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大云寺景区 >> 正文内容

泾川佛祖舍利现世追记(3)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世界之宝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石函现世追记〔3〕
 
◆◆泾川一县的一座古城内何以能创下供养两批佛舍利的世界之最?
 
◆◆泾州,关中之襟,丝路咽喉,长安门户,京畿之地,联络中外,翼带东西。西安西城墙至今有安定门,实际是照应着古安定(泾州)的,安定有安定,长安才长安。这就是泾州和古城在3000年历史上的地望。只要站在大云寺原址上看,南可望北魏高峰寺,左右有朝那沟、合子沟二水(皆为矿泉水),西南有耸立王母祖祠、下凿石窟的如龙回之山脉,东南是朝那山,东下为西魏薛举城、北魏南石窟寺,西上为商周祭坛,背靠兼山(也叫五龙山)和水泉禅寺等古佛寺群,正面为浩浩泾水与水相汇,其地理位置、天下奇景决定了这里有供奉两批佛舍利的条件,任何一位观者见了只能脱口说好。除了天下无二的自然风光,泾州供养佛祖舍利更有宏阔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比如,有西秦文昭王,北魏宣武帝、孝明帝、胡太后,还有隋文帝、武则天、唐宣宗、宋太祖、宋真宗、元世祖、元成宗、明孝宗等12位帝王或下诏或敕赐或巡幸兴泾州佛事;有丝路上最早的佛教文物之一--西秦华盖鎏金铜佛出土;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南石窟寺、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领衔的百里石窟长廊(窟龛512个);有北魏二碑、元八思巴文碑等佛教珍贵文物1400多件;北魏至清代泾川有佛寺庵130多处,僧尼达1.8万人;有10名高僧、28位名僧在泾州弘法,以禅宗、华严宗为主;泾川佛事的特点,就是佛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共供养。中外无数典籍记载了泾川佛教文化遗产,因而美国哈佛大学学者80年前就全方位拍摄了泾川百里石窟长廊照片并断清了年代,哈佛大学博物馆收藏着泾川的7件佛头像;还因为泾川古城自商周至明代连续使用,有3000多年历史,周长28华里,是西北少有的大城。 
 
这一切不是偶然的。 
 
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边陲之地武威、敦煌停留后进入长安,而千里河西茫茫漠漠,只有翻越陇山进入泾州,才算进入内地第一大城。佛教东进,最早是停留在泾州的。 
 
◆◆法门寺的辉煌与大云寺的低调:反差强烈,原因不明或纯粹没有原因 
 
◆◆同样一件事,往往是两个结果。法门寺所在的扶风(美阳)与泾州古已有缘,东汉时因战乱,安定郡曾迁往美阳,18年后迁回,12年后安定郡又一次迁往扶风。扶风法门寺因其佛舍利出土正当改革开放时代,因而法门寺成为陕西省的人气本源之一,为陕西老百姓造福巨大,并力促台湾同胞认定大中华只有一个根源。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温家宝、钱其琛、王兆国、赵朴初等几十位国家领导人,泰国国王、法国总统和总理亲往参观。而泾川金银棺因39年前国门未开时低调处理,国门大开之后的今天还低调处理,神秘莫测。不仅中国、甘肃人不知,平凉人也不知。个别人士闻知,将信将疑。真正知道的,每当提起法门寺,必要相提并论泾州大云寺而留下难以言述的巨大遗憾!  大云寺金银棺佛祖舍利是丝绸之路的非常物证,佛祖舍利是佛祖存在的物质象征,是人类共有的圣物。联合国拟把罗马至长安的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云寺将是世界名景。大云寺的复出绝不是复古,事情本来非常简单,陕西法门寺、扬州大明寺就是成功的范例。如果大云寺能和它们一样平等地出现,将为泾川、平凉、甘肃争得永久的荣光,将是甘肃东大门无价的人气之源,使泾川不仅有国家“华夏故土地图”取过土的王母祖祠,更有佛祖舍利供养圣地大云寺,泾川将复兴古代“联络中外,翼带东西”的辉煌,仅从朝拜西王母、伏羲、黄帝和丝绸之路、长安游这一条整体旅游线路讲,仅从泾州自古有关陇商埠重地的地缘计,大云寺也是领衔的,是世界级的。大云寺的复出,以年最低10万人朝圣、千万元收入算,等于为数万农民免税。当江南的周庄一个古镇年旅游收入达几十亿元时,泾川的西王母圣地、佛教文化圣地、古人类发祥地、名人和民俗文化胜地等五大遗产资源如果仅开发三分之一,假设收入仅占周庄年收入的百分之一,也该有几千万元的大旅游收入。仅从县城周围这一块讲,大云寺可以拉快泾川城市化之速,泾州古城至今未挖掘过,还是一片农村,早年未开发倒成了好事,有利于今后保护好历史遗产,在其上可建唐城。未来铁路如能做安定城南面的钢铁城墙,完整的水泉寺村将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数万人可以入住。以汉特别是唐代风格的城貌,由大云寺领衔,还有李商隐名诗《安定城楼》咏唱的天下名楼--安定城楼的复出性的崛起,到那时,你再看泾川是何等品位,何等地望,何等人气。当你登临王母祖祠之回山看水泉寺这片风水宝地,才能领略中国古城与山水和谐的审美本义,其美是天然的,如泾河在此相汇。而在大云寺看王母宫,才真正能悟得如龙的山、如天宫的王母祖祠的“发祥”之美。而大云寺王母宫恰能摄入一个镜头之中,南北示意,上下呼应,国道与泾河从中穿过。王母宫为女性之祠,武则天之大云寺也是女性所为,这不仅仅是巧合。不争的事实是,它是泾川乃至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需的历史与自然早已赋予的取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与资本。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