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南石窟寺 >> 正文内容

被学界遗忘的北魏“南石窟寺之碑”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引言

    北朝的碑刻是以<<龙门二十品>>所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于隶、楷之间,开创了一代书风,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百年来一直为书家、学者所称道。 

  然而,位于西北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南石窟寺之碑>>由于远离中原,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可谓一大憾事。据致力于家乡地方文化研究的魏海峰先生提供的资料讲,由于该碑至今未能出帖,且流传国内外的拓本也数量有限,除了日本的部分学者在著作中提及外,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发表,大多也只言片语而已。笔者希望以此引起海内外学者对此碑的关注与研究,让它早日被更多学者所知晓。 

  地理介绍 

  南石窟寺是中国北魏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东北7.5公里的温泉开发区的泾河北岸之山崖上,窟群坐北向南,现有编号窟龛5个,仅1号窟东大窟保存完整。据<<南石窟寺之碑>>所记,该窟开创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是甘肃陇东地区著名的石窟寺,与甘肃庆阳的北石窟寺一起被誉为陇东石窟双璧。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之碑>>刻于北魏永平三年四月(公元510年),碑通高225米,宽105厘米。楷书23行,每行38字。额篆书“南石窟寺之碑”,额上横列楷书云:“石窟寺主僧斌。”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功德。碑阴有58人题名。民国初年在甘肃泾川王家沟出土。 

  碑文浅识 (略) 

    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史学科研究认为,“泾州所开南、北石窟寺,是对北魏两京的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模式的仿效。 

  在古代,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有一支道也就是从陕西省陇县翻过关山西行的必经之路,将这里与外界联系起来,对沟通东西交通起过一定的作用。这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成为历代兵家的长争之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战事频仍,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等王朝,都先后对这里行使过有效的统治。这些王朝的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尤其北魏时期,最高统治者笃信佛教且极力推崇,形成了盛况空前的开窟造像之风。影响所及,泾川<<南石窟寺之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依据<<南石窟寺之碑》末尾确切的记载:“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今甘肃泾川)诸军事平西将军兼华泾二州刺使(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说明石窟由奚康生支持修建。 

  奚康生任泾州刺史的时间正好也是公元509-512年。又,史料记载:“康生久为将,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说明其对佛教的虔诚。 

  北魏后期,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泾州沙门刘慧汪又聚众造反,秦州沙门刘光秀率众响应。这次起义规模很大,震撼了北魏的统治王朝,但遭到了北魏战功显赫的奚康生的镇压。平叛以后的三年时间里,奚康生动员了全泾州的人力和财力,经过千百名工匠穷年累月的劳动,终于造就了南、北两座佛教艺术殿堂。可见奚康生支持修建石窟无疑。 

  <<南石窟寺之碑>>的建造者奚康生是北魏孝文、宣武、孝明三朝元老、为北魏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其地位之显赫,更使得区区泾州有如此高的地位。

  除了奚康生以外,在北魏晚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过极为重要角色,临朝听政达十三年之久的胡灵太后也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胡灵太后,安定人(今甘肃泾川)。史料载,“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一生尊崇佛教,在其执政之初,即以于洛阳大兴佛事为务,在北距宫城前门仅一里之隔的中心地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永宁寺。有史料记载:“正光三年----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可见她大力推行佛教,使北魏晚期佛教盛极一时,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的营建也于她统治时期达到高潮。因此,在其故乡兴建南石窟寺显然与她有关联。 

  据悉,<<南石窟寺之碑>>是陇东地区石窟唯一仅存的造像碑,它记载了北朝后期显为人知的历史以及北朝佛教的兴盛和泾川的历史地位等。为研究解读陇东地区石窟造像背景等提供了主要的实物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 

  书法艺术

  综观中国书法史,北朝承汉朝遗风,石刻繁盛,掀起了石刻书法的第二次高潮。民间书法家们大显其身手,书风雄奇豪朴。北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楷书取法的源头之一。 

  观<<南石窟寺之碑>>完全符合北朝书法之基本特点:楷法初定,然法度不够严谨,结构多变,别字增多。残存隶意,古朴自然,别具一格。有着浓厚的金石之气,风格虽多样,但体现着时代的统一性。 

  就书法艺术风格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的“十美”最为贴切:“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俊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之美。”可以肯定<<南石窟之碑>>有着北碑的特点,其浑穆、古朴更近<<爨龙颜碑>>;“方笔之极轨”,随意多变且骨法洞达等特点不逊色于著名的龙门造像题记及<<张猛龙碑>>,且更具有西北地区狂放不羁的阳刚之美,可见其不失为一件著名的北朝碑碣。 

    如此价值,此碑为何没有被重视?早在民国初年就已出土,但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诸方面的因素。迄今为止,此碑仍没有编辑成册,仅有几张拓片,研究文章更是难得一见。虽然此碑被有效的保护,然当地部门研究层面肤浅,如不再加以重视整理,后果不堪设想。笔者由于学识有限,只能做大致的罗列,借此来抛砖引玉,让更多研究领域的人参与到<<南石窟寺之碑>>的研究与宣传中来。让这件文化艺术瑰宝恢复昔日应有的价值,造福于后人。 

    另:此碑近日显世与家乡文艺界以及其他关心此文化瑰宝的人们是分不开的。泾川地方文化研究者、县书协秘书长魏海峰先生再三嘱咐与我,将资料找寻有关方家给予论证。庆幸的是在学校还有诸位老师,先后将资料递给了我们的书法概说老师秦永龙先生等。愿在百忙之中的他们以及中国书法方面的专家们能抽出一些时间,关注此碑。我想这也不辜负家乡的期望,仅此。

  参考资料:

   (1)《书法艺术不让中原的南石窟寺之碑》魏海峰

  (2)《陇东石窟》赖鹏举;

  (3)《魏书》;

  (4)《中国书法史纲要》张同印;

  (5)《庄浪石窟的历史分期及其地位》杨富学 程晓钟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2006年第4期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