毁严重,保存状况较差。棺前挡一侧放置漆盒,方形,边长 10.8 厘米,高度不明。漆盒子母口,盖残,内放置琉 璃瓶 1 个,球形,长颈。后挡侧漆盒为长方形,长 14.5、宽 12 厘米,内套一漆盒,外层 残毁较严重,盖上墨书文字,现残破,仅识读出个别字。盒中放置琉璃瓶 3 个,均为球 形,长颈(图一八)。其中一个琉璃瓶底部破裂,部分舍利散落。另外两个琉璃瓶有裂纹。目前清理出散落的舍利约 1777 粒,舍利大小如米粒,呈白色结晶状,晶莹剔透(图一九)。在佛骨下还清理出 2 个长方形玻璃瓶。

3. 铭文砖

正方形,边长 33、厚 5 厘米。砖正面阴刻楷书文字 19 行,侧面 1 行,共计 427 字 (图二○)。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维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岁次癸丑五月辛卯朔十二日壬寅泾州

龙兴寺曼殊院念法花经僧云江智明同收诸佛舍利约二千

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智明爰与

同院法眷云江道味有契水乳无踈孤洁依投而亲行愿

故相遘遇也皆承师训俱受佛恩将何报于覆焘复何普于

济霑岁月随缘因果远趣曰 佛灭度后八斛四阧分布舍

利遗迹具瞻戒定惠证感通应现

明圣兴隆而身心志向且愿力岂捐固铭性錬心行住坐卧励

至二纪余或逢人惠施或良会所获或恳鬻殊乡或输诚

多士初终不整数满二千余粒奇哉宝瓶珠转牙骨

星流一日稽颡曰幸卜丰坚于自院中历劫无坏长世

载遇天上人间愿力非舍矣不幸云江迁化瘗事复失

今日智明奉葬酬愿法教昭彰上善得获于定果同因祈

会于龙华远仗圣贤加备绍嗣矣铭云 于缘有果兮明世

出家瞻佛奉法兮善不可嘉真为释子兮积功累德同志

操脩兮茂宝去花设舍罗兮无为利用灭波咤兮辩正除

邪求一粒兮轻冰透水礼神异兮净意开花报四恩兮傍及九

有同佛会兮利乐河沙 当州本寺管内僧正惠照大师赐紫义英稽首

助缘比丘义演 表白大德义捷 小师惠远梁吉书克

砖左侧

助缘埋葬弟子陶知福

4.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主要有瓦当、雕砖、筒瓦、板瓦、础石、门砧石等。

瓦当

以泥质灰陶为主,均为圆形、模制。个别瓦当背面见筒瓦或与筒瓦连接的痕迹。纹饰主要为莲花纹、兽面纹、兽面莲花纹、人面纹及化佛样等。

莲花纹瓦当 宽边。多数当面高于边缘,亦有部分瓦当边缘高于当面。有两圈或三 圈纹饰带。依纹饰不同分为宝相莲花及普通莲花两类。宝相莲花纹数量较少,仅采集到个别。当面中央为圆形宝珠。中圈双瓣莲花,外侧宝相花装饰,略凸出于当面,再外联珠纹、凸棱纹各一圈(图二一)。普通莲花纹数量较多。边缘略宽,与当面平齐。内圈莲蓬状。中圈双瓣莲花,莲瓣肥厚,略凸出于当面,外凸棱一圈。外圈联珠纹(图二二)。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兽面纹瓦当 数量较多,圆形,宽沿,中部刻兽面。分衔环兽面、普通兽面两种。衔环兽面,中部兽面凸起高于当面。犄角上翘卷曲,双眉上挑,眼角外侧饰双耳。圆眼, 大鼻,龇牙咧嘴,露上、下两排齿。上嘴角两侧须外扬。颌下长须八字形外撇。口中衔环(图二三)。普通兽面,中部兽面凸起高于当面。额部有鬃,额中王字,双眉上挑,圆眼,大鼻, 龇牙咧嘴,嘴上角两侧须外扬。露下齿及舌。颌下刻须(图二四)。

兽面莲花纹瓦当 边廓宽窄适中,当面中间兽面,兽面略高于当面。兽面两犄角上 翘,双眉上扬,小耳下垂,圆眼,大鼻,龇牙咧嘴,嘴角两獠牙外呲。兽面外一圈联珠纹。再外双瓣莲花一圈,莲瓣肥厚,凸出于当面。最外圈为麦穗纹(图二五)。

化佛瓦当 当心饰一化佛,化佛外侧饰一周联珠纹,外围饰双莲瓣及联珠纹(图二六)。

雕砖多为方形,有花纹砖及兽面砖。花纹砖 方形,表面刻画菱形纹饰。兽面砖长方形,表面有高浮雕兽面,双耳上翘,圆眼大睁,高鼻,嘴大张,獠牙凸出(图二七)。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门砧石

方形,素面,中央有圆形凹槽。

5. 陶器

遗址中出土大量陶片,多为灰陶,另发现少量黄釉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绳纹、 篮纹等。可辨器形有罐、瓮、盆、甑、灶、瓶等。完整器较少,有罐、瓶、盆、纺轮、陶球、 灶等,陶罐见双耳罐、大腹罐等。

6. 瓷器

多为破碎的瓷片,个别器物较完整。完整器有碗、碟、罐、执壶等(图二八)。瓷 片可辨器形有碗、盘等,以白瓷、青瓷、黑瓷为主。主要为耀州窑所产。

7. 铜器

共有铜箸 39 支、铜勺 20 把(图二九)。

8. 钱币

出土历代钱币,主要有五铢、货泉、周元通宝、开元通宝、宽永通宝、淳化通宝、咸平元宝、祥符通宝、祥符元宝(图三○)等。

甘肃泾州古城佛教遗址考古回放

四、学术价值

通过连续发掘,我们对宋代龙兴寺遗址的范围及布局有了初步了解,弄清了遗址东侧及南侧的边界,对寺院内部结构也有了一定认识。已发掘部分为寺院的中轴及以东区域,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布有较为大型的建筑基址,由大型殿址、庭院、排水系统组成。中轴线以东分布有附属建筑,如井、厨库等。通过清理的遗迹可知宋代龙兴寺规模较大,符合宋代佛教宗派林立,多院落结构的状况。发掘中出现较多的墙基,虽然因后代生产、生活的破坏,房屋的结构不甚明了,但仍能看出存在多重院落,各院落功能性质也不同。

建筑基址存在不同时代的叠压关系,在宋代建筑基址下还存有早期建筑。

泾川境内佛教寺院众多。泾州古城内曾建有北周宝宁寺,隋水泉寺、大兴国寺,唐大云寺等,不仅显示出泾川佛教兴盛,同时也说明当地佛教传承有序。此次宋代龙兴寺曼殊院文殊菩萨殿的发现,为我们更进一步探索泾川佛寺发展状况及宋代龙兴寺历史沿革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年代跨度较长,从北魏直至北宋,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泾州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造像发展的序列。不仅如此,这批造像中的北周、隋代造像与同时期长安造像极为相似,均吸收了大量笈多佛教艺术的特点,同时益州地区南朝造像也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

宋代佛教世俗化色彩浓厚,不仅皇室、高僧大德埋葬舍利, 普通僧众及百姓也参与到佛教舍利等圣物的收集、埋葬中,其埋 葬方式和习俗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风格。此次宋代龙兴寺出土陶棺、舍利是泾川县境内第三次发现舍利,为我们认识、了解泾川地区舍利瘗埋制度及其演变等提供了新资料。

总之,泾州古城佛教遗址是近年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