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您现在的位置:泾川网行风>>公告公示>>正文内容

关于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报告的公示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下称“伊山伊水中心”)开展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目前报告编制基本完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甘发改投资〔2013〕1998号)和《世界银行安全保障政策》有关要求,现将伊山伊水中心编制的《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内容附后)予以公示。

  公众可在2016年1月15日-25日内,通过邮寄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或电子邮件方式,就该报告有关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发表意见的公众请注明发表日期、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根据需要及时反馈。

  报告编制单位名称: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联系人:丁先生

  电话:0931-8915589,电子邮箱:wgding@lzu.edu.cn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月14日

  附件: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内容

  社会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内容、潜在的社会风险、建议和对策、结论四部分。

  一、项目建设内容

  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于2013年列入国家利用世行贷款2014-2016财年备选项目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8.6亿元,其中借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重点支持陇东南地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和建设,涉及平凉崆峒山、庄浪云崖寺、泾川百里石窟、和政松鸣岩花儿和古动物化石保护及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6个文化自然遗产地。建设活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工程、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程、旅游景区开发工程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和修缮文物遗址遗迹,建设文化旅游展陈设施,新建景区道路、给排水、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培训。

  二、项目潜在的社会风险

  (一)社区组织不健全及参与度低

  6个景区所在区域的社会组织发育滞缓,只有崆峒区有几个与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协会或组织,松鸣岩有一个合作社,其它子项目区无社区组织。在六个子项目的风险评估中,其中五个子项目区的无社区参与的风险位居第一。社区参与度低很可能导致世行“双目标”无法实现,也是本项目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之一。

  (二)现存遗产损毁严重

  除崆峒山景区之外,其他项目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存遗产损毁严重的问题,其中泾川百里石窟景区的遗产破坏最为严重。因此,文化自然遗产的拯救性保护非常必要。

  (三)潜在的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风险

  根据目前6个子项目建设活动和内容,世行二期项目不涉及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事项,或者与项目相关的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在项目申请之前完成。尽管如此,还应该充分考虑前期征地拆迁是否有补偿不足、安置不合理或受征地拆迁影响,农户无替代性生计等风险。建议各子项目区通过优化设计和选址,尽可能减少与征地拆迁及移民相关的风险。若遇到此类风险,应该参考社评团队制定的《移民安置政策框架》执行。

  (四)贫困人口比重大

  6个项目县(区)所处的陇东南地区为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甘肃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方面较为落后等。社区贫困与景区繁荣形成明显的反差,如何协调社区与景区共同发展,让贫困社区分享景区的发展成果,既为该项目提出了挑战,又为该项目创新提供了机遇。

  (五)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滞后

  甘肃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陇东南地区,因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是陇东南地区最为贫困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因此,针对项目区的少数民族制定社区发展计划,提供世行贷款资金扶持,创建社区组织,提供能力建设,制定因地制宜、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社评团队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设计了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宕昌县与和政县应该参考社评团队制定的《少数民族发展计划报告》设计和执行项目。

  (六)妇女权利亟待改善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项目区居民外出务工较多,造成社区劳动力结构不平衡,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居多。同时,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男性,在社区事务中缺乏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被聆听的权利。因此,项目建设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性别,优先考虑社区发展和性别平等,设计系列能力建设项目,促进社区与景区同步发展。

  三、有关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针对性管理

  1.项目实施期间,需聘请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对项目所在地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进行专业规划和指导,对缺乏文化自然遗产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景区,亟待加强此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

  2.成立综合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跨部门管理机构,或通过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在文化自然遗产破坏严重的景区,如泾川百里石窟景区实施社区共管模式,提高文化自然遗产的管理水平。

  3.项目施工期间的安全和便利维护。项目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客观需求,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项目施工进度,尽可能雇佣当地的劳动力。

  (二)社区参与

  1.建议聘请经验丰富的社区组织专家,对各子项目区的社区组织进行系列能力建设,通过社区组织的建设,为景区周边的贫困社区、妇女、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提供参与的平台和机制,并赋权于社区组织。

  2.邀请独立的社区参与机构及专家与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制定受益人参与纲要,将社区参与从概念转化为行动,保证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对项目的参与贯穿于项目准备、设计、实施和监测评估阶段在内的整个项目周期中。

  (三)实施社区发展项目

  结合每个社区现状,在项目贷款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实施具有社区特色的发展项目,切实改善每个社区生存与发展环境,切实为每个社区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将世行“减少绝对贫困,共享经济繁荣”的双目标从项目的顶层设计层面贯彻至社区层面,从规划贯彻至实施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实现目标。

  (四)包容与观念更新

  1.鉴于县(区)项目管理机构对社区参与、社会性别、世行“双目标”的实现途径等缺乏理解,需专门设计项目管理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官员的能力建设内容,促进各级项目官员和政府机构对项目包容性理念的理解。只有社区、官员、贷款机构等利益相关群体达成共识,才有助于实现世行“双目标”。

  2.宕昌官鹅沟具有丰富的羌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政、崆峒有丰富的回族、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羌藏及回族和东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及促进文化包容性,建议在宕昌、崆峒区和和政县各建设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展览馆或博物馆,将文化展览、陈列与经营结合起来,探索在文化包容性基础之上的可持续的文化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策略和模式。

  (五)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计划

  宕昌县与和政县两个子项目区的受益人包括少数民族,分别是宕昌官鹅沟景区的羌藏族与和政县松鸣岩景区的东乡族和回族。编制少数民族发展行动计划的目的为促进少数民族参与到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确保少数民族能够从项目中获益,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状况,并尽可能减少项目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发展行动计划将阐明项目区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口、社会和文化特征,少数民族群体的项目需求,项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影响,以及确保少数民族群体公平受益,减轻任何不利影响的措施等。这些措施涵盖了改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对弱势群体的扶助等措施,以及提出缓解负面影响的行动计划。为此,社评团队编制了《宕昌县藏族少数民族发展计划报告》和《和政县东乡族少数民族发展计划报告》。

  (六)关注贫困等弱势人群

  该项目的可持续性取决于项目对社区参与、弱势群体(妇女、留守人群、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等)的关注程度及项目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机构管理能力,其中,特别要注重对贫困等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帮助,更好地体现世行“双目标”。

  (七)关注社会性别敏感性

  项目建设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性别,优先考虑社区劳动力结构变化,设计系列社会性别培训,促进利益相关群体对性别敏感性的认知和推动。

  (八)监测评估

  为了保障项目“双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基线调研,建立项目监测评价体系及指标,建议邀请独立的监测评价机构进行阶段性监测评估,确保及时反馈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对策。

  (九)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针对六个景区潜在风险、保护与开发面临的挑战,设计专项研究课题,为可持续保护与开发提供决策建议和理论支撑。建议的研究课题包括:

  1.“绿色母牛银行”(母牛滚动发展与生态扶贫)运作机制研究;

  2.社区参与机制及社区共管机制研究;

  3.在世行“双目标”视角下,景区与社区同步发展机制研。

  四、结论

  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经过实施后,将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各利益相关群体与项目的相互适应度较高,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显著,社会风险较小且可控,项目对甘肃省6个项目区的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将产生显著影响。

  1.陇东南地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自然资源富集,但缺乏保护的资金、理念、技术与国际合作。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该项目的实施,能够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完善景区内外旅游配套设施,在项目建设期间和竣工后可明显增加就业岗位。

  3.项目的实施将提高景区管理能力,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项目区居民的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意识。

  4.本项目涵盖农村贫困居民,重点关注项目区少数民族、妇女、老人和儿童,可改善其生存环境,创造参与通道。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16-01-19  |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