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大云寺景区 >> 正文内容

泾川佛祖舍利现世追记(2)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世界之宝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石函现世追记〔2〕
 

◆◆郭沫若与世界之宝相遇并亲自鉴定,是泾川金银棺的千年之缘 

◆◆“鲁郭茅,巴老曹“之一的现代文坛泰斗、考古学顶级大师郭沫若,因其学识和杰出贡献,成为一面“高山仰止”的旗帜。他的考古学发言,往往是代表古代历史与今人对话。他把考古界不能解开的历史疑团,都能一言九鼎地辩清道明。泾川金银棺的出土,备受郭老的关注,时至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老有机会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世界之宝与考古学伟人在甘肃省博物馆见面了,郭老激情难抑,评价至高。他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这批自隋至唐在泾川入土、完好无损存至现代的佛教圣物、文物极品遇到了中国历史上顶级的鉴定家,实乃千年之缘。虽然新华社消息未能发出,世界不知,为千年之憾,但世界级伟人在一个非常时代相遇世界之宝,却是历史安排的,其文化意义无法形容。法门寺等地出土的佛教圣品,却未能与郭老相识。此后,郭沫若指示调泾川金银棺到中央,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珍贵文物长期出国展出,其在国外的礼遇盛况我们可以想像。郭老这一次在兰州同时鉴定了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铜奔马,“马超龙雀”从此走出甘肃,名扬天下。 

◆◆泾川不只出土了这一个舍利塔基,泾川在一座古城出土了两个塔基,两批佛舍利,可谓“世界之最” 
 
◆◆无独有偶,大云寺舍利塔基发现5年后的1969年冬,离大云寺半华里的宝宁寺舍利塔基又在水泉寺村发现,“水泉寺又挖出了金棺材”,这是当时传播于泾川全县、连乡下人也知道的新闻。当时正值“文革”高潮期,此物有“四旧”之嫌,不能对其作正面宣传,又悄没声息地进了博物馆。这是北周比丘慧明舍利石函,铭文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比大云寺塔基早123年,比隋文帝分舍利早34年。天和二年,正是发祥于关陇的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子宇文邕做北周武皇帝时,隋文帝之父在北周为隋国公,隋文帝后袭此爵,女儿为北周皇帝宇文皇后,身为皇上外祖父的杨坚立宇文阐为帝,自己出任丞相,总揽朝政。其石函有精美的浮雕“双狮供宝”及铭文,有两具铜棺椁、舍利瓶、舍利。
 
◆◆隋代石函、唐代金棺:中国最早的金棺,中华第一佛宝地宫,比法门寺舍利容器早约180年的金银棺供养的佛祖舍利与泾川之缘,是隋文帝武则天两朝皇帝钦定敕赐的  ;大云寺开创了用地宫、金棺瘗埋舍利的先河 
 
◆◆隋仁寿元年、二年、四年,隋文帝杨坚三次下诏令在全国各州起塔供养舍利,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乃京畿之地,其地位似今日的沪、津、渝,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在皇天后土之下。泾川大兴国寺很有名气,其碑、其记在《四库全书》等多种典籍中均有收录。史学界认为,中国所有帝王中,以分舍利、建塔立寺、写经造像、延僧讲习,无过于隋文帝者。其分舍利建塔之举,更为特殊。隋文帝直接选择了印度的护法之王——佛教大力歌颂的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是以阿育王的气魄来“弘法护教”的。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人石函)。阿育王所建84000塔,是在一日同时修起的,隋文帝仁寿元年的起塔,也是“限10月15日午时,同时下石函”。时间过去89年,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这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10月,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又一次受到皇帝特别是这位女皇帝的青睐,大云寺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这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了当时中国制作袖珍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师,凝炼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镂金雕银,选择了当时最珍贵的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并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以阴文隶书书法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造就了泾州大云寺的美轮美奂,金碧辉煌。 
 
人们常问,泾州大云寺舍利是否佛祖舍利,回答是肯定的,是佛祖舍利,甘肃省博物馆已出具了权威证明。而大云寺地宫,还创下了“中华第一”的纪录。考古专家祝中熹在《精雕盛饰舍利棺》一文中说:“佛祖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于古印度拘尸那迦城郊的两棵娑罗树之间,火化后的遗骨被当时印度境内8个国王分别造塔供奉。”后来“有十九座塔布落在华夏大地,这便是时至今日我国许多佛教名刹尚保存着的舍利子的来源。”“按佛教本来的传统,舍利子应装在罂坛内,置于舍利塔的主室中。” 这种做法 “在中国逐渐演变为以棺椁作容器埋于塔基下之地宫,这显然是接受了华夏葬丧习俗的影响。1964年甘肃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发现了重建于武周延载元年(94年)的大云寺故址,其地宫中即出土一套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玻璃瓶组成的五层套装舍利容器,时代比著名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八层套装舍利容器要早约180年,说明武则天时地宫舍利棺瘗埋方式已成制度。
 
考古专家安忠义在《佛骨舍利溜光溢彩》一文中说:“隋文帝曾三次下诏分舍利起塔。”“第三次在仁寿四年四月八日,又在三十州建舍利塔。”《广弘明集》卷17载:“泾州大兴国寺起塔造函,三家各献旧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称”,说的就是此事。安忠义指出:泾州大云寺地宫的出现,在中国舍利瘗埋制度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建塔瘗埋佛舍利的习俗也在中国流行,依照中国的风俗,逐渐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改用中国式的棺椁,并从塔的上部改放在地下。“而地宫的形成,以泾州大云寺为最早,开始以中国传统的棺椁制度设计舍利容器,并按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宫。”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辛革著《塔中的秘密——佛宝》一书,则把全中国曾经藏过佛宝(佛祖舍利)的地宫,按建制年代排序,甘肃泾州大云寺塔地宫排为第一,其他依次是陕西临潼、甘肃天水、陕西扶风、河南郑州、河南密县、辽宁朝阳、云南大理、宁夏贺兰、上海嘉定、江苏南京。辛革考证,中国最早的金棺是大云寺金棺,中国古代棺椁之制、古代葬制由泾川大云寺地宫开始变革。辛革说:“大云寺地宫在塔基地宫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
 
辛革还考证:“从石函上的铭文得知,兴建大云寺时,该地己有一残破的废塔基,“高惟及仞,袤劣兼常,坏甓既零,榛芜遂积”。地宫中除铜匣、金棺银椁以及石刻图案是唐代之物外,其它的应是隋朝圣物。废塔基及石函舍利当是文帝分发舍利之时遗物,石函上的十六个字,乃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兴建大云寺时重新镌刻的。 “
 
三位专家的考证结论是:佛祖舍利最早在印度用口小腹大的罂坛盛装,供养在塔上部的“覆钵”部位,传入中国渐以地下棺椁形制供养,而以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宫,以金棺代替罂坛,泾州大云寺为最早。这就是说,泾川大云寺地宫是“中华第一佛宝地宫”的地位,大云寺金银棺是最早的金银棺的地位,在世界上早已经确立了。 
 
大云寺及金银棺当年精美绝伦、鼎盛之光,我们今日可以想见。遗憾的是,明洪武年间的水患,使泾州城全城覆没,也一次性泡烂淹朽了文书档案,该城自商周至明代的辉煌历史记载瞬间化为乌有,这不仅使大云寺、金银棺缺失史料,也使明代以前的安定郡、泾州治所泾州故城所有史料全无,这是人类遗产的巨大损失。因而大云寺的湮没,并非人为的禁佛毁佛所致,而是灭顶之灾的水患使在一马平川里的大云寺荡然无存,而高于大云寺的石台上的水泉禅寺旧址和唐代山门至今依然完好。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