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2018年06月04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李金昌给村里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

5月24日上午,75岁的泾川籍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从平凉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出发,驱车一路向东,带领记者前往他的老家——泾川县高平镇大寺坳村。

途中,初夏的风景缓缓流过车窗,老人兴奋而又热情地讲述着自己几十年来的创业往事,数说着家乡的点滴变化。当车子驶入村口,他让司机停了下来,领着一众行人走到崖边,指着沟下一排绿树掩映的废弃破窑洞说:这就是生我养我的老庄院!然后一转身,看着水泥村道两侧青瓦白墙漂亮美观的小康屋,感慨道:“这是现在的新农村,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老人这一转身,对他和大寺坳来说,又何止四十年?

特殊年代 19岁青年离开故土

大寺坳村,位于泾川县高平镇东南部,临近陕西省长武县。

在大西北广袤的土地上,农村向来是贫瘠之地。大寺坳村更是积贫积弱的所在。

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出身问题,李金昌的童年乃至整个青少年,犹如浸泡在苦水中一般,受尽了白眼、屈辱和苦难,也尝尽了世间的冷暖。时至今日,回忆起少年时代的种种遭遇,老人都会眼圈发红。最让他刻骨铭心的一个场景,是“父亲把吃进嘴里的馍馍又吐出来让给我吃。”

1964年,一个仲夏之夜,19岁的李金昌含泪向父母辞行,撇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一路西行,扒火车逃荒要饭到了新疆,只为寻求一条活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险在“秘密协议”上按下红手印的时候,李金昌已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驻地哈密干了十几年。

在那几千个日日夜夜里,他先后干过筛沙工、装卸工、建筑工。两双宽厚而又布满老茧的手修过水渠、盖过房子、割过麦子。喝过边疆最冰冷的水,受过西域最冷冽的风,虽历尽千辛万苦,却也从未失去过希望。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新疆。李金昌凭借一身过硬的本领和技术,考入了红星农场基建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基建队尝试实行承包制,被公认为能人的李金昌成了承包班的领头人。那时他三十五六岁,经历过多年的压抑日子,此时犹如火山喷发一样,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

当时,全国各地刚刚开始联产承包制,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并没有什么样板经验可循。李金昌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硬是创造出了一套独特高效的承包管理办法,实行内部激励机制,定额管理、按劳计酬。没过多久,承包班便发展到三四百人规模,越干越红火,给队里挣的钱也越来越多。当年,“承包班”为红星农场上缴了近13万元利润。

经过几年的发展,李金昌在哈密建筑界有了相当高的声望。在新疆的二十多年里,他靠自己的人品、信誉、才干和眼光,广交朋友、广纳贤才。当命运之神向他抛出橄榄枝,给了他一块碱土坑时,他牢牢抓住机遇,在各路友人的帮助下,申请创办了砖厂,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因主打“质量牌”,再加上制度科学、管理严格,李金昌烧造的红砖,始终保持全哈密第一的高质量,为厂里赢得了好销路。转年8月,销售量已超过1300万,占1986年哈密地区计划需求量的80%以上。李金昌成了哈密首屈一指的“红砖大王”。那一年,他刚过四十岁。

四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在家国贫弱的年月,李金昌仿佛成了命运的弃儿,从来没有得到老天的垂爱。可老天也是公平的,给了他聪颖灵活的脑子和坚韧不屈的心智,使得他在时代变迁、家国兴盛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凭借自己天生的敏锐嗅觉和勤劳智慧,在新疆商界崭露头角。

五味杂陈 致富明星难忘父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金昌成了哈密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大款”。可离他几千公里以外的大寺坳村,还穷得叮当响。

这个处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村落,下辖李家、王家洼、罗家、梁家老庄、杜家沟圈、马家坡、水泉湾、杜王岭八个组,共两千多口人。

在漫长的岁月中,大寺坳人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干的日子。

当时,虽然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家家户户能吃饱饭,有了余粮。可是乡亲们手里依然没有钱。以当时一个行政村的收入水平,根本改善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谈不上什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数人家依然住在光线昏暗的土窑洞里,走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还得在临晨两三点去沟底下担水。

那些年,村里的路还是土路,去挑水的那条路更是小肠小道,一下雨便没法走,曾经有人雨天挑水失足掉下沟底摔死。所以,村民雨天只好取房檐水或涝坝水,沉淀后再使用。随着水源面积连年减少,每逢干旱时节,家家户户更得早起“抢水”成了常态。

“每天鸡叫后,我们就起来担水,谁家修房就得凌晨两三点起来担水。”多少年过去了,村民史红霞依然忘不了头顶着星星和月亮挑水的情形。

农民苦,黄土高原上的农民更苦。乡亲们有个信念:若要发展,就要走出去。

从小听说有个叫李金昌的人,走出去后成了“大款”。归来时,更是衣锦还乡风光无限,村里年轻人个个羡慕、心驰神往。

开放是风,改革是浪。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南巡”为改革开放指明了航向,大寺坳村的年轻人不但解放了思想,也迈开了双腿,争相去外地、南方打工或做生意谋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村里半数以上年轻人都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到外地去打工。2000年以后,外出的人就更多了。渐渐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手里也都攒了一些钱。

然而,尘土飞扬的土路,雨雪天泥泞不堪的“水泥路”,日益困难的吃水问题,依然困扰着村民。据村里老人们回忆,那些逢年过节回家的人,被困在离村还有5公里远的高梁公路上,只得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脚深一脚浅走回大寺坳。

看到家乡这般景象,积累了一定财富的李金昌沉默了。尽管这个地方,发生过许多让他不堪回首的往事,可这里终究是孕育了他生命的地方,终究是父辈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他怎能置之不理。尤其是对一个已经有一定能力和资本的人来说,责任和担当就意味着扶贫济困、雪中送炭,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1986年、1988年,李金昌先后两次回到家乡。第二次回乡,就和泾川县共同出资为村里打了深水机井。2008年,井在地震中遭到毁坏,他又掏钱找人维修。2013年,他干脆一次性投资20万元,修建了一座高位水塔,从邻村的山沟里引来一股泉水,给全村近400户人家供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大寺坳村祖祖辈辈在深沟挑水的历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99年,他又投资20万元,修建了金昌希望小学。之后,他又陆续为村小添置了课桌凳、电子琴、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成为当时泾川县惟一有教学楼的乡村小学。多年后,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有上百名。

回馈家乡 大寺坳村沧桑巨变

大寺坳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年一年悄然发生着变化。李金昌事业的“黄金四十年”,也在一步步书写传奇。

1992年,全国掀起了房地产热。李金昌又抓住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机,成立了新疆大湾房地产开发公司,先后开发了“大湾新村”、“金湾小区”。1998年,大湾房地产开发公司已经羽翼丰满,小有名气。这一年,受新疆自治区经济适用房办公室委托,李金昌承担了新疆首批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试点任务——“昌乐园”

据李金昌介绍,“昌乐园”小区最大的特色是“园中园”的构想。是全疆首家引入精雅园林的小区,成为大湾房地产环境营造的品牌表征。那几年,“昌乐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先后获得了“乌鲁木齐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消费者物业管理满意小区”等荣誉称号。在2001年新疆优秀小区评选中,“昌乐园”名列榜首,2004年,还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

积善之人必有后福。李金昌个人也收获颇丰,不仅成为乌鲁木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一连串荣誉。

面对荣誉、鲜花和掌声,李金昌不骄不躁,坚定地认为自己还是那个从大寺坳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依然将“人生在世,但求无愧于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随着名下产业越做越大,家底越来越雄厚,李金昌决定回馈家乡大寺坳村。

曾担任了17年大寺坳村支书的王耀明永远忘不了,为了改善家乡穷困面貌,李金昌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

说起李金昌的每次资助,他如数家珍:

2000年,投资修建金昌希望小学。

2010年,投资15万元给村里修建了戏台。

2011年,投资50万元修建了村文化广场、花园及村两委办公用房,硬化了村部广场、灯光球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为每户人家配备了热水器。

2014年春节,拿出20万元慰问村里困难群众。

2015年—2017年,他又出资50万元,硬化了5.6公里乡村公路……

斗转星移、今夕何夕。大寺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而身处变革时代的中国,综合国力更是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从国家到村庄,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嬗变。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跃进,国家政策也全方位向西部倾斜,向农村倾斜。李金昌审时度势,又将目光投向了家乡,投向了大寺坳。

以前的大寺坳,村民分散而居、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毫无规划可言。

2010年前后,已经在房地产市场如鱼得水的李金昌,见国家连续出台新农村建设政策,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便亲自规划设计了大寺坳村新农村建设蓝图。

由于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绿化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不到两年时间,大寺坳新农村建设便初具规模。

看着长达五公里宽敞笔直的柏油村道,能让私家车直接开进家门。沿路两侧灰砖白墙的小康屋鳞次栉比,门前的小花园花红叶绿,独具特色的手绘文化墙,风雅精致,别有风味,大寺坳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都说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世代穿梭于泥泞村道的村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中,走出了泥泞,拍掉了风尘,直起了腰板,过上了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村里硬件设施齐全了,家家户户日子过得富裕了,村民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村风民风越来越文明。

“每年春节,金昌都会请陕西秦腔名角来唱戏,还连续多年出钱举办村运动会,鼓励大家远离牌桌、麻将桌,参与拔河、篮球比赛,他为村里做了这么多,乡亲们十分感激。”村民李有银说,只要李金昌回家,乡亲们总会络绎不绝地去看望和问候。

泾川是“天价彩礼”沉疴之地,大寺坳村却始终保持着一股“清流”。十多年来,彩礼从未超过十万元,很多姑娘因大寺坳村美丽、富裕、村风淳朴,都愿意嫁进来。

现任村支书李福红认为,平凉身家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很多,可是能够全力扶持帮助家乡父老的“乡贤”,却少之又少。他表示,二十多年来,李金昌先后给村里投资了六七百万元。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大寺坳的今天。改革开放造就了他,也造就了我们大寺坳。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